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
:38.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宋卫云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45132069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更多精品图书请点击进入>>> href='#' target='_blank'>
推荐一《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古今中外民俗风情,一应俱全!
《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中的民俗常识,包括古今中外工艺、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婚俗、饮食、服饰、建筑、传说故事、人文景观、奇风异俗、旅游胜地以及我国所特有的百家姓等,可谓民俗常识一应俱全。
推荐二《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国内国外各样民俗,精挑细选!
《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在世界各地的民俗常识中,精挑细选出*为当地**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不知的民俗常识,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网罗一些比较新奇、有趣的民俗常识,增加趣味性。
推荐三《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分类明确,通俗易懂!
《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没有华丽、难懂的辞藻,以文笔简练、通俗易懂为根本,做到明确分类,帮助大家用*短的时间了解*多的民俗常识。
古代、如今,国内、国外,《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将节日,建筑、风景、名胜、传说、婚俗、服饰、姓氏、饮食、礼仪等多种多样的内容充分融入书中,带你徜徉民俗的海洋,找寻那些五彩斑斓、特色的民俗风情,让你用短的时间,体味到传承的力量。
宋卫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毕业,自幼喜读史书,对于传承千年、流光溢彩的民俗文化情有独钟。进入专业学习后,有感于人类文化遗产在当代的脆弱的生存现状,本着“有一些历史需要被记住”的坚持,编写了《传承的力量:民俗常识1000例》,希望能够在物质至上的今天,留住那些正在失传和消失的文化遗产。
章 民间工艺文化
1.有关剪纸的趣味小故事——“五星聚会”
《水浒传》里有个七星聚义的故事,蔚县却有一个五星聚会的故事。七星聚义是为除暴安良,五星聚会为的是交流窗花技艺。
中国刚解放的时候,一天,双井山的剪纸艺人张德、仰继师徒俩背着小米去南张庄;暖泉镇的剪纸艺人刘贵恒和宗有财,也带着礼品去南张庄。赶巧的是,他们在南张庄庄口碰头了。等他们知道彼此的来意时,都哈哈大笑了,为啥?原来都是到南张庄周永明家交流技艺的。
说到周永明,蔚县人没有不知道的,他是做窗花的高手,画、刻、染样样精通。张德、仰继、刘贵恒、宗有财四个一进门,周永明就笑嘻嘻地迎进屋里热茶好酒好菜地招待。
第二天上午,五人吃过早饭,一齐坐在炕上,取出各自的“拿手活儿”摆在炕上比较起来了。看后大伙说,周永明的样子好,刀工、色工也属上乘;刘贵恒的色工;宗有财的刀工过硬,尤其是他的横走刀更是无人可比;张德的活也是罕见;仰继的“左撇子”令人叫绝。从上午到下午,五个人边看边谈,指指点点。
因这次聚会的五个人都是蔚县剪纸艺人中的人尖子、高手,消息传开,大家就称这是“五星聚会”。
2.辽砚——“能工巧匠雕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
辽砚与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它兴于辽金时代,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辽砚深得萧太后的厚爱,并被封为御砚。1929年,张学良将军下令征集辽砚,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当时辽砚名扬遐迩,与端砚齐名,并有“南为端砚,北为辽砚”的说法。1978年邓出访日本时,带去四方辽砚,以作馈赠,被日本友人称作是中国的“国宝”,邓高兴地说“辽砚是中国友好的特殊使者”。
3.皮影戏——民间傀儡戏
皮影戏又名“影戏”,俗称“灯影”,它和木偶戏统称小戏,民间将其称之为傀儡戏。它是用牛皮雕刻成各种人物、图景,施以彩绘,由艺人掌签操作(俗称把签子),借灯光投影于屏幕(俗称亮子),伴以音乐唱词,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傀儡戏。
4.皮影戏创始人——黄素志
相传明万历年间,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黄素志,他不但文才好,而且绘画、雕刻样样精通。在他出关游学奉天(沈阳)的悠闲岁月,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创新——皮影戏。皮影初用纸剪刻,后来改用羊皮剪刻影人,这种雕刻艺术见于北宋,黄素志将这种雕刻艺术加以改进并以“滦州影戏”命名,清初时影戏随清军驻防而广为流传。
5.“吉祥结”——源于对“绳”的崇拜
中国古代“绳”与“神”谐音,古人在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中国人自古就崇拜神,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结”字在中国语言里有“结合”“结交” “结缘” “团结” “永结同心”等意思,给人的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感觉。“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因此,“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6.吉祥结的文化寓意
吉祥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7.柳编——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地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北方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在盐碱地和沼泽地都有出产。现在柳编在中国的生产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包括:山东省临沭县、郯城县,安徽省阜南县,河南省固始县,湖北省襄樊县等。
8.“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的创始人叫张明山,他生于天津,从小家境贫寒,全家只能靠父亲捏泥人维持生计。张明山遗传了父亲的细胞,从小心灵手巧,富于想象。小的时候他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透过这些生活中真实的画面,反复琢磨,反复练习,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虽然小有名气,但他没放弃继续探索的路子,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老百姓十分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9.“贱卖海张五”——有关张明山的民间故事
关于张明山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小故事。
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戏院或饭馆等人多的地方观察人物的神态举止。那天,他一个人坐在饭馆里一边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他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海张五。当年在天津卫这个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他三分。
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张明山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用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张明山。只见人家张明山权当没听见,他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不一会儿,作品就完成了,只见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了。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一脸的狂气,把海张五的神态全都捏出来了。
第二天,大街上的小杂货摊上,就都摆出了一排排海张五的这个泥像,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一直传到了今天。
