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商务交际
定价:20.00元
作者:陈永丽
出版社: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811349214
字数:28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从20世纪60年始,跨文化交际学快速发展,成为高校纷纷开设的热门课程。目前而言,为本科学生编写的跨文化交教材不少,但尚未有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层次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作为跨文化商务交际相关课程的教材。
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商务英语专业正在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将进一步要求学生突出跨文化交际的应用能力这一特色。本教材以任务型的案例分析法为主,注重事实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师生间的互动性,旨在增加商务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从而增强国际商务竞争能力。
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典型的商务案例及经典的跨文化事件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增加跨文化敏感性和实际交际能力,同时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的案例注重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感,以应用能力为目的,对较深的理论概念不作深入的阐述,而是通过案例说明,紧密联系商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来源于国内外近期出版的相关专著、教材、报刊杂志、网络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精美,但内页的纸张质量却并不算顶尖,阅读久了,墨水似乎会微微洇开,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标记和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个小小的遗憾。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引用的文献来源似乎更偏向于二十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学和人类学大家,对于近二十年内关于全球化、数字交流和虚拟团队建设的前沿研究,几乎没有提及。我期待看到有关跨文化网络研讨会(Webinar)的礼仪规范,或是不同时区会议安排的冲突解决策略,但这些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却找不到任何踪影。它更像是一部沉睡在图书馆深处的“经典”,散发着旧时代的学术光辉,却未能跟上商业实践的飞速发展。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并没有感到自己“装备升级”,反而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的、关于人类思维史的田野考察,虽然有所收获,但那份收获与我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以及对具体商务技巧的渴求,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比例的交换。我带着满脑子的“文化本质”概念走出了书房,但手中却没有可以递给客户的“交际工具”。
评分我花了整个周末的时间试图“啃完”这本书的中间部分,希望能从中捕捉到一丝与“商务”相关的边角料。说实话,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长跑,而不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前一页还在讨论某个遥远部落的口头传统如何影响了其社会结构,下一页笔锋一转,又开始剖析现代营销中符号学的应用,但两者之间的逻辑衔接处,常常需要读者自己去脑补一个巨大的逻辑跳跃。这种行文方式对于那些习惯于线性、结构化知识获取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我尝试着在书中寻找任何关于合同谈判、跨文化项目管理中的权力距离、或者甚至是远程会议礼仪的章节,但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关于“文化本质的永恒性”和“交流的本体论”的探讨,这些话题固然深刻,但它们对于我如何成功地与一位来自南美的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并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帮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哲学系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旨在挑战他们对“沟通”这一概念的固有认知,而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做好”商务沟通的实用手册。
评分翻到最后几页,我开始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这疲惫并非源于长时间阅读,而是源于那种“求而不得”的挫败感。这本书的排版风格也相当独特,大段的纯文字堆砌,鲜有图表、案例分析或是任何形式的可视化辅助工具。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图表、流程图或对比表格来快速理解复杂概念。然而,这本书似乎固执地坚持着一种更古典的、依靠纯文本力量的说服方式。我甚至特意翻阅了附录和索引,希望能找到诸如“十大文化冲突案例”或“不同地区商务礼仪速查表”之类的实用附录,但索引条目主要集中在“现象学”、“结构主义”、“东方神秘主义”等与商业实践相距甚远的术语上。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的定位究竟是学术专著,还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商业指导书。如果它是前者,那么它应该更明确地标示出来,避免误导那些在机场书店里急切寻找快速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商务人士。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看,它更像是一部献给那些对文化理论充满无限热情的学者们的“精神飨宴”,而非为我这样的实战派准备的“工具箱”。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的典雅和晦涩,仿佛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于诗歌的韵律来探讨严肃的社会科学问题。句子结构往往很长,充满了从句和复杂的修饰语,读者需要反复回读才能理清其真正的意图。例如,书中对“眼神接触”的描述,可能需要用掉整整半页纸来阐述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互主体性投射”意义,而不是直接告诉我“在X国,避免直视上级三秒以上”。我理解,深入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哲学根源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但这与我购买这本书时所期望的“提高我的跨文化商务谈判成功率”的目标背道而驰。书中几乎没有包含任何现代化的商业案例——没有对硅谷初创公司如何与日本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的分析,也没有对中东地区项目延期谈判的文化解读。它更像是对人类早期文明交际模式的一种追溯,充满了对纯粹“交流”状态的理想化描绘。因此,每当我试图将书中的某段理论套用到我目前正在处理的实际商务邮件草稿上时,都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两者之间隔着一条由哲学思辨构筑起来的巨大鸿沟。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本刚入手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从书脊的烫金字体到封面的抽象线条,无不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开始阅读,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商业谈判、跨国团队协作的实操指南,毕竟现在企业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国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潜规则”变得至关重要。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内容却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似乎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欧洲艺术思潮的冗长分析上,虽然文字功底扎实,引用了大量晦涩的学术文献,但与我预期的“商务交际”实战应用相去甚远。我期待的是如何解读肢体语言的细微差别,如何在电子邮件中恰当地使用敬语,或者如何应对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学或文化哲学史的入门读物,阅读体验更像是走进了安静的图书馆深处,而不是繁忙的国际会议室。也许,作者试图从宏观的文化根源入手来论证其观点,但这使得对于急需在下一周的跨洋会议中派上用场的读者来说,显得过于迂回和抽象了。我不得不承认,它的学术价值或许很高,但对于一个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商业人士而言,寻找所需的那一粒金沙,颇为费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