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姓名与中国文化
定价:22.80元
售价:16.0元,便宜6.8元,折扣70
作者:赵瑞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300092317
字数:
页码:2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姓名与中国文化》告诉您:何谓认祖归宗;中国主要姓氏的秘史;怎样给孩子起一个恰当的名字……那些隐秘在中国姓氏里的“大学问”。
名字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的,一是文化的。命名者的心理因素如好尚、愿望、期许等等,总是特定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到底,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今人迷信星命,为求五行盈虚调和,常取五行金、木、水、火、土加于名字,藉以补救“生辰八字”的缺。像名森的必其八字缺木,名鑫的必缺金,名焱的必缺火……
晋人潘岳字安仁,用《论语》“仁者乐山”之意,但以“岳”代“山”,“仁者”改为“安仁”,稍隐其事。战国时期孔子后裔名孔白,字子上。“上”与“尚”通,白为白色。
《姓名与中国文化》从姓氏的起源角度梳理姓氏文化的传统,对姓氏的民族认同心理、姓名的中国学都做了详实的介绍,写得生动好读,在赵钱孙李的后面,使中国人取名的一部秘史。从《百家姓》以来中国的姓氏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切近的组成部分,从取名字的避讳、姓名与五行的相生相克、怎样的姓名主贵,在一个尘封的传统里面有着中国人的“日常小秘密”,百姓日用而不觉。
赵瑞民,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西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山西大学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著有《姓名与中国文化》,与周苏平合著《中国地域文化.三晋文化卷》,参加编著《中华文化通志.晋文化志》等。后转入考古学研究,与韩炳华合著《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合作编撰《黄河漕运遗迹(山西段)》等。
章 古文化孕育出的百家姓
宋朝时出现了一本《百家姓》,历代童蒙习诵,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成为人们起码的文化知识,虽然现在已不是儿童读物,但它的普及程度仍然比得上任何一本流行小说,其在我国各个阶层人们的知识结构中都占据了一小块地盘。
蕴集在《百家姓》中的文化内涵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而又不易察觉。反观我国古老文化所孕育出的百家姓,解剖其中的文化内涵,或许会使我们在进行观念的改革时有所受益。
一、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古代社会结构的关系
姓氏在今天已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常见的用法是“以姓氏笔画为序”,姓与氏并无区别。但稍有古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严格区分的。这样一个善于姓氏知识基本的问题,与溇时的社会结构有着姝联系,其他问题也是如此。
小引
章 古文化孕育出的百家姓
一、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古代社会结构的关系
1.图腾崇拜的产物
2.同姓不婚的标志
3.氏的由来
4.姓氏一体过程
二、门阀士族兴盛时期的姓氏之辨
1.六朝门第
2.围绕姓氏等第的斗争
三、姓氏与民族认同心理
1.“本上民根生”的现象
2.认祖与联宗
3宗法关系的催化作用
四、姓氏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1.荣宠赐姓
2.嫌恶改姓
3.其他
五、姓氏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改汉姓
2.汉族改少数民族姓
第二章 文化演进中的名字
一、上古名字溯源
二、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
1.干支命名
2.名字互训
3.质朴无文的背景
三、名字的时代性特征
1.汉代命名的阔大气象
2.单名盛行的历史因缘
3.五斗米道的遗迹
4.唐代文人称呼排行的习俗
5.一代以彦命名的风气
6.宋代有关命名的禁令
7.宋代名字的老态
四、宋元以来下层社会的名字
(附三国孙吴时的下层人名)
1.数字名
2.“郎”、“秀”及其他
附:三国孙吴时的下层人名
第三章 名字的文化内涵
一、女性名字的特征
1.女性名字的使用局限
2.女性名字的用字局限
3.近于昵称的女性名字
4.专用“男”字的心理状态
5.多用“娘”字的现象
二、名字所反映的普遍心理状态
1.对于物质享受和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
2.执著生命的祝愿
3.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期望
三、名字中的伦理精神
1.以美德命名
2.对高尚人格的景慕
四、名字中的宗教气息
五、阴阳五行等理论模式在名字中的显现
1.名字与五行
2.名字与八卦
六、名字中的宗族观念
七、名字中与汉字的关系
1.姓名与字形
2.姓名与字音
3.姓名与字义
八、名字的用典
九、名字的文学
第四章 与姓名有关的文化现象
一、避讳
1.为帝王避讳
2.为亲国戚避讳
3.为家庭尊长避讳
4.为圣贤避讳
5.其他避讳
二、图谶
1.名字本身为谶
2.姓名应谶
3.谶言猜谜
后记
增订版后记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口气读完了,然后又重新翻看了几遍。作者在开篇就将“姓名”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现象,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引人入胜,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书中有大量生动的案例,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从历史名人到现代人物,作者都细致地剖析了他们名字的由来、寓意,以及这些名字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例如,他对一些历史人物名字的解读,让我对他们的生平有了更深的理解,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书中的分析既有严谨的考据,又不乏想象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名字与家族传承、社会地位、个人命运之间的联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姓名”的,更是关于“人”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意义的探讨。读完之后,我对中国人的姓名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名字,以及它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评分这本《姓名与中国文化》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姓名”研究,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穿透力的笔触,将姓名这一文化载体,编织进中国历史的经纬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所阐述的并非是简单的词汇解释,而是深入到了名字背后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人生哲学,甚至是权力结构。比如,书中对古代帝王名字的分析,让我窥见了统治者如何通过命名来确立合法性、宣示统治理念,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普通人的名字,是如何反映他们的时代背景、社会期盼,以及在家族传承中的情感寄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字”和“号”的论述所吸引,它们是如何在特定时期扮演比本名更重要的社交和文化角色的,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像是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充满智慧的光芒。
评分我必须说,《姓名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简单地罗列名字的意义,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了一次极为深刻的解构与重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姓名习惯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书中关于名字与五行、八卦、阴阳学说的关联,以及名字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的探讨,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引经据典,让人信服。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姓名中的,也看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文化传统如何在名字的选择上留下痕迹。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从最基本、最个人化的元素——姓名——入手,去洞察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基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名字,并从中发现更多的故事和意义。
评分初读《姓名与中国文化》,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语言学或民俗学的小册子,然而,翻开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作者巧妙地将“姓名”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符号,转化为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文化千姿百态的大门。我被书中对名字的社会学解读所深深吸引。例如,书中关于不同时期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命名来区分彼此,以及姓名在家族关系、婚姻嫁娶中扮演的角色,都为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社会历史信息。我读到了名字如何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如何承载着人们的期望和祝福,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悄然改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将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有趣。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中国文化,它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艺术,更是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名字中的深厚底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语言优美,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字字珠玑。
评分这本书《姓名与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话题——“姓名”,延展至了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层面。作者以一种非常富有哲思的方式,探讨了名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维度。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名字与哲学思想之间联系的深入挖掘。例如,书中关于“名正言顺”在中国传统政治和伦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名字如何被视为一种“天命”的体现,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名字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它在 globalization 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使得这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实的关照。我在这本书中,不仅学习到了关于中国姓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我是谁”以及“我的名字对我意味着什么”的深度思考。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连接,它让我看到了名字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