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行业民俗志
定价:30.00元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3030967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董晓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02JAZ840003)的子课题成果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资助出版。项目合作单位:法国远东学院(EFEO)。
目录
绪论
章民国时期北京手工业分布、分类与民俗传承
节清末和民国时期北京城市转型中手工行业的位置
第二节民国北京手工行业的技术民俗
第三节民国北京手工行业的经济民俗
第二章民国北京手工行业产销习俗个案研究
节铜器作坊与北京礼俗社会
第二节民国北京刀剪业的生产运作与销售民俗
第三节民国北京玉器业的生产运作与民俗
第三章北京手工行业民俗与市民基层社会
节手工业与民俗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节市民基层社会文化模式:手工行业与胡同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观念
第四章 北京手工业民俗志数据的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插图目录
图1 北京手工业民俗志调查地点示意图
图2清末至民国时期(1900—1949年)北京玉器业市场分布示意图
图3民国时期(1911—1949年)雍和宫附近铜器作坊分布示意图
图4民国时期(1911—1949年)打磨厂地区刀剪店分布示意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都充满好奇。当我在书店看到《数字行业民俗志》这本书时,立刻被这个名字吸引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从我们每天刷手机的习惯,到工作中的各种协作工具,再到娱乐方式的改变,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像民俗学家研究传统社会一样,去关注数字行业中的“仪式”和“符号”?比如,在某个APP的用户群体中,是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或者,在某个科技公司的内部,是否存在着一些只有内部人才懂的“规矩”或者“俚语”?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在看似冰冷的技术背后,其实也孕育着丰富而鲜活的“文化”?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行为,其实是人类情感、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在数字时代的新表达。也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塑造和反映我们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评分一本期待已久的书,终于入手了。名字叫做《数字行业民俗志》,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对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却很少去深究背后文化和故事的东西感到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行业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到线上购物的各种“潜规则”,再到游戏世界里的独特社群文化,无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在虚拟世界里悄然生长的“风俗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折射出我们现实社会怎样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人类学著作一样,去挖掘这些数字“部落”的独特仪式、神话传说、英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不成文的交往法则?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让我看到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也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好地理解我自己的数字生活,以及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数字世界中的行为逻辑。
评分拿到《数字行业民俗志》这本书,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关于古代传说、节日庆典的画面。现在,这个名字竟然被用在了数字行业上,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而是关于人们在使用这些技术时所形成的一些独特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甚至是某种“信仰”。比如说,在网络游戏里,玩家们会形成自己的社区,有自己的“行话”,有自己的“偶像”,甚至有自己的“道德准则”。这些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数字民俗”?又或者,在电商平台上,那些对“算法”的敬畏,以及对“爆款”的追求,是否也包含着某种“数字迷信”的成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探索这些在数字世界里悄然滋长的“文化现象”,让我看到,即使在高度技术化的今天,人类的社会性和情感需求依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满足和表达。它是否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数字行业民俗的书,名叫《数字行业民俗志》。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个书名有点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简直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直接去分析技术趋势或者商业模式,而是从一种非常人文的角度,去审视数字世界里的“人”。我想象中的民俗,是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节庆习俗、甚至是地方上的俚语。这本书是否试图将这种概念迁移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领域?比如,那些在网络社区里流传的梗、表情包,是否可以被看作是数字时代的“民歌”?那些在游戏里玩家们自创的“黑话”和“规矩”,是否就是某种数字“部落”的“仪式”?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琐碎的数字现象,上升到“民俗”的高度进行解读的。它会不会像人类学家深入原始部落一样,去观察、记录、并分析数字原住民的行为模式?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在这个越来越被技术塑造的世界里,我们作为个体,是如何在集体认同和文化传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评分《数字行业民俗志》这个书名,乍一听,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总觉得,民俗就应该是那些关于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故事,是烟火气十足的民间生活。然而,这本书却将它与“数字行业”联系在一起,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义和解读“数字民俗”的?是在探讨那些在互联网上流行的“梗”和“表情包”吗?还是在研究那些在科技公司内部流传的“潜规则”和“黑话”?抑或是,在分析我们在使用各种APP时,不自觉遵循的某种“行为范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细致的田野调查报告,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数字浪潮之下的,关于人的情感、社群互动以及文化演变的痕迹。它是否能让我看到,即使在日新月异的数字世界里,人类的集体记忆、情感寄托,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依然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