每天读点《弟子规》

每天读点《弟子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明帅 著
图书标签:
  • 弟子规
  • 传统文化
  • 国学
  • 修身养性
  • 儿童启蒙
  • 礼仪
  • 教育
  • 经典
  • 道德
  • 行为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9787505423725
商品编码:297300247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每天读点《弟子规》

定价:25.00元

售价:17.5元,便宜7.5元,折扣70

作者:张明帅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5423725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你将会获得家庭的幸福、同事的尊重、下属的拥戴、上司的重视以及事业的成功。

内容提要


不孝不可以当管理者。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礼贤下士者必成大器,守信要遵循正义原则。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心怀仁爱才能承担重任,不幸是一所好的大学。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宽容待人才能得到人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舍得付出,才能得到。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机会。

目录


总叙
注重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古人把培养人的道德观念放在位,把学习书本知识摆在第二位。我们通常所说“德才兼备”,就是把“德”排在“才”的前面。“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既列明了启蒙教育的各种内容,也排出了启蒙教育的先后顺序。
启示1.修身是要事5壹、入则孝
儒家把人的社会关系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简称“五伦”,并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朋友有信。在“五伦”中,父子关系是基础,君臣关系则是父子关系的延伸和扩大。而父子关系的理想状态,就是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对于成长中的子女来说,孝顺是大的美德。“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说。
启示2.不孝不可当管理者
启示3.心怀仁爱才能承担重任
启示4.应勿缓,行勿懒
启示5.培养责任感从孝敬父母开始
启示6.细节决定成败
启示7.专注是一种力量
启示8.勿以善小而不为
启示9.一钱斩吏
启示10.松鼠精神
启示11.做企业需要的人
启示12.智者转心不转境
启示1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启示14.服务也是一种竞争力
启示15.让老板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
启示16.驼鹿花纹的秘密
启示17.失败是成功之母
启示18.不幸是一所好的大学36出则弟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离开家庭和父母,外出做事或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尊敬兄长,也要尊敬那些年纪长于自己的人。出则弟,说的是兄弟姐妹相处以及与长辈相处应该遵守的规范。这是告诉我们只有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启示19.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启示20.利令智昏
启示21.简单管理,快乐文化
启示22.礼贤下士者必成大器
启示23.通天塔为什么会半途而废
启示24.墨子怒责耕柱子
启示25.为顾客多做一些服务
启示26.伺机图发
启示27.尊重人才要发自内心
启示28.韦尔奇的小纸条
启示29.秦始皇拜荆条
启示30.尊重应该从小事做起
启示31.同事成冤家
启示32.四个出家的年轻人
启示33.推己及人
启示34.盲人和瘸子
启示35.23次敲门62叁、谨一
谨篇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要求人们谨言慎行,不可以随意,不可以放纵。《易经·系辞传》中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谨篇中的规范,可以说是对这段话的好注脚。
启示36.一分钟发言
启示37.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启示38.好的形象价值百万
启示39.平原君散财退秦军
启示40.张飞之死
启示41.细心、细心再细心
启示42.不欺暗室
启示43.无人面试
启示44.时间管理的4个象限
启示45.恭敬地对待每一个人
启示46.玩物丧志
启示47.孟子休妻
启示48.特殊当铺
启示49.舍得付出,你才能够得到88肆、信
儒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的五德,其中“信”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本《论语》,就有23次谈到“信”的重要,强调“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倡导“言必信,行必果”。
启示50.鸡黍之约
启示51.守信要遵循正义原则
启示52.维护信誉要不惜任何代价
启示53.讲诚信就是要拒绝诱惑
启示54.遵守制度不需要任何理由
启示55.请上坐,上好茶
启示56.协商比命令更有力
启示57.利弊皆应考虑周全
启示58.心无旁鹜地做一件事情
启示59.苏格拉底的成功秘诀
启示60.只有持续学习才能持续保持优势
启示61.见贤恩齐五步法
启示62.一字之师
启示63.向往寺庙生活的农民
启示64.闻过则喜
启示65.八风吹不动
启示66.诺贝尔自传
启示67.鲁宣公的渔网116伍、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爱”是会意字,在繁体的“爱”的结构中,心是放在正中间的,这就是告诉人们爱要发自内心,出自真心,要用心去爱。“众”讲的是众人、所有的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这个世界就更为美好了。
……

