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
:59.00元
售价:40.1元,便宜18.9元,折扣67
作者:林喜庆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14126754
字数:250000
页码:2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31kg
《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因素。指出: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内涵由科技人力资源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大部分构成,具体的构成要素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数量、素质状况、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投资力度和外部环境六个部分。基于研究的需要,把构成科技入力资源现实竞争力的规模数量、素质状况和创新能力三个要素视为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三个“现实分力”,分别为“规模力”、“质量力”和“创新力”;把构成科技人力资源潜在竞争力的培养能力、投资力度和外部环境三个要素视为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三个“潜在分力”,分别为“培养力”、“投资力”和“环境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一体两翼”的理论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一体”是指“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这个“主体”,“两翼”则是指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
林喜庆,1975年4月生,福建莆田人。先后获得天津商业大学(原天津商学院)经济学学士、北京科技大学法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在站博士后,莆田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近年来,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9项,参加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大政策项目以及各类横向课题研究8项,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高教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刊物发表论文19篇,参编著作2部。获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三等奖、莆田市第六届社科成果三等奖、莆田学院科研先进个人等多项表彰。
这本著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了当前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议题: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竞争格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框架,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构建一个能够有效评估和剖析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我特别欣赏其在选择研究对象——海峡西岸经济区时的独到眼光。这个区域本身就承载着特殊的地理、历史与经济背景,将其作为案例,使得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推演上,而是具有了鲜活的现实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在数据收集和处理上的细致入微,那些图表和案例分析,为理解复杂的区域发展动态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宏观报告,而是深入到结构性问题的肌理之中,试图揭示驱动区域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即人才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潜力激发。对于任何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人力资本积累规律,或者是在相关领域进行政策制定与学术研究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深度报告。它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命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才红利”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真正内涵和实现路径。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翻阅此书时,我曾担心其内容会过于偏向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术语堆砌,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现场感”,仿佛作者就是行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各个高新技术园区和科研机构中的观察者。其中对具体产业集群与人才画像的描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人才数量”或“人才学历结构”,而是着重探讨了“人岗匹配度”、“创新生态系统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这些更为精微的层面。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手法,使得复杂的人力资源问题变得具象化。例如,书中对特定新兴产业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分析,不仅指出了问题,更巧妙地融入了对地方政府在人才激励政策设计上的微妙失误的探讨。这使得本书的价值从学术探讨上升到了实践操作层面,对于渴望理解区域经济“微观引擎”如何运转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操作手册”和“问题诊断书”。它的论证逻辑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超越传统研究范畴的广度和深度。它似乎在不动声色地构建一个关于“区域发展新范式”的讨论基础。作者不仅仅关注现存的人才状况,更着眼于未来趋势的预判与应对。其中关于“柔性引才”模式在特定区域的适用性分析,以及对跨区域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设想,展现了极强的超前意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是否已经过时?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转化为区域层面的具体人才行动?书中提供的模型和量化分析,为回答这些棘手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经验支撑。这种将前沿理论与区域治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努力,使得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超一般的案例研究。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战略蓝图,虽然细节之处仍有待细化,但其指引的大方向是明确且富有洞察力的。对于决策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洞察力,可能比任何短期刺激政策都更具长远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结构设计,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许多学术著作往往因为追求严谨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著作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主题的推进既有宏观视野的铺陈,又不乏关键论点的精准聚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偶尔穿插的历史回顾和国际经验比较,这些“旁证”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更广阔的参照系。它不像某些研究那样只聚焦于“我们有什么”或“我们缺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胜出”这一更具挑战性的命题。这种探寻“路径依赖突破”的写作倾向,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只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学术表达能力和对自身研究对象的深刻把握。这本书值得被推荐给那些希望在轻松的阅读节奏中获取深刻见解的读者。
评分从一个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特定区域如何通过“人力资本驱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独特镜头。它细致地剖析了人才的“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特别是对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布局和再分配机制的刻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感受到作者在尝试解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专业性。它没有给出简单的“万能药方”,而是描绘了一幅关于人才竞争的动态博弈图景。这本书提醒我们,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并非单纯的资本投入,而是能否构建一个持续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素质科技人才的“生态系统”。这种对“生态系统”层面的关注,是本书区别于以往侧重于数量统计的研究的关键所在。它促使我们思考,在未来的区域规划中,文化软实力、生活宜居性与人才政策如何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这本书无疑为这一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案例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