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定价:65.00元
作者:陈卫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242561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基于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和理解儿童的宗旨,以如何教育儿童为研究核心,《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从追求实然状态出发,深入儿童和未来儿童教育师范生的生活中,切实研究和落实儿童文化建设。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儿童文化相关概念界定;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对儿童本质的现象学描述;对儿童文化危机的现象学描述;儿童文化危机的成因;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途径及实施。
内容提要
文化哲学认为,儿童因其文化存在而成为儿童,文化和儿童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文化建设应该为儿童的真善美和幸福着想,以便实现儿童自由的人性化理想。师范类院校作为直接培养儿童教师的场所,理应引导、示范和带动中小学幼儿园把儿童文化的建设作为其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表现。《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在文化哲学基础现象学的指导下,分析儿童文化在社会上、学校中面临的问题后,以文化哲学和其指导下的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在社会文化、学校文化、学科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建设前提和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儿童文化建设之路。
目录
章 儿童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节 儿童
第二节 童年
第三节 文化
第四节 儿童文化
第二章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
节 文化哲学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
第三节 教育现象学
第三章 对儿童本质的现象学描述
节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第二节 儿童是自然的生活者
第三节 儿童是本能的游戏者
第四节 儿童是自发的学习者
第五节 儿童世界是思考、生活、游戏、学习的交融
第四章 对儿童文化危机的现象学描述
节 社会中的儿童文化危机
第二节 学校中的儿童文化危机
第五章 儿童文化危机的成因
节 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因
第二节 教育方面的成因
第六章 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途径及实施
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
第二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实施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一)现象学产生的背景
现象学是教育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因而,首先介绍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1901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的《逻辑研究》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它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包括本质的观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规定性(意义)的实在性的明证,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辨明传统哲学中那些概念的真实意义,从而重新说明传统哲学中的问题,并深人开展各个理论领域研究的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
现象学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
1.社会背景
首先,自然科学的繁荣具有遮蔽或淹没现象的倾向。19世纪,自然科学支配着人类的生活,并成为衡量其他学科的标准。它被视为一种足以透视自然世界的知识装备,而且也被看作探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依靠,当然,同时被看作一种可以解释人文世界的知识武器。虽然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是纯思想的国度,但是随着黑格尔、歌德等哲学大师的逝世,德国开始受周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推动,自然科学进入德国并发展快速,大批德国精英开始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到19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在德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与德国的学术传统和官方的重视不无联系。不过,正如胡塞尔认为的那样,这样的科学局限于纯粹的事实,不能也不愿意面对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科学的危机和人类本身的危机。科学本身大声疾呼哲学,以使它能恢复与人所深切关注的事情的联系。
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同时,德国的哲学传统受到了严重威胁,哲学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统治性影响。实证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哲学的生存权利同哲学发生了争论。知识的所有对象都被分配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供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人们认为德国发生了哲学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试图挽救哲学。其中,一部分人赞同自然科学,力图以自然科学的标准重新建构哲学的体系,认为哲学只有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改造自身才有出路;另一部分人反对自然科学。尤其反对唯科学主义,力图扩大和加深直接经验的范围,重新恢复对现象的尊重,更充分、更真实地倾听对象。
2.知识背景现象学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更有其知识背景,人类社会丰富的文化为现象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讲,现象学产生的知识背景主要如下:
(1)现象学是自然科学思维和人文科学思维发展与成熟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然科学的理性观也成为一切知识的楷模,康德、笛卡尔等思想家更是将理性思维推向了。但人文科学思维的传统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未中断过,在自然科学发展成熟之前更是在人类思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可以说,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相对发展成熟。胡塞尔的现象学即从自然科学思维中吸收了精华,尽管他认识到自然科学思维的弊端并追求人文科学思维。
归根结底,胡塞尔对人文科学思维的认同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思维,他越来越重视主体层面的意向结构的分析。他尝试提出既能深入主体层面又能符合客体的两全其美的理论。虽然人们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性,但是在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的发展成熟。