陆、亲仁
柒、余力学文

作者介绍


文摘


南宋光宗赵悖(公元1147-1200年),是南宋孝宗赵脊的第三个儿子。宋光宗和父亲太上皇孝宗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再加上一些宦官的挑拨离间,致使两人的矛盾加深。光宗经常找各种借口不去重华宫探望父亲。一些大臣知道后纷纷上奏劝谏光宗要尽人子之孝道。但是光宗对此置若罔闻,这使得朝野上下、市井街头,纷纷指责光宗的不孝,就连那些太学生也加入了劝谏的行列。但是,光宗依然我行我素。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病重,光宗仍然没有前往探视,竟然还在后宫玩乐。备受冷落的孝宗心中十分悲伤,病情迅速恶化。太学生们听说后,便写了一篇《拟行乐表》来讽刺光宗的不孝和无德。
  同年6月,太上皇病死,宋光宗居然称病不去灵前服丧。大臣们只好将80多岁的宋孝宗母亲寿圣皇太后请出来主持丧礼。宋光宗不孝弓I起了大臣们的公愤,纷纷上奏,建议太皇太后下诏令赵悖退位,传位于其子嘉王赵扩。
  赵悖被强制退位后,郁郁寡欢,不久病死于寿康宫。
  在古人看来。不孝之人没有资格当皇帝。当今社会,不孝之人,也没有资格当官。
  山西省河津市委在2006年9月1日出台了《关于局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暂行办法》,对干部任职条件作出了以下规定:拟提任的干部(含夫妻双方)必须孝敬父母,善待配偶,诚实忠信。
  在谈及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时,河津市委书记崔克信谈起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年春节,崔克信去乡下慰问五保户。当时有很多老人坐在他的周围反映情况。大家指着其中的一位老人说,他的生活困难。崔克信问那位老人是不是五保户。

序言


总叙
注重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古人把培养人的道德观念放在位,把学习书本知识摆在第二位。我们通常所说“德才兼备”,就是把“德”排在“才”的前面。“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既列明了启蒙教育的各种内容,也排出了启蒙教育的先后顺序。
启示1.修身是要事5壹、入则孝
儒家把人的社会关系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简称“五伦”,并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朋友有信。在“五伦”中,父子关系是基础,君臣关系则是父子关系的延伸和扩大。而父子关系的理想状态,就是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对于成长中的子女来说,孝顺是大的美德。“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说。
启示2.不孝不可当管理者
启示3.心怀仁爱才能承担重任
启示4.应勿缓,行勿懒
启示5.培养责任感从孝敬父母开始
启示6.细节决定成败
启示7.专注是一种力量
启示8.勿以善小而不为
启示9.一钱斩吏
启示10.松鼠精神
启示11.做企业需要的人
启示12.智者转心不转境
启示1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启示14.服务也是一种竞争力
启示15.让老板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
启示16.驼鹿花纹的秘密
启示17.失败是成功之母
启示18.不幸是一所好的大学36出则弟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离开家庭和父母,外出做事或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尊敬兄长,也要尊敬那些年纪长于自己的人。出则弟,说的是兄弟姐妹相处以及与长辈相处应该遵守的规范。这是告诉我们只有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启示19.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启示20.利令智昏
启示21.简单管理,快乐文化
启示22.礼贤下士者必成大器
启示23.通天塔为什么会半途而废
启示24.墨子怒责耕柱子
启示25.为顾客多做一些服务
启示26.伺机图发
启示27.尊重人才要发自内心
启示28.韦尔奇的小纸条
启示29.秦始皇拜荆条
启示30.尊重应该从小事做起
启示31.同事成冤家
启示32.四个出家的年轻人
启示33.推己及人
启示34.盲人和瘸子
启示35.23次敲门62叁、谨一
谨篇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要求人们谨言慎行,不可以随意,不可以放纵。《易经·系辞传》中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谨篇中的规范,可以说是对这段话的好注脚。
启示36.一分钟发言
启示37.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启示38.好的形象价值百万
启示39.平原君散财退秦军
启示40.张飞之死
启示41.细心、细心再细心
启示42.不欺暗室
启示43.无人面试
启示44.时间管理的4个象限
启示45.恭敬地对待每一个人
启示46.玩物丧志
启示47.孟子休妻
启示48.特殊当铺
启示49.舍得付出,你才能够得到88肆、信
儒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的五德,其中“信”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本《论语》,就有23次谈到“信”的重要,强调“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倡导“言必信,行必果”。
启示50.鸡黍之约
启示51.守信要遵循正义原则
启示52.维护信誉要不惜任何代价
启示53.讲诚信就是要拒绝诱惑
启示54.遵守制度不需要任何理由
启示55.请上坐,上好茶
启示56.协商比命令更有力
启示57.利弊皆应考虑周全
启示58.心无旁鹜地做一件事情
启示59.苏格拉底的成功秘诀
启示60.只有持续学习才能持续保持优势
启示61.见贤恩齐五步法
启示62.一字之师
启示63.向往寺庙生活的农民
启示64.闻过则喜
启示65.八风吹不动
启示66.诺贝尔自传
启示67.鲁宣公的渔网116伍、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爱”是会意字,在繁体的“爱”的结构中,心是放在正中间的,这就是告诉人们爱要发自内心,出自真心,要用心去爱。“众”讲的是众人、所有的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这个世界就更为美好了。
……

