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
:40.00元
售价:28.0元,便宜12.0元,折扣70
作者:《北京文化论坛文集》编委会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56194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收录了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70余篇,以及领导致辞和嘉宾演讲,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北京节日文化,第二部分: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第三部分:节日文化研究。
在2013北京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嘉宾演讲
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和未来的走向
北京节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建设
公共空间可开展中华人伦节日
传统节日与“新民俗”建设
公园节庆活动对北京节日民俗的影响——以北京几个公园节庆活动为例
绿海甜园 喜迎八方宾朋 魅力新区 彰显首邑雄风
创意点亮旅游节庆
部分 北京节日文化
节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节点
金中都的建设与老北京的节庆文化
老北京的节令风俗
北京端午礼俗与城市节日特性探赜
北京端午习俗的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传统节日和中国市民社会——以端午节为中心
北京市传统节日式微及其影响因素
节庆活动与文化产业创新转型
传统节日的当代实践——以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的岁时节日
北京节庆民俗文献整理综述——以首都图书馆为例
开放与传统交汇中的北京节日
北京特色节庆与区域社会团结——以广安门内空竹文化节为个案
京西灵水“秋粥节”俗文化
节庆活动与城市文化日历的制订——在北京设立“建城节”的初步构想
第二部分 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
休闲经济下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特征、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论节日与市民生活的关系
节庆活动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带动作用
节庆活动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分析——以怀柔区节庆活动为例
新城建设背景下的通州节事发展研究
与时俱进的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与朝阳经济发展
新休假制度环境下北京市民端午节休闲行为的空间特征
促进节日消费与提升北京幸福指数
对调整节假日集中休息所产生问题的探讨
节日文化与京派发展创新
寺庙与老北京的节日习俗——以《北平风俗类征》为中心
关于北京春节活动的建议
浅议农村规划催生节日及其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部分 节日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品牌打造与民族文化
自我教化的欢乐课堂
浅谈弘扬节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节庆——民族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
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价值
庙会文化与现代传播
消逝的节日——新媒体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传统节日的社会创新模式研究
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增添春节新意
中华姓氏宗亲文化节庆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节庆活动的网络评价与微传播
中西同质性节日的功能对比
花朝节历史变迁与现代价值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中心
广州迎春花市及其关联文化产业
贵州苗族节日饮食文化及其对食品产业的带动作用
藏族节庆日中的茶文化
动漫节庆产业对东京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
后记
翻阅《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仿佛置身于一场场关于北京城市文化脉络的深度对话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关于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诠释的文章。例如,关于中秋节,有学者探讨了月饼口味的创新如何反映了消费主义的渗透,但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团圆的意义如何依然是节日的核心价值。另一篇文章则聚焦于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节日习俗与城市景观的互动关系,例如,春节期间的庙会不仅仅是商业活动,更是对老北京传统市井文化的集中展示,而这些活动又如何与现代城市空间相融合,甚至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我注意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将节日习俗与非遗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文化传承的艰巨性与重要性。读到关于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文章时,我仿佛听到了鼓点激昂的号子声,感受到了那种集体的力量和对传统的敬意。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棱镜,让我们能够从不同文化理论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北京市民在节日期间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生活状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文化现象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文化本质的探寻。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这本《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中,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视角。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北京市民生活细节的绝佳窗口。书中的一些文章,比如探讨圣诞节如何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行为和社交模式的改变,让我看到了全球化浪潮下,城市文化发生的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评,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分析了这些新兴节日如何被本土文化所吸纳、改造,以及它们对传统价值观可能带来的冲击或融合。我还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宅经济”与节日消费的文章,它揭示了信息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市民的节日体验,例如,线上购物、虚拟社交等方式,如何分流了部分传统的节日活动,也催生了新的节日消费模式。书中对一些大型城市庆典活动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试图重塑城市形象和市民的集体认同。读完后,我感觉到,北京这座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肌理,而节日本身,就是这种肌理最生动的展现。
评分2013年的北京,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节日气息?这个问题曾在我脑海中萦绕。当我偶然翻开这本《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时,才发现它如同一个精心梳理过的宝盒,将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市井百态,以及文化学者们深入的洞察,悉数展现在我眼前。书中的文章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北京各类节庆活动的简单记录,更像是一次细致入微的社会学观察。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的关注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比如春节期间家庭聚会模式的变迁,元宵灯会如何在新技术的影响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有的则探讨了新兴的、非传统的节日,如情人节、万圣节等,在本土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改造,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新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载体。我尤其对其中一篇关于“胡同里的新年”的记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家庭故事、邻里互动,展现了老北京人过年的那种特有的仪式感和温情,那种即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也依然得以维系的社群连接。书中所呈现的,远不止是节日的喧嚣,更是隐藏在这些集体狂欢背后的,市民情感的寄托,文化认同的寻求,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节日”这个概念,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承载着丰富社会内涵的动态载体。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关注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爱好者,因此《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它不仅仅提供了2013年北京节日文化的概貌,更重要的是,它汇聚了一批文化研究者对这些现象的深度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区节日”的探讨,作者们通过对一些老社区、新社区在节庆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参与程度以及社区凝聚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展现了节日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如何作用于最基层的市民生活。书中对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节日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依然努力维系和传承着那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例如,关于京剧、相声等传统艺术在节日期间的演出情况,以及它们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寻找新的传播方式,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韧性与活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节日仅仅看作是活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对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认同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北京。
评分《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生活”本身的哲学式沉思。我没有想到,在看似日常的节日庆典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意涵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书中有一篇关于“七夕节”的文章,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而是深入分析了现代都市男女如何以新的方式庆祝这个传统节日,例如,情侣间的旅行、精心准备的礼物,甚至是被商业化的“告白”活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对爱情和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追求。另一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节日在缓解社会压力、满足情感需求方面的作用,它认为,节日提供了一个“暂停”的机会,让人们得以从日常的繁琐中抽离,去体验情感的连接和归属感。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光棍节”这类新兴节日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节,更是折射出当下社会婚恋观、性别角色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复杂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节日,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文化价值的变迁。它鼓励我去思考,在欢庆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