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动态微机电系统——理论与应用
:80.00元
售价:54.4元,便宜25.6元,折扣68
作者:何广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303431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本书以动态MEMS为主要对象,从功能材料的制备、设计方法、制造工艺与失效模式分析、建模与控制方法以及系统应用的角度,较深入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取材于作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的一些科研成果,同时也对动态MEMS所涵盖专业领域国内外的主流前沿技术进行系统归纳,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动态MEMS的主要技术领域和前沿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并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一步开展研究。本书内容安排力求深入浅出,引文详实丰富,适合作为初涉本领域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读者参考。
本书以动态微机电系统(MEMS)为主要对象,介绍其相关的功能材料、设计方法、制造工艺以及控制方法。全书共6章,主要内容包括:动态MEMS主要技术领域的简况;动态MEMS中常用的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动态MEMS器件的主要设计方法及其发展现状;动态MEMS的制造工艺,常见失效模式及其克服方法;动态MEMS的控制理论基础、控制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控制实验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典型动态MEMS系统剖析。《动态微机电系统》可供材料类、机电工程类、自动控制类、仪器科学类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MEMS功能材料、MEMS器件设计、MEMS制造工艺和MEMS控制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前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EMS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技术领域 1.3 动态MEMS中的常用材料 1.4 动态MEMS的设计方法简介 1.5 动态MEMS的制造技术简介 1.6 动态MEMS的控制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1.7 MEMS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第2章 动态MEMS中的功能材料与制备方法 2.1 引言 2.2 动态MEMS压电材料 2.3 动态MEMS磁致伸缩材料 2.4 动态MEMS形状记忆合金材料 2.5 动态MEMS智能高分子材料 参考文献第3章 动态MEMS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分布式全柔性微机构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3.3 动态MEMS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3.4 电热微致动器的鲁棒优化设计 3.5 可变电容静电微电机的优化设计 3.6 动态MEMS设计理论的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第4章 动态MEMS的制造技术 4.1 MEMS的制造技术简介 4.2 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4.3 光刻技术 4.4 刻蚀技术 4.5 键合工艺技术 4.6 MEMS制造中常见的失效模式与防止方法 参考文献第5章 动态MEMS的建模与控制技术 5.1 引言 5.2 典型动态MEMS的动力学模型 5.3 动态MEMS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应用 5.4 动态MEMS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5.5 动态MEMS的控制器设计 5.6 动态MEMS的控制技术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第6章 典型动态MEMS剖析 6.1 压电微致动器的电荷驱动控制 6.2 压电微电机 6.3 旋转式静电微致动器 6.4 PZT微致动器的制备 参考文献
说实话,最初我有些担心市面上关于“动态”和“微系统”的书籍内容会过于偏重于某一特定方向,比如光学或声学。但这本书的视野之开阔,着实让我惊喜。它非常平衡地涵盖了从惯性传感器到微流控系统,再到智能材料驱动等多个关键领域,并且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技术之间的底层物理共性与设计哲学。作者高超的概括能力,使得读者即使是非该领域的核心专家,也能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动态微系统家族的宏观认知框架。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激发了我去思考如何利用声学微振动技术去优化流体泵送效率的可能性,这种跨界联想,是阅读其他专注于单一领域的书籍所难以获得的思维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眼球了,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精密的机械结构示意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光是看着封面,我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前沿科技的脉搏。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而且排版布局非常合理,字体大小适中,图文穿插得恰到好处,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实验数据看起来一点也不拥挤,反而清晰明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查阅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简直太重要了。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真的体现了专业水准,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可以珍藏和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目录结构,发现其逻辑链条设计得极其精妙,从基础理论的铺垫到具体工程应用的拓展,层层递进,引导性很强。
评分从应用层面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我过去在尝试设计一些涉及微振动控制的装置时,总是感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书本上的公式在实际搭建中总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耦合效应。然而,这本书里详细介绍的几种新型阻尼结构和反馈控制策略,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尽的参数设置和仿真结果对比,甚至连常见故障的排查步骤都有提及。这极大地缩短了我从理论构想到产品原型的时间。特别是关于柔性驱动器的非线性补偿那块内容,作者给出的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框架,简洁而强大,我已经着手将它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小型生物医疗器械的项目中去,效果立竿见影,不得不说,这种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需求的撰写风格,是许多学院派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我个人对这本著作的深度和广度感到非常震撼。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原理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了核心算法和材料科学的细微之处。比如,在谈到传感器的微纳加工工艺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头疼的物理化学细节,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将原本枯燥的工艺流程描绘得生动有趣,同时又不失严谨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系统集成和噪声抑制那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罗列已有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若干富有洞察力的未来研究方向。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做得极其扎实,每一个关键论点的引用都精准到位,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扎实的研究基础,这对于我们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陈述事实,反而带有一种老前辈谆谆教诲的亲切感。作者在阐述一些高度抽象的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个人的研发历程中的“小插曲”或者失败的教训,这些“血泪史”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某些看似简单的设计选择背后,隐藏着无数次的试错和权衡。这种人文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工程数学和物理模型变得更加立体和易于接受。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传递一种面对复杂技术难题时应有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对于刚踏入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其宝贵的,远胜于单纯的公式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