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万用表检修新型彩色电视机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付少波,张宪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22031778
字数:384000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0kg
本书介绍了万用表的基础知识及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常见的彩电机型各种典型故障的检修思路,检修方法和检修技巧,全书给出了大量的维修实例,便于维修人员举一反三在实践中提高。
本书由浅入深,实用性、启发性较强,可供电视机维修人员和广大无线电爱好者阅读和全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就带着一股老旧的工业气息,那种厚重的油墨质感,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维修手册,但字体排版又努力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混搭。我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不是光鲜亮丽的电路图,而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一些看起来年代久远的黑白插图。内容上,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针对目前主流高清液晶屏或者OLED电视的最新故障排除技巧,毕竟“新型彩色电视机”这个词汇在书名里还是挺吸引人的。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大部分篇幅都在聚焦于CRT(阴极射线管)电视,尤其是那些色彩解析度调整、聚焦电路的细微故障排查,这部分内容虽然详尽得令人咋舌,对于一个习惯了数字电路和软件刷写的新一代维修人员来说,简直就像在阅读一份考古报告。书中对显像管的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描述得极其细致,甚至提到了如何通过调整特定电位器来矫正色偏的经验数据,但这些经验在今天几乎已经失去了实操意义。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数字电路板级维修的通用逻辑,但作者的思维似乎完全被模拟电路的复杂性所束缚,缺乏对现代集成电路和固件问题的分析框架。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对老式家电维修保有深厚情感和技术的记录,但对于追求效率和新技术的维修者来说,它的实用价值似乎停在了上一个世纪的末尾。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像一位技艺精湛但又极其固执的老师傅,对着一群还没学会拧螺丝的学徒唠叨。语言上充满了行业术语,但这些术语很多都是特定时期特定工厂内部的“行话”,比如提到某个元器件的代号时,作者通常不会给出标准的国际标识,而是用一种近乎口头相传的方式来描述它的作用和常见损坏表现。读起来最大的感受是:信息密度极高,但信息结构极其松散。它不像现代技术书籍那样有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流程图引导,更像是一本工作笔记的汇编。比如,讲解一个电源模块的保护性关机现象时,作者可能会跳跃式地从输入滤波电容的漏电谈到反馈光耦的衰减,最后才绕回故障点。这要求读者本身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模拟电路基础,否则很容易被那些跳跃性的思维引导迷失方向。我尝试用它来解决一个简单的数字信号输入中断的问题,结果发现书中完全没有提及HDMI或DP接口的常见损坏模式,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射频输入级的雪花点是如何由天线匹配电路的元件老化引起的。这种知识结构的错位,让我对书名的“新型”二字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让旧电视重新焕发生机”的百科全书,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技术指南。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能找到一套系统性的、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的诊断流程图,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我希望看到的是,当电视出现“无图无声”的症状时,如何从输入端开始,一步步隔离出是电源板问题、主板控制问题还是背光驱动问题。然而,这本书提供的诊断思路,更像是依赖经验主义的“听诊器哲学”。作者反复强调要学会“听”电路板工作时的声音,去“闻”特定元件过热的气味,甚至要求根据屏幕上出现的特定颜色失真来推断是哪一路扫描电路出了问题。这在理论上当然是高级的经验积累,但在我实际操作中,很多现代电视由于封装紧凑,根本没有给出足够的空间让你去进行这种细致入微的“感官诊断”。书中大量篇幅用于解释电磁兼容性(EMC)测试中常见的干扰源和抑制方法,这些内容虽然专业,但对于一线维修人员来说,往往超出了日常的维修范围,更像是设计规范手册。而且,书中提供的所有电路图,分辨率和清晰度都让人抓狂,很多关键的芯片引脚连接都需要对照着放大镜才能勉强辨认,这极大地拖慢了学习和实践的进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对“维修手册”这个概念的挑战。纸张采用了非常廉价的道林纸,油墨的覆盖率非常不稳定,很多涉及技术图表的页面,线条模糊不清,甚至出现套印不准的情况,导致一些关键的元器件值与电路走向变得难以分辨。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全书的术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附录进行解释,比如“行同步钳位”和“场线性校正”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章节中似乎引用了略微不同的定义或调整方式,这在需要精确操作的电子维修领域是致命的缺陷。我尝试查找关于数字图像处理芯片(如T-con板上的时序控制器)的常见故障处理,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是空白。取而代之的是,书中花费了好几页篇幅详细讨论了如何用工具调整老式色度计的零点漂移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机壳静电吸附问题。这种对过时技术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实用价值急剧下降,它更像是一部献给特定年代技术爱好者的纪念品,而非一本面向未来的工具书。
评分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强烈的时代局限性。它几乎完全忽略了软件和固件在现代电视功能实现中的核心地位。书中的所有故障排除逻辑,都是基于硬件层面的元件损坏或参数漂移来展开的,例如电容失效、晶体管烧毁、线圈短路等。如果我遇到的问题是某个升级失败的固件导致菜单无法调出,或者某个特定分辨率的信号源无法被主板正确识别,这本书里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进入工程模式、如何备份或重刷底层程序的指导。实际上,对于现在的许多“智能”电视而言,很多所谓的“硬件故障”最终都被证明是软件或通信协议层面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似乎生活在一个硬件决定一切的时代,他把大量的篇幅用于精妙地解释如何用烙铁和万用表去‘治愈’那些机械性的损伤,但对于屏幕显示逻辑的软件层面控制,却表现出一种集体失语。因此,如果你的电视是近十年内生产的,这本书能提供的帮助,可能仅限于判断电源是否稳定——一旦问题转移到数字信号处理链上,这本书就彻底失去了光芒,沦为一本只能收藏的技术史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