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首都标准化:现状与前景
定价:45.00元
作者:陈言楷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705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标准化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实施标准化战略是解决产品标准水平低、企业标准意识差、品牌技术含量少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形势下落实中央对北京“世界城市、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书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首都区县和重点行业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2384家企业、机构进行调研,阐述成就,点明问题和需求,通过因素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首都标准化自主创新型战略的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行政和管理部门、标准化政策和管理研究部门及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相关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准竞争已成为国际上除产品、品牌竞争之外,一种层次更高、意义更大、影响更广的竞争手段。
本书在对外标准化战略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首都标准化发展的数据和事件为基础,总结了首都标准化工作的成果,并通过调研分析了首都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本书还运用内外部因素矩阵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并结合定性分析,确定了首都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本书可供标准化工作者和管理者、标准化研究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经济、贸易、技术领域有关人员和社会公众参考。
目录
总序(李京文)
序(姚娉)
前言
章 绪论
第二章 标准与标准体系
节 标准的概念
第二节 标准的分类
第三节 标准体系
第三章 标准化的概念
节 标准化的内涵
第二节 标准化的形式
第三节 综合标准化
第四章 外标准化战略的比较
节 国外发达经济体标准化战略比较
第二节 省市标准化战略比较
第五章 首都标准化现状
节 首都标准化概况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工作成果
第三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第六章 首都标准化发展内外部因素的IFE和EFE矩阵分析
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内部因素的IFE矩阵分析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外部因素的EFE矩阵分析
第七章 首都标准化发展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备选战略(SO-WO-ST-WT)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备选战略的评价及战略选择
第八章 推进首都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第九章 案例分析
节 生产力促进A中心
第二节 北京市B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北京C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节 奥运标准体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京名单
附录二 国家认证机构一览表
附录三 北京市认证咨询机构一览表
附录四 首都标准化现状与发展调研问卷
附录五 “首都标准化现状与发展问卷调研”有效问卷统计表
附录六 首都市民标准化意识问卷调研
附录七 管理机构的问卷调研
附录八 行业协会、研究所、检测机构等中介机构问卷调研
附录九 企业标准化现状调研
附录十 重点行业的选择
附录十一 现代服务业标准化问卷调研
附录十二 信息产业标准化问卷调研
附录十三 农业产业标准化问卷调研
后记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遵循了一种清晰的逻辑脉络,这对于阅读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至关重要。我非常看重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在逻辑推演上的严谨性。期望书中对于“现状”的描述是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政策文件分析,而不是空泛的定性描述。特别是关于社会服务标准化的内容,比如医疗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一个高标准的城市,绝不仅仅是摩天大楼的数量,更在于其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如果书中能深入剖析如何在保障首都“高品质”的同时,兼顾“包容性”与“普惠性”,探讨如何在不同群体间平衡标准制定的优先级,那将是非常深刻的洞察。对我来说,一本好的著作,应当能够引发读者对既有范式的批判性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对现有标准体系的自我反思和对潜在风险的预警。
评分读完相关的导读材料,我感受到这套书试图构建一个关于“首都治理”的整体框架。标准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规范,它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体现,是政府管理思维的外化。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阐述一套行之有效的、面向未来的“首都治理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这个体系需要能够衡量标准的有效性、合规性以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毕竟,标准一旦制定,就具有一定的刚性,如果不具备动态调整和优化的机制,反而可能成为创新的桎梏。这本书的价值将体现在它能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工具箱”,而不是仅仅提供理论上的探讨。我希望通过研读此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追求“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宏伟目标下,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规范背后,都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期望与治理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机也值得玩味。在全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个超级都市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标准话语权”。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标准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甚至对全国范围内的城市管理都会产生辐射和示范效应。因此,这本书所探讨的“前景”,不仅关乎北京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进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国际标准与首都地方标准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是应该更紧密地接轨国际通用标准,还是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标准化道路?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基于北京实践的独特见解。如果能够引述一些国际上其他特大城市的标准化经验,并将其与北京的国情进行对比分析,那无疑会使全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具有国际视野。这种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初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现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城市标准化工作,常常是隐藏在光鲜的城市形象背后的基础工程,很容易被大众所忽视,但正是这些规范,构成了城市运行的骨架和血肉。这本书似乎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在标准制定与执行层面的协同与张力。我猜想,在探讨“前景”部分时,作者必然会涉及到未来科技,比如智慧城市建设对现有标准体系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我们知道,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城市管理模式,这就要求标准必须具备更高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如果书中能够清晰阐述当前标准体系在应对这些颠覆性技术挑战时存在的滞后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升级路径,那么它就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导航图。这种对系统性、前瞻性问题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应用价值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为关注我国首都城市治理和发展战略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个人一直对宏观层面的城市管理体系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如何影响一个特大型城市的运行效率与居民福祉,是极其关键的议题。这本书似乎深入剖析了当前北京在诸多领域,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供给,从环境保护到文化传承等各个维度所推行的标准化工作。我特别期待它能揭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首都标准如何与其他区域标准进行有效对接与协调,这涉及到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诸多技术和管理难题。如果书中能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标准调整带来的实际效果,那将极大地增强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对我而言,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决策逻辑和实施困境,是理解北京治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微观操作层面向上观照宏观治理体系的独特视角,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具象化为一系列可量化、可评估的操作规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