10.面塑庆祝孩子的到来——霍县习俗
在霍县一带,孩子满月的时候讲究做面塑。外婆通常要做一个直径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并为之命名为“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不但要送与孩子,还要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
11.“面羊”原是为“目连救母”
每年的七月十五是鬼节,在山西,则家家都要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这也成为当地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这个传统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痛苦不堪。目连于是向求救,告诉他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后,人们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面羊祭祖上坟的风俗。
12.麦秆画起源——救了帝王的生命之草
传说东汉王莽篡位时,刘秀被其追杀,万般无奈之下藏在了麦地之中,密密麻麻的麦秆就像树林一样遮住了刘秀,他才得以捡回一条命。因此当地人视麦秆为祈福迎祥之草,遂制作麦秆画,供奉朝廷。
13.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苏绣
据相关专家介绍,苏绣整体特点可以用八字来形容:平、齐、细、密、匀、顺、和、光;技法、针法的特点可用四句话来形容:和色无迹、均匀熨帖、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再加上刺绣艺人善于结合绘画作品对其进行再制作,所绣的佳作大都栩栩如生,韵味无穷,所以苏绣又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14.黎锦——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
在海南岛的黎族,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了,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今海南通什专设有“黎锦研究所”从事研究和生产。黎锦是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等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
15.吉林树皮画——设色典雅、精雕细刻的工艺品
吉林树皮画是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特色工艺美术品。树皮画包括桦树皮画和银芝画。桦树皮画以长白山余脉的桦树表皮、深皮为主要原料。早在清朝时期,吉林就有用桦树皮为皇宫制作贡品的历史。到20世纪70年代,吉林的树皮画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很多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16.的国粹——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因此又有“芜湖铁花”的美誉,且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高超的技术而闻名于世。芜湖铁画曾参加过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在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过。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
17.铁画鼻祖——汤天池
铁画鼻祖汤天池,名鹏,江苏省潥水县明觉乡人,幼年时为避兵荒而流落到芜湖。当时芜湖的铁业十分兴盛,且又集中了许多技艺精湛的铁工,所以,民谚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
汤天池当时来到芜湖时只是从事打铁工艺,当时芜湖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又是各种物资集散中心,且又临近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不仅万商云集、人流如潮,而且其间也有众多香客,他们大都喜欢购买芜湖铁铺生产和出售的彩色铁花枝、铁花灯,作为上山敬佛之用。汤天池瞅准了这是一个做生意的好时机,起先他也只是打制一些粗糙的制品出售。后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有市场,更有特色,他又研究将铁花和铁花灯的内容移植到一起,制成“山水花卉,各极其妙”的别具艺术风格的铁画。这就是后来芜湖铁画的雏形了。
18.铁画鼻祖拜师学艺的故事
汤天池初期所作的铁画,多系“径尺小景”,且技艺亦未臻成熟,至于艺术性更高、技术更复杂的大幅铁画,就更难以制作了。当时恰因汤天池家煅灶“与肖尺木邻”,而肖尺木是芜湖的一位大画家,他的作品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汤便想求教于肖,帮助解决“技”与“艺”的融合方法。故常至肖家看作画,国画大师肖尺木,见汤时常来看画,觉其既勤学而又意诚可教,便满足了汤的要求。由于高手铁工与艺术家的结合,撷取了艺术的意境美,摒弃了以往的“太似”的匠气,使铁画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故人们都称汤为“锤铸之巧,前此未有”的铁制神工。这段艺坛轶事也就流传下来。
19.核雕——辟邪佳品
民间有许多艺人喜欢就地取材,然后结合自己的手艺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以桃核雕刻的作品,就做成了精美的核雕。民间还多喜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佳品。有的还制成了佩件、扇坠、串珠等,为古代的文人们所追捧。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作品表现的对象也都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江苏苏州、扬州,山东潍坊,广东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
20.中国古代核雕艺人
在明代有核雕三绝,即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但是他们的作品却传世绝少。
光绪年间出生的核雕艺人都桂兰,其技艺享誉海内外。总理1955年出访,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中就有其核雕作品。1957年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当时都桂兰已有75岁高龄,应外交部之请,又亲自动手制作核雕赠与对方。
21.青花瓷——中国瓷器里的奇葩
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罩上一层透明釉,再经过高温烧成。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22.绣花鞋——“中国鞋”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它不但反映了中国刺绣艺术的高超,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对绣花鞋的一种偏爱。“玲珑小脚鞋中现”,当远处走来一位大家闺秀,迈着轻盈的脚步,那若隐若现的小脚更是引得多少文人诗兴大发。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
23.“晋国鞋”的美丽传说
山西晋南的绣花鞋有“晋国鞋”的美称,目前这一带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只是个小国,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当了国君后,他竭尽全力开拓疆域,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开始称王称霸。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功劳,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他的赫赫战绩。所以当时的百姓又称此种图案的女鞋为“晋国鞋”。
24.荀子与绣花鞋
序言
