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关联贷款、治理机制与贷款质量——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张雯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41628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关联贷款、治理机制与贷款质量: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关联贷款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关联贷款、治理机制与贷款质量: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为商业银行关联贷款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文献;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关联贷款、治理机制与贷款质量: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的结论为完善银行监管、提高贷款质量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目录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4 重要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关联贷款相关文献
2.2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相关文献
2.3 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方面的文献
2.4 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方面的文献
2.5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第3章 关联贷款与商业银行的高管激励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3 研究设计
3.4 回归结果
3.5 稳健性检验
3.6 结论
第4章 关联贷款与商业银行的审计师选择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结果
4.5 稳健性检验
4.6 结论
第5章 关联贷款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
5.5 进一步分析
5.6 结论
第6章 关联贷款的治理
——基于战略投资者视角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3 研究设计
……
第7章 关联贷款的治理
——基于高管激励视角
第8章 结论、建议、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选题极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对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其贷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金融风险的防控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关联贷款,这一在我国金融实践中长期存在又饱受争议的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驱动和风险传导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而治理机制,作为企业内部的“指挥棒”和“安全网”,对于规范经营、防范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能够将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进行深度剖析,并以我国商业银行为实证对象,无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治理机制(例如,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高管薪酬激励等)在关联贷款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最终的贷款质量。同时,对于“关联”的界定和衡量,书中是否会提供严谨的方法论,也是我非常好奇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理解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问题的根源,以及探索有效提升贷款质量的路径,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首先联想到了金融学领域里关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经典理论。关联贷款往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内部人(管理者或大股东)利用信息优势,将银行资源导向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企业,而这种导向可能并不基于审慎的信贷评估。而治理机制,则可以看作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解药”。一个有效的治理机制,能够约束内部人的行为,使其决策更倾向于股东和银行的整体利益,从而降低关联贷款的潜在风险。这本书将这两个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想象书中会通过严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去量化关联贷款的规模,分析不同治理机制的变量,并考察它们对贷款违约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影响。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治理机制”的内涵进行细致的界定,因为在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治理机制的表现形式和有效性都有很大差异。对于我国这样正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的市场而言,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极具借鉴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才最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关联贷款带来的风险。
评分作为一名在银行业工作的从业者,我深切体会到“好贷款”和“坏贷款”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的挑战。关联贷款,在我看来,是影响贷款质量最直接、最隐蔽的因素之一。很多时候,不良贷款的产生,并非完全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不善,而是源于信贷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人情”、“关系”等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而这些因素往往与关联贷款密切相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工具。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治理机制”的影响路径进行细致的拆解,例如,是否能区分出外部治理(如监管机构、市场约束)和内部治理(如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在其中的作用?是否能分析出不同层级的关联(如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对贷款质量的不同影响?此外,对于“贷款质量”的衡量,书中是否会采用多种指标,并考虑到不同指标之间的联动效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有望为我们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可复制的经验,从而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浓厚兴趣。关联贷款,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中的一种集中体现。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利用这种优势,为自身或关联方谋取不正当利益,而银行和其他股东则承担了潜在的风险。而治理机制,恰恰是应对这种道德风险的“防火墙”。如果银行拥有健全的治理机制,能够确保信息公开透明,能够对管理层的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衡,那么关联贷款的冲动和空间就会大大减小,贷款决策也就更有可能回归到审慎的商业原则上来。这本书的“实证研究”性质,尤其吸引我。这意味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空谈,而是会用真实的数据来验证这些理论假设。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构建出复杂的模型,去捕捉那些难以量化的“关联”因素,以及评估不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程度。对于理解中国银行业如何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提升其稳健性和竞争力,这本书的洞见将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从书名上看,这本书的分析维度相当多元且深入。关联贷款本身就具有多重含义,它可能涉及股权关联、家族关联、还是业务关联,不同的关联类型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风险。而治理机制的复杂性更是众所周知,它涵盖了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高管薪酬到信息披露等方方面面。这本书能够将如此多复杂的变量纳入研究范畴,并且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足见作者在选题上的大胆和研究的深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更精细的刻画,而不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笼统的概念。例如,什么样的董事会独立性才能有效约束关联贷款?什么样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此外,对于“贷款质量”的衡量,书中是否会区分经营性贷款和投资性贷款,或者区分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加 nuanced?这本书的题目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研究图景,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个图景中描绘出具体的分析脉络和研究发现的,相信它会为理解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供全新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