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张国成自制教具102例-武文革 河北大学出版社 9787566612267

{RT}张国成自制教具102例-武文革 河北大学出版社 97875666122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文革 著
图书标签:
  • 教具
  • 自制教具
  • 张国成
  • 武文革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教育教学
  • 小学教学
  • STEM教育
  • 动手实践
  • 教学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612267
商品编码:2972984574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张国成自制教具102例 作者
定价 29.80元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6612267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自然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讲的都是些*基本的自然常识。后来,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自然课更名为小学科学课。这是对小学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张国成老师在教授自然课的过程中研制了3000余件教具,非常实用,引起了良好反响。他连续三年在河北小学开办的全国教育培训班担任主讲。当时,国家教委领导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代表都到河北小学参观并纷纷题词。本书中,作者从3000余件教具中选择整理出与现阶段小学教育相适应的102例,详细介绍制作每种教具的材料、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及图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们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以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收知识,对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形成发散性思维非常有益。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穿越历史的微光:探寻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先驱足迹 图书名称:《薪火相传: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探索》 作者群: 杜文浩、李清源、陈建国 等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66-2158-3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近代(1840年至1949年)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案例。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力图从宏大的时代背景出发,剖析教育理念如何受到西方思潮、民族危亡、社会转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教育体系。全书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在“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教育救国”等多元思潮下的挣扎与探索,力求还原那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教育变革年代。 详细章节概述: 第一部分:晚清的觉醒与萌芽(1840-1911) 第一章:传统教育的终结与西学东渐的冲击 本章首先回顾了科举制度崩溃前夕传统蒙学和官学体系的僵化状态。重点分析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富国强兵”思想如何催生了第一批官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各省制造局学堂的设立。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课程设置(侧重实用技术),更是其背后的思想局限性:即教育作为辅助国家机器运转的工具,而非社会启蒙的先导。 第二章:维新变法与教育改革的蓝图 重点剖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对教育的系统性构想。不同于洋务派的功利主义,维新派提出了将教育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联系的“保国、保民、强种”的教育目标。本章将详细解读《日本变法志略》等文献中对西式学堂组织、学制划分的借鉴,并考察戊戌变法失败后,这些超前思想如何以地下或局部实践的形式得以延续。 第三章:教会教育的角色与影响 教会学校作为近代教育的先行者,其在传播西方文化、培养新式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不回避其宗教色彩和文化渗透性,而是客观分析其在早期引入现代科学知识、推行男女同校、注重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开创性实践,以及对本土教育者的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特别关注教会学校培养出的第一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二部分:民国初期的激荡与构建(1912-1927) 第四章:民国肇建:教育独立与学制的确立 辛亥革命后,教育被视为“建国之本”。本章梳理了中华民国政府在短时间内推行“三级制”(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努力,并比较了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与早期军阀政府在教育上的功利主张之间的张力。重点分析了1914年后,教育部试图摆脱教会和地方势力影响,构建国家教育体系的尝试与困境。 第五章:实用主义的兴起与工读主义的实践 受杜威访华影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知识界占据了重要地位。本章集中探讨了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生动的乡村教育实践。工读互助团、平民教育运动等,试图解决教育与劳动脱节的问题,将教育目标直接指向社会改造,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此处将呈现大量一手资料,还原当时的乡村教育场景。 第六章: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批判 白话文运动和对“德先生”、“赛先生”的呼唤,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文化革命。本章分析了教育如何成为批斗旧伦理、重塑国民人格的主战场。从《新青年》对旧式师范教育的讽刺,到对家庭教育角色的重新定位,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国民素质提升的迫切要求。 第三部分:国民政府时期的整合与冲突(1927-1949) 第七章: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集权与学制统合 本章着重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门如何努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行政与课程标准统一。重点研究了《大学法》、《中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拨款和师资调配,试图增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控制力。同时也探讨了地方派系、地方士绅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博弈。 第八章:抗战烽火下的教育迁徙与坚守 抗日战争是近代教育史上极为特殊的一页。本章叙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诞生,这不仅是教育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坚持学术独立和民族气节的象征。我们将深入分析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师生如何在生存的边缘维持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各地师范院校和中学如何坚持“文武兼备”的教育方针。 第九章:教育思想的分流与未来展望 在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教育界内部对未来国家教育方向的争论日益尖锐。本章对比了国民党主导的“三民主义教育”理念与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通过对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政策文本和基层执行效果的比较分析,本书最终总结了中国近代教育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所探寻出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并为理解当代中国教育的基因提供了历史参照。 ---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视野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史,融入了政治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交叉视角。作者团队通过对教育部档案、私人信函、早期教育期刊、地方志等海量一手资料的扎实考据,力求还原当时教育家在资源极度匮乏下,如何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去实践他们的教育理想。行文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叙事的生动性,避免了学术专著的晦涩,力求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教育专业人士提供一本既具深度又可读性强的近代教育通史读本。特别关注教育实践者(如乡村教师、基层学堂创办人)的微观经历,使宏大的历史叙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听说里面收集了不少张国成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小巧又实用的教具,而且还是武文革老师整理的,这简直就是教学神器预警啊!我一直觉得,好的教具不仅能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灵感。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低成本、易制作,但效果又特别显著的教具案例。比如,在讲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时,有没有一些简易模型能直观展示;在教授复杂的数学公式时,有没有一些教具能帮助学生理解其几何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秘籍”,解锁各种创意教具的制作方法,让我们摆脱以往那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惊喜和乐趣。而且,看到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感觉质量和专业性应该有保障,里面的内容讲解也一定会很透彻,不仅有图有真相,还有详细的制作步骤和使用说明。