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民族,有民族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民俗习惯。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同时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民俗没有优劣之分,亦没有贵贱之别。介绍一个地方、一个种族的民俗只是本着一种尊重、学习的态度。正是有了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的民俗风景,才组成了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大舞台。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的内容有日常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嫁民俗、节日民俗等。民俗的内涵可谓是博大精深,本书所做的工作只是从这丰富的民俗内容中选取沧海中的几粒珍宝,向读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给读者展现冰山的一角,希望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关注。民俗,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地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散。然而风俗具有多样性,人们习惯上把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例如,在中国,过年的时候北方人习惯吃饺子,而南方人习惯吃年糕。时间的传承上更是如此,古人往往很重视“填仓节”这种跟耕种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日,而今天这类节日却在人们的意识中一点点淡化。民俗学家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的确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不变的即是“变”这个真理本身,由此看来,我们又怎能要求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民俗会保持一成不变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民俗学会自1983年5月成立以来,致力于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世界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支队伍,为这项的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里不但有的民俗专家,也有致力于这方面工作的民俗爱好者,通过这些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先人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正以接力棒的形式薪火相传……
说实话,一开始被书名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大概就是那种流水账一样地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完全不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直接下达指令,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说是一些生活场景的描绘,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食不语”的讨论,它不只是简单的“吃饭不能聊天”,而是阐述了古人对饮食的态度,对食物的尊重,以及用餐时的专注和仪式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细微之处,但这本书却提醒了我,即使是在最日常的吃饭这件事上,也可以蕴含着一份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老掉牙”的规矩,是否真的已经失去了意义?还是说,它们只是以一种新的、我们尚未察觉的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得好好夸一夸。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民俗常识”的书,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艺术”的指南。书中对于一些节日和庆典的描述,远不止于习俗的介绍,它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例如,关于“扫墓祭祖”,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纪念,更是一种对生命传承的感悟,对家族根脉的追溯,以及对先人智慧的传承。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家庭团聚、共同回忆的画面,感觉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并非只是陈旧的规矩,它们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也为我们理解当下、启迪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评分这本《传承的力量》简直就是我最近的“枕边书”,睡前翻几页,感觉整个人都沉静下来了。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流传千年的生活智慧。我之前总觉得,很多民俗习惯都显得有些“迷信”,比如关于“打雷时不能敲盆子”,这在我看来就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但书中通过对古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进行了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无厘头”的习俗,背后却隐藏着古人朴素的生存智慧和对未知的敬畏。它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否定和抛弃,而是要去理解和尊重,去探究每一个习惯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基因。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不断地“解谜”,每一次的理解都带来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坦白讲,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想着里面列举一些民俗,看看热闹也好。结果,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将各种习俗像百科全书一样堆砌起来,而是以一种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将它们融入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叙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亲属关系”和“邻里互助”这些社会伦理方面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孝顺长辈”、“要帮助邻居”,而是详细解释了这些观念是如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以及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如今社会联系日益疏远的情况下,重读这些内容,确实让人感慨万千,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所谓“进步”的同时,丢失了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捧在手里,心头是暖的”。还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是喜欢给我讲各种各样的老辈人的规矩,什么“初一十五不能出门”、“看见棺材不能说话”,那时候我只觉得有趣,却没太深究背后的原因。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忽然就打开了我对那些童年记忆的全新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规矩,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规矩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流传下来,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它们究竟还剩下多少“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节庆习俗的部分,比如元宵节吃汤圆,不仅仅是图个圆满,还承载了古人对家庭团聚、生活美满的朴素愿望。还有端午节的艾草,最初的驱邪避疫,到现在变成了空气清新剂一般的存在,这种演变过程真的很有意思。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感受着时间的长河如何沉淀下这些充满智慧的生活经验,让我觉得,原来我们身上的很多习惯,都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