(2)欧洲自古有研究“现象”的传统。“现象”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曾出现。将现象当作研究对象,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传统。在近代哲学中,早于1764年使用“现象学”这个词的,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拉姆贝特。黑格尔和康德都对现象学进行了研究。1870年,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他认为,意识在其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现象与它的本质相一致。他紧随康德,对现象学做出了更多研究,并将现象学提高到一种产生持久影响的的哲学学科的地位。胡塞尔的现象学与黑格尔的现象学有的共通之处。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已有的现象学有很大区别,但是欧洲对“现象”及“现象学”研究的传统对胡塞尔终成为现象学的创始人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3)布伦塔诺的部分理论是胡塞尔的思想直接的奠基者。胡塞尔的思想直接奠基于德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理论。胡塞尔学习了布伦塔诺的课程,这使他获得了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个严肃工作的领域,哲学也能够以严格的科学的精神去研究,因此应该这样去研究。这种信念使他鼓起勇气选择哲学为终生的事业。但是胡塞尔并没有将“现象学”跟老师布伦塔诺联系在一起,布伦塔诺本人也仅仅在讲述描述心理学时将“现象学”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标题。虽然如此,布伦塔诺的哲学原理影响了胡塞尔,并渗透到胡塞尔及其后继者的现象学中。从老师布伦塔诺那里,胡塞尔了解到对精神活动的意向性进行总体分析的潜力。布伦塔诺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现象学提供了基础,这些思想或理论主要有对描述心理学的提倡、内知觉与内省、作为基本心理现象的意向性、作为伦理知识基础的自明性的类似物、对于时间的意识等。
……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下孩子们的生活状态。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们仿佛活在一个被过度安排和规划的世界里,他们的童年似乎总是被各种培训班、兴趣班填满,自由玩耍的时间少得可怜。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依然在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构建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书中关于“虚拟社群”和“亚文化现象”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觉得网络游戏、动漫、短视频这些只是孩子们的消遣,但作者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在儿童社交、情感连接甚至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这些现象,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机制。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们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如何理解他们的“圈子”,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找到与他们共鸣的语言。这本书真的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觉得,我们对孩子的理解,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很多“理论性”的书籍往往会感到头疼,因为它们常常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空洞的概念,读起来非常枯燥。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总是能够巧妙地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现象,并且引用的案例也十分丰富且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历史上的儿童读物,还是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化,都得到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化资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角色的探讨,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所谓的“教育”和“成长”,其实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于如何让孩子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逻辑严密,读来丝毫不会感到吃力,反而有一种循序渐进、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儿童文化建设”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去翻阅这本书的,毕竟“儿童文化建设”这个话题听起来就有些宏大,甚至有点虚无缥缈。但当我真的开始阅读,尤其是读到作者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时,我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生动。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在现代家庭中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实践的例子,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建设”,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作者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温和而理性的笔触,去剖析不同代际在文化传承上的冲突与融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时所呈现的辩证关系,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而不是简单地把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不愧是经过反复推敲,即使是在阐述比较复杂的理论观点时,也能做到清晰易懂,甚至时不时蹦出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比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封面那种淡淡的暖黄色,配上那几个隽秀的隶书字,一股子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学术著作,而是经过细致打磨的。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阅读起来很舒服。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能感觉到作者的用心。那些标题,比如“童年意象的变迁与文化认同”、“游戏性在儿童文化生成中的角色”、“媒介化生存与儿童主体性构建”,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又带着一股子时代感。我尤其好奇“媒介化生存”这个部分,现在孩子们整天面对各种屏幕,这到底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文化”又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这都是我非常想在书里找到答案的。而且,书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留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篇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整体而言,这第一印象非常不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感觉会是一次精神上的充实之旅。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童年”这个概念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那是一个纯真而美好的时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童年并非总是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这本书,尤其是其中关于“仪式化”行为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的论述,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通过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比如,孩子们在玩耍时所创造的规则、他们之间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甚至他们对于某些物品的情感依恋,都并非偶然,而是他们在建构自我身份、理解社会规范过程中的重要体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成年人,在面对孩子的成长时,应该更加关注他们内在的体验和情感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观察。它提供了一种温情的视角,让我们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去尊重他们独特的成长轨迹,去陪伴他们完成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建设”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