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978752011401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978752011401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展云 著
图书标签:
  • 地域文化
  • 汉末魏晋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科学
  • 历史文献
  • 中国古代文学
  • 魏晋风度
  • 文化演进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011
商品编码:2972785491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定价:78.00元

作者:宋展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40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魏晋文学上溯至汉末中原文学新风的兴起,下延到晋宋之际江州隐逸文风的新变。全书分汉末、三国、西晋、东晋四个时段,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与文学融合、文化中心迁移对文风新变造成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通过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人群体、文学创作和文风特点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从地域文化视角揭示魏晋风度及文风演进的历史进程。

目录


绪 论
  一 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述评
章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与文风演变
  节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 文化中心迁移与地域文人群体的崛起
    二 中原文化复兴与汉末文化风尚的转变
    三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汝颍文化兴起与汉魏之际文风演变
    一 “汝颍固多奇士”——汝颍士人群体的崛起及其成因
    二 从“婞直之风”到“任情自适”——汝颍文化与汉末士风的演变
    三 从“齐气”到“逸气”——汝颍习气对汉魏之际文风的影响
  第三节 汉末荆州流寓士人学术文化与文学考论
    一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流寓士人与荆州文化的繁荣
    二 “不循旧辙,多张新帜”——荆州学风与士风
    三 “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悲而不壮”的荆州文风
    四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流寓士人的离散及其影响
第二章 三国吴蜀文化传统与文学发展
  节 孙吴文化与文学发展
    一 汉魏时期吴地文化的发展
    二 孙吴文学活动述论
    三 孙吴文学之特色
  第二节 蜀汉文化与文学发展
    一 汉魏时期巴蜀文化述论
    二 蜀汉文士的文质之争
    三 蜀汉文学之特点
第三章 西晋南北文化交流与洛中文坛兴盛
  节 三国归晋与洛中文坛兴起
    一 西晋初年的文化政策与文学发展
    二 从《思旧赋》到《三都赋》——洛下文人心态的变迁
    三 张华与南北文学交流
  第二节 “二陆”入洛与南北文学交流
    一 南人群体的形成及其文学活动
    二 南北文人交流与太康文学中兴
    三 陆机诗文中的南北意象特点及其成因
第四章 东晋文学地域分布与文学嬗变
  节 东晋初期建康政局与中兴文学主题的兴衰
    一 “东朝济济,远近属心”——东晋初期建康政局及过江士人心态
    二 “揄扬,亦彼时之汉武”——中兴文学主题之表现
    三 “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从中兴到游仙
  第二节 会稽侨寓士族与山水玄言诗的兴盛
    一 “入则谈说属文”——会稽玄谈中心的形成
    二 “即顺理自泰”——“逍遥”新义与会稽侨寓士族闲适心态
    三 “以玄对山水”——清虚简淡的兰亭诗境
    四 “出处同归”——会稽侨寓士族离散与兰亭文学的消退
  第三节 江州隐逸文化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一 “怀仁山林,隐居求志”——江州隐士群体的形成
    二 “遗世弃荣”——江州隐士的隐逸心态及其成因
    三 清俊脱俗、安贫乐道——江州隐士群体及其文学创作
    四 江州隐逸文学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结 语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魏晋文学演进
  一 汉晋地域文化差异与文学之关系
  二 汉晋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 汉晋文化交流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参考文献
附 录 汉末魏晋文士地域分布及其著述统计
后 记

作者介绍


宋展云,1981年生,江苏高邮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化与文学研究,《文选》研究,《论语》研究等。曾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多篇。