陆、亲仁
柒、余力学文


《静心观山:古典园林中的禅意与生活》 一卷山水入画来,一室清风度此生。 书籍概览: 《静心观山:古典园林中的禅意与生活》并非一本聚焦于传统伦理教育或家教规范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哲学思想及其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美学之间内在联系的文化随笔集。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超越单纯的建筑观赏层面,深入体验古典园林如何作为一种“可居、可游、可观”的哲学空间,承载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自然、对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与安放。 本书内容侧重于空间哲学、园林意境的营造、文人精神的寄托,而非侧重于具体的行为准则或道德教育。 --- 第一章:园林:精神的栖居地与自然的微缩宇宙 引子:从城市喧嚣到一方幽境 本章首先探讨了古典园林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儒家“兼济天下”与道家“独善其身”的张力中,园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第三空间”——它既非庙堂,也非市井,而是文人进行心灵修复与精神重建的私人领地。 核心内容聚焦于: 1. 微缩山水的艺术: 详细剖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如何通过叠石、理水、栽植、借景等手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浓缩山川的壮阔与自然的神韵。重点分析“一池三山”的象征意义,以及“曲径通幽”的空间序列对心境的引导。 2. 空间叙事学: 园林并非静止的画面,而是一部可以步入的剧本。本章分析了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功能性与象征性。每一个节点的设计(如移步换景)是如何引导游览者的视线与心绪,使其体验由“入”到“悟”的过程。 3. “空”与“静”的哲学: 探讨园林设计中对“虚”的处理,如空旷的水面、留白的墙体,如何呼应禅宗与道家对“无”的尊重。这种对“空”的追求,是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追求结构完整性的重要特征。 --- 第二章:叠石理水: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 石者,山之骨;水者,山之血。 本章是本书的技艺与哲思交汇点,专门研究园林中最核心的造景元素——山石与水体。 深度解析: 1. 太湖石的审美: 深入考察了中国传统“瘦、皱、漏、透”的石材审美观。太湖石的嶙峋形态如何被视为“可居于室内的山峰”,它所代表的不是力量,而是时间的雕琢与生命的沧桑。我们将考察不同朝代对石材的取舍与摆放哲学。 2. 水法的运用与象征: 水在园林中不仅是景观,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本章区分了“活水”、“静水”和“跌水”的不同运用。活水象征生命的不息与时间的流动;静水则提供了反观自我、容纳天光的镜面。 3. 植物的“不完美”之美: 与强调整齐划一的几何式园林不同,中国园林偏爱古朴、苍劲的植物形态(如虬曲的古松、姿态倾斜的竹子)。这反映了文人对自然“本真”的推崇,赞美生命在逆境中的坚韧,而非仅仅追求外表的华丽。 --- 第三章:文人情志:园林中的诗意栖居 古典园林是文人精神的物质载体。本章探讨了园林空间如何成为古代士大夫进行创作、修身和社交的场所。 关注点在于: 1. 题咏与匾额的意义: 每一个亭阁、每一处景观往往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相关的诗文题咏。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是凝固的时间,是对特定自然场景的哲学解读和情感投射。分析名家匾额如何为空间定调。 2. 雅集与清谈的场所: 园林中的轩、榭、舫是古代知识分子举行文化沙龙、品茗、抚琴、对弈的理想场所。本书将通过历史场景重现,展现这些活动如何服务于文人内部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共鸣。 3. “避世”与“入世”的平衡: 园林并非完全的隐居之所,它是一个缓冲地带。文人在园中沉淀心性后,依然需要回归社会。园林的美学布局如何帮助他们完成这种心性的转换与回归,保持超然物外的视角。 --- 第四章:日影流转:光影与时间的艺术 本章着重于园林中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以及如何通过建筑元素与自然光线的互动,创造出动态的审美体验。 核心探讨: 1. 朝夕光影的变化: 分析特定建筑(如漏窗、花窗)在不同时间点投射在地面的光斑和阴影,如何赋予空间以生命力。例如,清晨薄雾中的朦胧感与午后阳光穿透竹林的斑驳光影之间的区别。 2. 季节的更迭与体验: 园林是感受四季最直观的场所。本章将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古人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景观的不同体悟。例如,冬日雪压松枝的“寂静之美”,如何比春日的繁花更具哲思深度。 3. 借景的“时间旅行”: 探讨“远借”和“近借”的技巧。远借如何将远处的山峦或寺庙纳入园中,使有限的空间获得无限的纵深感,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跨越。 --- 总结与展望: 《静心观山》旨在唤醒当代读者对“慢生活”和“内在秩序”的渴望。古典园林是古代中国人对生存环境的最高级审美回应。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空间的开阔与心境的澄明。