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色配色指南(亚光铜版纸)

专色配色指南(亚光铜版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建军 著
图书标签:
  • 配色
  • 色彩
  • 设计
  • 专色
  • 铜版纸
  • 印刷
  • 视觉
  • 艺术
  • 参考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800008238
商品编码:297294996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专色配色指南(亚光铜版纸)

:168.00元

售价:114.2元,便宜53.8元,折扣67

作者:徐建军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8000082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本指南为专样与专色油墨调制配方,可供印出、出版、包装、装潢、广告行业的调墨师、平面设计师参考使用。
  二、本指南中含基本色26个,配方色735个,共计761个色样。
  三、本指南采用牡丹油墨印制,由于使用的油墨会略有差异,因此,本指南在与其他配色指南兼容的同时,可能需要稍量调整。
  四、凡例
  五、本指南妥善保管,由于颜料的褪色曝光及纸张变色等因素,指南的色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建议两年更换新指南,以确保颜色交流的准确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丝网印刷工艺与实践:从理论到应用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丝网印刷(Silk Screen Printing)领域,集理论基础、技术解析、材料选择与实际操作指导于一体的专业著作。全书内容聚焦于丝网印刷这一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的直接制版印刷技术,旨在为印刷行业从业者、设计专业学生以及对精密丝网印刷工艺感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框架。 第一部分:丝网印刷基础理论与技术演进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丝网印刷的历史沿革,从其起源、发展到现代工业化应用中的地位。重点阐述了丝网印刷的基本原理,即通过特制网版,利用刮刀施压,使油墨透过网孔转移到承印材料表面的物理过程。 1. 承印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详细分析了各类承印物(如纺织品、塑料、玻璃、金属、纸张等)的表面能、粗糙度、吸收性及耐化学性,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油墨的附着力和印刷效果。特别探讨了针对不同基材的预处理工艺(如电晕处理、化学清洗)在提高附着力中的关键作用。 2. 丝网的选择与张力控制: 丝网作为核心的成像介质,其选择至关重要。本书系统介绍了涤纶、尼龙、不锈钢等不同材质网纱的特性,以及纱目数(Mesh Count)与丝径(Wire Diameter)对印刷分辨率、油墨沉积量和印刷精度的定量影响。同时,深入解析了张力计的使用与张力标准,阐明了均匀、稳定的网版张力是实现精细图形再现的物理前提。 3. 感光乳剂与制版技术: 详细对比了重氮型、光敏型(如PVA、水性、溶剂型)感光乳剂的化学成分、曝光特性和耐印力。制版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涂布均匀性、预烘干、精确曝光(计算曝光时间和光源强度)、以及显影与后烘干,都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与常见问题的故障排除指南。特别关注了高精细度网点与细线条的制版技术要点。 第二部分:油墨科学与色彩管理 本部分专注于丝网印刷油墨的组分、性能评估及其在色彩再现中的应用。 1. 丝网印刷油墨的分类与特性: 全面介绍了溶剂型、水性、UV固化(光聚合)三大类油墨体系。深入剖析了油墨的粘度、触变性、干燥机理(氧化、渗透、溶剂挥发、光引发聚合)以及它们对印刷速度和承印物适应性的影响。针对特定行业需求,如耐摩擦性、耐候性、食品接触安全油墨等,给出了详细的配方考量因素。 2. 粘度控制与流变学应用: 强调粘度是决定油墨在刮印过程中流动性和转移效率的关键参数。介绍了布氏粘度计和锥盘粘度计在油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提供了基于环境温度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调整策略。 3. 基础色彩理论在丝网中的应用: 阐述了印刷色彩的基础知识,包括色彩模型(CMYK、RGB、La)的转换原理。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油墨堆叠顺序(印版顺序)和油墨层的厚度控制,来优化色彩饱和度与层次感。本书不涉及专色配色(如PANTONE系统在其他印刷方式中的应用),而是侧重于如何通过精确控制三原色墨量的叠加,实现色彩的近似匹配与稳定再现。 第三部分:印刷工艺优化与设备操作 本部分聚焦于实际操作层面的精细化控制,是连接理论与高质量产出的桥梁。 1. 印刷压力与刮刀技术: 详细分析了刮刀的材质(聚氨酯硬度)、角度和刮刀压力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阐述了“前刮”与“后刮”技术的适用场景,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刮刀行程速度来适应不同油墨的流变特性,避免拉丝或漏印现象。 2. 自动化与半自动化设备的操作: 涵盖了往复式平台印刷机、滚筒式印刷机以及圆周印刷机的结构、维护和操作流程。重点讲解了定位系统(如CCD视觉对位系统)的校准、印刷行程的精确控制以及套印精度的调整方法。 3. 干燥与固化技术: 针对不同油墨类型,详细介绍了热风干燥(温度、风速控制)、红外线干燥和UV光固化设备的操作规范。强调了固化不完全对印刷品耐久性的负面影响,并提供了固化能量测试的标准方法。 第四部分:质量控制与故障排除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实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全面的故障排除手册。 1. 印刷缺陷的识别与成因分析: 归纳了丝网印刷中常见的缺陷,如:油墨厚度不均、边缘模糊、网点扩大、粘连、干燥不良、附着力差等。针对每一个缺陷,提供了系统性的排查路径,从网版清洁度、油墨粘度到设备张力进行逐一检验。 2. 耐久性与环境测试标准: 介绍了用于评估印刷成品性能的行业标准测试,包括:百格测试(附着力)、耐磨擦测试、耐水洗测试以及耐光照老化测试的方法和设备要求,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性能指标。 3. 维护与清洁: 提供了关于丝网、刮刀、墨斗和电路系统的日常维护规程,以及安全溶剂的选择与使用规范,以延长设备寿命并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本书结构严谨,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和技术参数对照表,力求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丝网印刷从设计到成品输出的全流程控制能力,达到稳定、高效生产高品质丝网印刷产品的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因为我对“专色”和“亚光铜版纸”这两个概念都有些模糊的认识,但又隐隐觉得它们在印刷品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奇妙的色彩世界。书中通过大量真实的印刷品案例,展示了专色如何赋予设计生命,又如何因为与亚光铜版纸的结合而产生令人惊喜的视觉效果。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材质感如何影响色彩呈现的解读,比如亚光铜版纸的吸墨性和柔和的光泽,是如何让某些专色显得更加沉稳、内敛,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独特的质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色彩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鲜艳度,更在于它与载体的对话。我原本以为配色是一门玄学,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中的逻辑和方法。读完之后,我对印刷品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尝试在自己的非专业设计中,运用一些书中介绍的专色搭配技巧,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评分

