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2国际安全
:75.00元
售价:51.0元,便宜24.0元,折扣68
作者: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802326026
字数:
页码:4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2012国际安全》主要收录了中美关系基本稳定,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分歧依旧、美俄关系的不稳定性再次显现,成倒退态势,前景不够明朗、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出现新危机,但依然处于可控状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新进展,协同平衡西方大国势力等内容。
从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来看,这本书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去情感化”程度。它通篇都弥漫着一种冰冷、客观到近乎无菌的状态,仿佛作者是在用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来生成文字。书中没有任何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没有基于经验的洞察,更没有对任何安全困境中人性挣扎的描摹。当我阅读关于人质谈判、恐怖主义威胁或者大规模灾难应对时,我期望能感受到一丝对生命价值的重视,或者对决策者所承受压力的共情。然而,这些部分也被完全数据化、流程化了,所有的描述都围绕着“效率”、“风险敞口”、“资源分配”这些冷峻的词汇。这种极致的理性,虽然在某些方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却也极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感染力。它像是一份冰冷的医疗报告,准确地描述了病症,但没有丝毫温暖人心的力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无法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仅仅停留在对信息的机械接收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而且极其侧重于对既有事件的复盘和既有框架的梳理,完全没有那种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突发事件”描绘或者“精彩对决”的戏剧性。我期望能读到一些关于重大安全事件幕后的决策过程,或者不同国家在信息安全领域博弈的精彩片段,类似于谍战小说中的那种紧张感。然而,我找到的更多是冗长的数据对比、冗余的法律条文引用,以及对某个国际安全会议决议的逐字逐句解读。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坐在一个空旷的会议室里,听着一位学者用近乎单调的语调朗读一份冗长的官方报告。书中的观点也显得非常保守和谨慎,似乎每抛出一个论点,都会立刻跟上三到四个限制条件和例外情况,这使得核心思想被稀释得很厉害。我花了很大力气才试图从中梳理出几条清晰的、可以指导日常行为的原则,但往往发现这些原则的适用范围被限制得太窄了,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套用。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能提供即时启发和快速行动指南的畅销书。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给人的感觉是极其松散和缺乏内在逻辑的有机结合。它更像是一系列独立论文的简单堆砌,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得令人咋舌。比如,上一章还在详细分析某个特定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如何影响海上贸易线的安全,下一章立刻跳跃到了某个特定国家内部关于数据隐私立法的详细对比,中间没有任何平滑的过渡,读者需要自己在大脑中建立起两者之间的隐形联系。这种跳跃性极强的编排方式,让我的阅读体验非常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每到一个展厅就被告知这里展出的是某类文物,但展厅与展厅之间没有明确的路线指引,我得自己去猜测这些展品是如何共同构成了“国际安全”的全貌的。如果不是我极其耐心地去查阅目录和索引,试图在这些不相关的论述间寻找主题上的交叉点,这本书很容易让人在半途放弃,因为它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路径图。
评分这部书,坦白说,从封面到目录,都给我一种非常“硬核”的、面向专业人士的压迫感。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希望了解宏观趋势的心态去翻阅的,结果发现它似乎更像是一份详尽到令人发指的技术规范手册,或者说是某一特定时期内,各国安全机构内部交流的摘要汇编。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网络攻防的章节,原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新兴威胁和未来展望的探讨,结果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解析某个特定协议栈的安全漏洞、某个特定操作系统补丁的部署策略,以及详尽的数据包分析图表。这种细致入微的描摹,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晦涩的流程描述,但很快就迷失在了一片专业术语的海洋里,仿佛在试图通过阅读一份电路图来学习如何驾驶飞机。我理解,对于真正的安全工程师而言,这些可能是金玉良言,是他们日常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对于广大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它缺乏必要的引言、背景铺垫和形象化的比喻来帮助理解那些深奥的原理。它仿佛是为已经身处行业深处的专家准备的“内参”,而不是一本面向公众的普及读物,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很难产生那种“啊,我学到了新东西”的愉悦感。
评分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本书似乎刻意回避了对“未来”的想象和大胆的预测,全部的笔墨都聚焦于对“过去”和“现在”的详尽记录与分析。我们都知道,安全领域日新月异,今天的先进技术可能明天就会被新的攻击手段攻破。我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对量子计算、通用人工智能对安全体系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探讨,或者至少是对零信任架构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如何演进的深入预测。但翻阅全书,我发现这些前瞻性的内容几乎没有,探讨的焦点始终停留在相对成熟的、已经被业界广泛讨论了多年的议题上。这种对“已知”的过度沉迷,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时间维度上显得有些脆弱。如果说一本关于“2012国际安全”的书籍,在今天看来,它的核心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历史资料的价值上,而非指导实践的前瞻性上,那么它的阅读体验自然会大打折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翻阅一本记录着旧时代交通规则的指南,虽然历史意义重大,但在应对今天的城市交通拥堵时,作用微乎其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