文摘


序言



古风悠悠,文脉绵延——一部探寻汉末魏晋文学生命力的宏大史诗 汉末魏晋,一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却也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逐渐摆脱了先秦以来质朴古拙的风格,走向了更为精致、细腻、个性化的表达。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一转变?地域文化的差异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深入探究汉末魏晋文学之所以能够焕发勃勃生机,并最终奠定后世文学发展基石的深层奥秘。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名家名篇,而是力图展现一幅宏大而细致的文学演进图景。我们将首先审视汉末的社会现实,追溯导致文学变革的直接原因。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士族门阀势力抬头,传统儒家思想受到挑战,清谈玄学开始兴起。这些社会巨变,如同催化剂一般,深刻影响了文人心灵的觉醒和情感的表达。文人在乱世之中,对生命、个体价值、自然山水以及人情世故的体悟,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他们不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歌颂者,而是开始将目光投向自身,投向内心,投向那些更具普适性的人类情感。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本书将重点剖析地域文化的独特贡献。汉末魏晋时期,中国的地域差异愈发凸显,不同地域的民风、习俗、语言特色,乃至哲学思想,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北地雄风与江南烟雨:风格的交融与碰撞 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尽管经历了战乱,但仍然保留着一种粗犷、豪迈的文化底色。这种底色体现在文学中,便是对宏大叙事、悲壮情怀的偏爱。曹操父子“建安风骨”的形成,便与北方浑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的残酷斗争息息相关。他们的诗歌,往往洋溢着慷慨激昂的士气,充满着对人生短暂、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面对乱世的忧愤之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是对时代最直接的回响。这种地域性的刚健之气,为魏晋文学注入了阳刚的力量,奠定了其雄浑的基调。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特别是随着政权南移,南朝士族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更为精致、抒情的审美趣味。江南的秀美风光、细腻情感、对个人生活体验的关注,催生了与北方文学截然不同的风格。山水诗的兴盛,便是这一地域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谢灵运、鲍照等人的作品,将自然景物的描摹推向极致,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山水之美的深切热爱,以及对人生闲适、隐逸的向往。这种南方的婉约与细腻,为魏晋文学增添了阴柔之美,丰富了其表现力。 本书将通过对具体作品和作者的细致分析,展现北方雄风与江南烟雨如何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交融、碰撞,形成更为多元化的文学景观。这种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共同塑造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风貌。 思想的激荡与文学的解放 汉末魏晋是思想解放的时代,玄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特征之一。老庄思想的复兴,为文人提供了新的精神坐标。他们开始质疑儒家的等级秩序,追求个体的自由与精神的超越。这种思想上的解放,直接体现在文学创作中。 文人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对情感的表达不再羞怯或压抑。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便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反抗,也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精神自由的歌颂。他们的作品,既有对人生困境的深刻体察,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展现了魏晋文人独立不羁的人格魅力。 与此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魏晋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佛教关于“空”、“无”的哲学观念,以及对轮回、解脱的探讨,为文人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这种思想的融合,使得魏晋文学在追求世俗情感的同时,也开始触及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 本书将深入探讨玄学、佛教等思潮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之中,分析它们如何影响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将看到,魏晋文学在思想的激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能够更自由、更深刻地探索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奥秘。 体裁的创新与艺术的精致 在社会思潮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下,魏晋文学在体裁和艺术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方面,五言诗的成熟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五言诗形式的灵活、音韵的和谐,使其能够更准确、更细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曹操的《短歌行》到陶渊明的《饮酒》,五言诗逐渐摆脱了汉乐府的叙事性,更加注重抒情和意境的营造。陶渊明更是将田园生活、个人情怀融入诗歌,开创了新的诗歌传统。 散文方面,玄学文章的出现,标志着散文向说理和议论的发展。如曹魏时期正始文学的代表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思想的深刻、逻辑的严谨,都展现了散文在理论探讨方面的潜力。同时,志怪小说、笔记小说等新的文学体裁也开始萌芽,它们以奇诡的想象、生动的叙事,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魏晋时期文论的兴起,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陆机的《文赋》等作品,对文学的本质、创作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升了文学的自觉性。本书将详细梳理魏晋时期文学体裁的演变,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考察文论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 结论:一部不朽的文学遗产 汉末魏晋文学,宛如一座文学的宝库,蕴藏着无数闪光的珍宝。它既是对乱世的呐喊,也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既有北方大地的雄浑,也有江南水乡的婉约;既有思想的激荡,也有艺术的精致。本书旨在通过对地域文化、思想变迁、体裁创新等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揭示汉末魏晋文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强大生命力。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段辉煌文学史的梳理和解读,读者不仅能领略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更能深刻理解汉末魏晋文学何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其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关怀,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与感动。这是一次对中国文学基因的溯源,一次对文化生命力的探寻,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文人风骨和文学风格。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发现它并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历史类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史料和人物,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地域文化对魏晋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考证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哲学思想,以及它们是如何渗透到当时的诗歌、散文、赋等文学体裁中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江南地区文学发展的章节,那里详细描述了士族南渡后,江南特有的山水情怀和清谈之风如何催生了吴地文学的独特韵味,与北地文学的苍凉壮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文人们,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关于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深度解读,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阅读《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这本书则将“地域文化”这一概念具象化、系统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分析,比如,北方粗犷豪放的民风如何与南方婉约细腻的审美相互融合,从而催生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学风格。书中还详细探讨了宗教信仰、哲学流派(如道教、佛教、玄学)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的载体。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爬梳散落在各种文献中的零散信息,并将其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完之后,我对魏晋时期文学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紧密相连的有机体。

评分

我必须说,《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层层递进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而是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地域士族的社会地位、政治参与度以及他们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方式都有着细致的描绘,而这些社会因素又反过来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主题、表达方式乃至语言风格。我注意到书中对“门阀制度”与文学发展之间微妙联系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何在汉末魏晋时期,一些显赫家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背景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某些题材的出现。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历史纵深感,从汉末的动荡不安,到曹魏的政治整合,再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的偏安一隅,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地域文化特征都与文学的演进紧密相连。我从中读出了那个时代复杂而微妙的社会肌理,以及文学如何在其中扮演着记录、反思和表达的角色。

评分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潜移默化的启发。在我看来,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够将一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理论,通过生动的地域文化描写变得鲜活起来。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魏晋文学的著作,但往往侧重于文人个体的生平事迹或作品的风格分析,而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甚至是地理环境对当地文人的创作心态和作品内容产生的微妙影响,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清谈”之风在士族阶层中的盛行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思潮,并最终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哲学深度和审美旨趣之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并观察着文学如何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成长和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背后的文化根基。

评分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它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我之前对魏晋文学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和“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而这本书则将我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不仅仅局限于文人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这些文人创作的广阔的地域文化土壤。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文化细节相结合。比如,在探讨北方战乱对文学的影响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流离失所的文人如何在颠沛流苦中写下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诗篇,那种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思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唏嘘。而另一边,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的环境,则孕育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抒发和审美情趣的文学风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玄学”与文学的关系的阐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在那个时代,对宇宙人生的思辨如此普遍,以及这种思辨如何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深度之中。总的来说,这本书帮助我打破了对魏晋文学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地域文化是理解那个时代文学演进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