评价二 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印刷技术员,每天接触大量的印刷文件和实际打样。坦白说,在理解专色和不同纸张的互动关系上,我一直感到有些吃力,客户提出的各种关于色彩的细致要求,有时让我不知所措。直到我拿到这本《专色配色指南(亚光铜版纸)》,我的工作效率和信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书中的内容非常系统化,从基础的专色原理讲到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专色,再到针对亚光铜版纸的特殊注意事项,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网点扩大率在亚光纸上的影响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专色网点百分比来规避印刷中可能出现的色彩失真。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印刷工艺和色彩理论结合起来,让我这个技术人员也能轻松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每次在打样遇到问题时,我都会翻阅这本书,总能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这极大地减少了返工的次数,也让我在客户面前更加专业和自信。这本书不仅是我的工作手册,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评分

评价四 在出版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我深知色彩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高端书籍的印刷中,专色和纸张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整本书的格调。《专色配色指南(亚光铜版纸)》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实用、最具参考价值的专著之一。它精准地抓住了亚光铜版纸这种常用而又充满挑战的印刷介质,并对其色彩表现进行了深度剖析。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涵盖了各种类型书籍的封面、内页设计,详细展示了不同专色组合在亚光铜版纸上的实际效果,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配色建议。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色彩心理学在专色应用中的探讨,以及如何利用专色来营造特定的情绪和氛围。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指导,更在艺术层面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它让我对如何通过色彩来传达书籍内容、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值得每一位从事出版、设计、印刷工作的专业人士仔细研读,它将帮助你避免不必要的色彩误区,并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印刷品。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艺术学院的色彩学讲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优秀教材,尤其是在印刷色彩方面。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专色配色指南(亚光铜版纸)》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教学资料库。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案例之丰富,以及其对亚光铜版纸这一特定印刷基材的深入研究,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介绍专色,更是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直观的图例,展示了专色在亚光铜版纸上的色彩倾向、饱和度变化以及油墨的附着力等关键因素。书中对于不同专色密度、网点堆叠方式对最终色彩呈现的影响分析,为我的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如何通过调整专色百分比来模拟某种特定光泽或哑光效果的讲解,这对于理解色彩的触觉感知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将抽象的色彩理论具象化,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色彩在特定介质上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掌握色彩搭配的技巧。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升专业素养的优秀读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印刷色彩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学生和同行。

评分

评价一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我对色彩的敏感度是职业生涯的基石,而这份《专色配色指南(亚光铜版纸)》在我最近的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直以来,在处理需要精准色彩还原的项目时,我常常陷入“色差”的泥沼,尤其是在亚光铜版纸这类特殊的印刷介质上,色彩的呈现往往比预期的要暗淡或有微妙的偏移。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并非泛泛而谈的色彩理论,而是深入到专色应用与特定纸张之间微妙关系的实践指南。书中关于不同专色在亚光铜版纸上的实际表现,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清晰的图示,让我对CMYK之外的色彩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解答了我关于“这个专色印在亚光铜版纸上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疑问,更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利用专色的特性,来提升印刷品的高级感和视觉冲击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冷暖色调在亚光纸上表现差异的章节,让我过去一些尝试的色彩搭配问题迎刃而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连接,让原本抽象的色彩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对于那些追求印刷品极致品质的设计师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投资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