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包装印刷1000问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余节约,田培娟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00065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组织有关包装印刷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包装胶印特点和原理、包装设计与制版工艺、包装印刷耗材及印刷适性、印刷调节及常见工艺问题、包装纸盒的表面整饰、包装纸盒的成型加工以及印刷品质量检查等。本书内容实用,围绕包装印刷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适合忙碌的印刷工人根据需要随时阅读。
我之前一直觉得包装设计就是把图案和文字印在纸板上,但自从翻阅了《包装印刷1000问》之后,才意识到其中的门道远不止于此。这本书让我对印刷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详细介绍了凹印、柔印、胶印、丝网印刷等主流的包装印刷技术,不仅讲清楚了每种工艺的原理,还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包括成本、效率、印刷效果以及适用范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UV印刷和水性油墨的章节印象深刻。UV印刷的光泽度、耐磨性以及干燥速度,简直是现代包装的“黑科技”;而水性油墨在环保方面的优势,也让我看到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涉及到了特种油墨的应用,比如金属油墨、荧光油墨、夜光油墨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包装的表现力。读完这些内容,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些包装看起来那么高级,那么有质感,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精妙的工艺在支撑。这本书就像一本包装印刷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技术指导。
评分这本书《包装印刷1000问》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理解印刷品质量控制和成本管理方面。我一直以为印刷出来的东西只要看着差不多就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质量背后隐藏的无数细节。它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印刷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原稿的精度、色彩文件的处理,到印刷过程中的网点扩大、套印精度、油墨的粘度,再到最终成品的检测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给出了很多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判断和纠正印刷中的“糊版”、“飞墨”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印刷拼版来最大化纸张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它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测工具和方法,比如密度计、色差仪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工具来确保产品符合预期的质量要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高质量的印刷品,是无数技术和经验积累的成果,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和掌握这些知识的大门,让我对印刷行业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敬佩。
评分说实话,当初买《包装印刷1000问》是因为它的书名听起来很全面,想了解一下包装印刷的方方面面。读下来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确实很丰富,而且涉及的知识点非常细致。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后道工艺的那几个章节。过去,我总觉得印刷完成后就万事大吉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包装从一张白纸变成最终成品所经历的“变身”过程。烫金、压凹凸、UV上光、覆膜、模切……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在书里被拆解得非常透彻。它不仅解释了每种工艺是如何实现的,还分析了它们对包装视觉和触觉效果的影响,以及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的成本和技术限制。比如,书中关于覆膜的选择,从亮膜到哑膜,再到触感膜,以及它们分别适合哪些产品和设计风格,都讲得非常到位。还有模切的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切割,还牵涉到刀模的制作、刀路的设计,甚至是如何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复杂的形状。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完美的包装,是印刷和后道工艺共同协作的杰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评分在阅读《包装印刷1000问》的过程中,我最感到受益匪浅的部分,莫过于书中对于包装材料选择与印刷适性的深入探讨。我以前总以为只要是纸,就可以随便印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包装材料的特性,比如不同类型的卡纸、瓦楞纸板、特种纸,甚至是一些塑料薄膜的材质。更重要的是,它分析了这些材料在面对不同印刷方式、油墨类型以及后道处理时,其表现出来的差异。例如,为何有些纸张吸墨性强,导致色彩容易失真,又如何通过预处理或者选择合适的油墨来改善;又或者,在瓦楞纸板上印刷,如何克服其表面不平整的问题,保证文字和图像的清晰度。书中还涉及到一些环保材料的印刷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品牌定位,来选择最适合的包装材料。这些信息对于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最终包装的成本、质量和视觉呈现,能够帮助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返工。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包装印刷的书,名字叫《包装印刷1000问》。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扎实了,让我一个对印刷行业算不上完全陌生但又有些门道的人,都觉得收获颇丰。书里对色彩管理的那几个章节,我看了好几遍。从CMYK的色域空间到Pantone色卡的准确应用,再到如何理解和避免色差,讲得是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不同材质印刷后色彩表现差异的分析,真是太及时了!我之前经常为了一批样品和正式印刷品的颜色对不上头疼,这本书里给出了很多实际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根据纸张的吸墨性、白度来调整油墨的用量和印刷工艺,甚至还提到了ICC Profile的重要性。我一直以为ICC Profile只是个理论概念,没想到这本书里还附带了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校准设备和生成准确的ICC Profile来最大程度地还原设计稿的色彩。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实验室,一边看一边对照着自己手头的色卡和样品,感觉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色彩难题方面,简直是我的“救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