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定价:78.00元
作者:宋展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40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魏晋文学上溯至汉末中原文学新风的兴起,下延到晋宋之际江州隐逸文风的新变。全书分汉末、三国、西晋、东晋四个时段,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与文学融合、文化中心迁移对文风新变造成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通过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人群体、文学创作和文风特点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从地域文化视角揭示魏晋风度及文风演进的历史进程。
目录
绪 论
一 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述评
章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与文风演变
节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 文化中心迁移与地域文人群体的崛起
二 中原文化复兴与汉末文化风尚的转变
三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汝颍文化兴起与汉魏之际文风演变
一 “汝颍固多奇士”——汝颍士人群体的崛起及其成因
二 从“婞直之风”到“任情自适”——汝颍文化与汉末士风的演变
三 从“齐气”到“逸气”——汝颍习气对汉魏之际文风的影响
第三节 汉末荆州流寓士人学术文化与文学考论
一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流寓士人与荆州文化的繁荣
二 “不循旧辙,多张新帜”——荆州学风与士风
三 “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悲而不壮”的荆州文风
四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流寓士人的离散及其影响
第二章 三国吴蜀文化传统与文学发展
节 孙吴文化与文学发展
一 汉魏时期吴地文化的发展
二 孙吴文学活动述论
三 孙吴文学之特色
第二节 蜀汉文化与文学发展
一 汉魏时期巴蜀文化述论
二 蜀汉文士的文质之争
三 蜀汉文学之特点
第三章 西晋南北文化交流与洛中文坛兴盛
节 三国归晋与洛中文坛兴起
一 西晋初年的文化政策与文学发展
二 从《思旧赋》到《三都赋》——洛下文人心态的变迁
三 张华与南北文学交流
第二节 “二陆”入洛与南北文学交流
一 南人群体的形成及其文学活动
二 南北文人交流与太康文学中兴
三 陆机诗文中的南北意象特点及其成因
第四章 东晋文学地域分布与文学嬗变
节 东晋初期建康政局与中兴文学主题的兴衰
一 “东朝济济,远近属心”——东晋初期建康政局及过江士人心态
二 “揄扬,亦彼时之汉武”——中兴文学主题之表现
三 “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从中兴到游仙
第二节 会稽侨寓士族与山水玄言诗的兴盛
一 “入则谈说属文”——会稽玄谈中心的形成
二 “即顺理自泰”——“逍遥”新义与会稽侨寓士族闲适心态
三 “以玄对山水”——清虚简淡的兰亭诗境
四 “出处同归”——会稽侨寓士族离散与兰亭文学的消退
第三节 江州隐逸文化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一 “怀仁山林,隐居求志”——江州隐士群体的形成
二 “遗世弃荣”——江州隐士的隐逸心态及其成因
三 清俊脱俗、安贫乐道——江州隐士群体及其文学创作
四 江州隐逸文学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结 语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魏晋文学演进
一 汉晋地域文化差异与文学之关系
二 汉晋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 汉晋文化交流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参考文献
附 录 汉末魏晋文士地域分布及其著述统计
后 记
作者介绍
宋展云,1981年生,江苏高邮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化与文学研究,《文选》研究,《论语》研究等。曾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文人风骨和文学风格。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发现它并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历史类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史料和人物,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地域文化对魏晋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考证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哲学思想,以及它们是如何渗透到当时的诗歌、散文、赋等文学体裁中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江南地区文学发展的章节,那里详细描述了士族南渡后,江南特有的山水情怀和清谈之风如何催生了吴地文学的独特韵味,与北地文学的苍凉壮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文人们,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关于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深度解读,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阅读《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这本书则将“地域文化”这一概念具象化、系统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分析,比如,北方粗犷豪放的民风如何与南方婉约细腻的审美相互融合,从而催生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学风格。书中还详细探讨了宗教信仰、哲学流派(如道教、佛教、玄学)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的载体。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爬梳散落在各种文献中的零散信息,并将其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完之后,我对魏晋时期文学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紧密相连的有机体。
评分我必须说,《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层层递进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而是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地域士族的社会地位、政治参与度以及他们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方式都有着细致的描绘,而这些社会因素又反过来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主题、表达方式乃至语言风格。我注意到书中对“门阀制度”与文学发展之间微妙联系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何在汉末魏晋时期,一些显赫家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背景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某些题材的出现。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历史纵深感,从汉末的动荡不安,到曹魏的政治整合,再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的偏安一隅,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地域文化特征都与文学的演进紧密相连。我从中读出了那个时代复杂而微妙的社会肌理,以及文学如何在其中扮演着记录、反思和表达的角色。
评分《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潜移默化的启发。在我看来,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够将一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理论,通过生动的地域文化描写变得鲜活起来。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魏晋文学的著作,但往往侧重于文人个体的生平事迹或作品的风格分析,而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甚至是地理环境对当地文人的创作心态和作品内容产生的微妙影响,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清谈”之风在士族阶层中的盛行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思潮,并最终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哲学深度和审美旨趣之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并观察着文学如何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成长和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背后的文化根基。
评分《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它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我之前对魏晋文学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和“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而这本书则将我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不仅仅局限于文人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这些文人创作的广阔的地域文化土壤。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文化细节相结合。比如,在探讨北方战乱对文学的影响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流离失所的文人如何在颠沛流苦中写下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诗篇,那种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思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唏嘘。而另一边,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的环境,则孕育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抒发和审美情趣的文学风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玄学”与文学的关系的阐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在那个时代,对宇宙人生的思辨如此普遍,以及这种思辨如何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深度之中。总的来说,这本书帮助我打破了对魏晋文学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地域文化是理解那个时代文学演进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