评分

对于我这种喜欢研究教学方法、追求课堂效率的老师来说,一本关于自制教具的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一直相信,知识的传递不仅仅是靠老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而教具,正是连接老师讲解和学生实践的桥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具。比如,让几个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一个复杂教具的制作,然后共同使用它来完成一个实验或者解决一个难题。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展示教具的成品,更能分享一些教具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教学效果分析。例如,使用这个教具后,学生的理解度提高了多少?他们提出的新问题有哪些?这些反馈信息,对于我们评价教具的有效性,以及不断改进教学非常有帮助。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是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虽然书名是“张国成自制教具102例”,但我觉得它远不止是102个简单的模型展示。我更看重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张国成老师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者,他能够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出切实有效的教具,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里,不光能学到教具的制作方法,更能学到张老师在设计这些教具时的思考过程: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教具?它解决了教学中的哪个具体问题?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优化改进的空间?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教具的价值,以及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灵活运用,至关重要。我设想,这本书里或许会包含一些跨学科的教具,比如一个模型既能讲解物理原理,又能联系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或者一个数学教具能帮助理解科学的某项定律。这种融合性,是现在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很有吸引力——“自制教具”,这四个字就自带一种朴实和亲切感。我一直觉得,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往往不是最华丽、最昂贵的,而是最贴合教学内容、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张国成老师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成102个教具案例,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智慧!我特别好奇,这些教具的制作材料是否都非常常见,比如纸板、塑料瓶、橡皮筋之类的,这样我们很多经济条件有限的学校和老师也能轻松复制。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来选择和设计教具的指导。例如,给小学低年级设计的教具,和给高中生设计的教具,在复杂度和趣味性上肯定有很大的区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让我们不仅仅是照搬图纸,而是能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从而举一反三,创造出更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具。

评分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我深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的道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方法和工具的更新换代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教学创新的渴望。我一直认为,教具是教师手中的“魔法棒”,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具案例,涵盖小学、中学甚至更高级别的教学需求。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有没有一些简单的道具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战争的布局?在地理教学中,有没有一些模型能直观展示板块运动?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环保教具,这不仅能降低制作成本,还能在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的理念。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堆制作方法,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教学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