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定价:48.00元
作者:孙厚璞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读起来较有趣味性。书中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
本书的出版作为本次汉大二版修订的周边性产品,有的纪念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编纂过程的描述、学术问题的经验探讨对我们本次修订也有的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主编为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孙厚璞等回顾了《汉语大词典》1986年出版*卷,1994年全书出齐。这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是一个空前的盛举。它对我国迅速发展的汉语辞书编纂事业,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既收今词,又收古词,也收“不古不今”的语词,具有汉语词语的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供人查阅和参考。全书编写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谓“源流并重”,是说每一条词语的解释都应尽可能依据历史原则,理清词义的来源和演变,发生和发展。在处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关系时,又以词汇意义为主。同时,考虑到辞书的实用性,为了帮助读者解决在语文学习和运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词语的用法也要适当注意,把历史性词典和记录性详解词典的特点结合起来。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一书则由关于编纂《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逸闻旧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孙厚璞:梅花香自苦寒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十载工作纪事
吴琦幸:编纂《汉语大词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陈增杰:《汉语大词典》:一个老兵的回顾
张如元:《汉语大词典》:一个小兵的回忆
赵恩柱: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杂记
吴连生:我与《汉语大词典》
黄金许:雪泥鸿爪忆《汉大》
李鸿褔:《汉语大词典》审音纪实
陆锡兴:在“汉大”古今字争论中的喜悦与烦恼
郭忠新:分卷主编负责制能出好书快出书
虞万里:《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兼谈“夺情 ”与“邺架”义项之缺失缘由
徐文堪: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汉语大词典订补》后记
马君骅:回答?解惑?信息量——从《汉语大词典》编纂实践说释义
刘俊一:话说《汉语大词典》审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准的精神产品
赵应铎:我们的业务汇报会——《汉语大词典》编写中的几个小故事
钱玉林:汉语古典文学语词的宝库
李明权:佛教语与《汉语大词典》
孙立群:《汉语大词典》插图的特点与工艺流程
作者介绍
孙厚璞,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于1975—1984年承担《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组织、沟通、协调、领导工作,为《汉语大词典》版出版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完全没有一般回忆录常有的那种平铺直叙或故作高深。作者的笔触时而诙谐幽默,将那些严肃的学术会议场景描绘得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转为深沉的感慨,抒发了对事业的奉献和对时代的感怀。这种叙事张力的转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对词典学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被故事线吸引。我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亲历者在茶余饭后,兴致勃勃地讲述一段充满智慧与汗水的传奇往事,代入感极强,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觉得冗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很符合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初次拿到手时,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书页的排版布局处理得非常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文字规范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字体的选用,还是行距、页边距的留白,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读起来既舒适又不失庄重。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之处展现出的匠人精神,比如扉页的设计、目录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在传统出版美学上的高标准。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更像是为这部文化工程穿上了一件得体的“外衣”,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重要作品的尊重与珍视。整体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的伴读回忆录,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和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更像是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学术长征现场,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非常强烈。作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具体、琐碎、甚至充满烟火气的编纂细节一一铺陈开来。它不是枯燥的编纂流程复盘,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学术争鸣的生动记录。我尤其好奇那些关键的字词取舍背后,专家们是如何进行激烈的辩论和艰难的妥协的,这些“幕后花絮”远比最终的词条本身更引人入胜。通过这些叙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为了一词一句的准确性而付出的心血与坚持,那种对汉语纯粹性的执着追求,让人肃然起敬。它让我们明白了,一部权威词典的诞生,绝非易事,而是无数个日夜智慧与汗水交织的结晶。
评分对于长期使用《汉语大词典》的资深用户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打开“彩蛋”的地图。每当读到某个具体词条的编纂故事时,我都会忍不住翻出那本厚厚的词典,对照着查看那个词条如今的权威释义,然后会心一笑。这种将静态的参考工具书与动态的编纂历史进行联动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部工具书的理解深度和情感联结,让我对未来每一次翻阅时,都能多一分敬意和亲切感。它成功地将冰冷严谨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了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传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语言学发展脉络的独特窗口。它不仅仅记录了“怎么编”词典,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知识界如何理解、定义和规范我们共同的语言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活的历史,而编纂过程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暗含着当时的文化思潮和学术立场。我从中体会到,语言规范工作是一项持续的、动态的文化建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争议。对于一个热爱语言文字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让我对“标准”的形成有了更辩证、更深入的理解,远超出了查阅词典本身能获得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