本书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读者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重新发现并构建属于自己的那一方“静心观山”的所在。 本书适合对象: 园林建筑爱好者、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者、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寻求心灵慰藉的当代读者。 关键词: 园林美学、空间哲学、文人生活、意境营造、禅意空间、山水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致,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典雅的气质。纸张的质感很舒服,印刷的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非常舒缓,很适合在睡前或者午后安静的时候细细品味。封面图案的选取也很有讲究,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对话,那种沉静而厚重的氛围,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工艺绝对是上乘的,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沉下心来去阅读和思考。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用心,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口吻,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和故事。我发现,很多我平时处理人际关系或者面对家庭琐事时感到困惑的地方,都能在这些生动的小故事中找到影子,并且能看到一个更智慧、更圆融的处理方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智慧,瞬间变得鲜活和可操作。比如,书中对“待人接物”的描述,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对话和情节展现出来的,让人看完后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对应情境,并产生即刻的自我审视和调整的冲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远胜于那些直白的训诫。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脱离现代社会。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阐释传统美德的同时,展现出惊人的现代适应性。它不是简单地要求读者“照做”,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对个人心性的塑造作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心法”,而不是僵硬的“招式”。特别是关于情绪管理和自我反省的部分,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积极的自我对话机制,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养是从内心的觉察开始的,外在的礼仪只是内在秩序的外显而已。这让原本以为是“老生常谈”的内容,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完全没有传统经典读物常有的那种晦涩难懂的障碍。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打磨遣词造句,使得即便是复杂的哲理概念,也能用简单、精准且富有韵律感的文字表达出来。我发现自己竟然能毫不费力地将书中的许多段落默诵下来,因为它们的节奏感和内在的韵律感太强了,非常适合大声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文字本身似乎带有了某种力量,能够稳定心神,净化思绪。这种流畅度使得阅读不再是一种需要集中精力去“破解”的任务,而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沉浸式的精神享受。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准的艺术展示。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像搭积木一样,将不同的德行规范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相互支撑的体系。每一部分内容的衔接都显得非常自然,让人很容易就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道德认知框架。比如,从“孝悌”的根基讲起,逐步扩展到处理社会关系,再到最终对个人修身的要求,这种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展开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可理解性。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看似分散的规范,是如何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培养一个正直、有德行的个体。这种清晰的结构,是保证阅读深度和持久理解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