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党校教育规律思考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朱成荣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03550515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党校教育规律思考》一书,是朱成荣同志10年来关于党校教育所思所悟所研的成果汇编,《党校教育规律思考》对党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党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党校教育实践的总结等,都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旨在挖掘党校教育的规律性、本质性、经验性以及创新性的东西,这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党校教育的特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朱成荣,教授,江苏句容人,1957年10月生,1976年1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
著有《党的领导通论》《党校教育论集》,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毛建党思想发展研究》《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走向新世纪的思考》《新世纪基层党建》《党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实践与研究》《党校管理概论》等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和通讯报道上百篇。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高潮迭起,张弛有度。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章节时,被那种突如其来的哲学思辨所吸引,仿佛作者突然按下了“慢放键”,让我们得以细细品味一个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入案例分析时,那种不动声色的铺陈方式,总是在不经意间,将一个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成一张巨大的网络。我记得有那么一处,关于特定群体学习模式的描述,那种微妙的“适应性退化”,读完后让人久久无法平静。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现象,更是在探讨个体在强大集体压力下,如何完成“自我审查”和“预期管理”的心理历程。这种对人内心深处微妙变化的捕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心理学功底,让这部作品摆脱了许多同类著作的僵硬感,更添了一份人性与制度博弈的张力。
评分这部著作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它对现代教育体系中那些看似坚固却又暗流涌动的机制的揭示,让人读来不寒而栗。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够穿透层层叠叠的官方话语,直达权力运作的本质。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那种近乎冷酷的逻辑推演,每一步都建立在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之上。它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宏大的政治哲学议题,巧妙地嫁接到具体的组织行为分析中。例如,书中关于“意识形态一致性”如何在基层实践中被异化和执行的片段,简直是教科书式的范例。它迫使读者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章制度,究竟是在塑造人,还是在驯化人?这种对系统性力量的批判性审视,远超一般性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份来自深处的、冷静的“内部报告”。全书的行文风格沉稳而有力,犹如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层剥开,留下的只有赤裸裸的结构性问题,值得所有关注社会治理和权力制衡的人士反复研读。
评分我必须坦诚,这本书对我个人认知结构产生了一次“小小的震荡”。它挑战了许多我过去深信不疑的“常识”,迫使我重新审视教育体系的“目的性”。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禁欲式的客观与冷静,他似乎刻意避免使用煽动性的词汇,而是依靠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层层递进的推理来构建其论点。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让那些原本可能因为情绪化而被打入冷宫的观点,获得了被严肃讨论的平台。书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隐性目标”分析,简直是一次精彩的“反向工程”,它剥离了那些冠冕堂皇的教育口号,直指深层的结构性需求。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许多过往的教育场景,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困惑,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清晰的时代坐标和制度成因。这本书不提供廉价的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提问方式。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部作品的感受,那就是“清醒”。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个迥异于主流叙事的观察视角,像是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突然有人打开了一扇高角度的天窗,射进来一道刺眼却又无比真实的光。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对跨学科资源的整合能力令人叹服,无论是借鉴了古典社会学中的权力理论,还是引用了当代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都服务于其核心论点,毫无堆砌之感。我尤其欣赏它对“知识生产”与“政治需要”之间张力的探讨。书中对于某些“被允许知道”与“必须遗忘”的知识疆界的划分,描述得极其犀利。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更像是在呼唤一种主体性的回归,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是培养合格的执行者,而应是激发批判性的思考者。整部书的论证结构严密,逻辑链条清晰,但其语言风格却又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克制与优雅,读起来既有智力上的挑战,也有审美上的享受。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章节标题的选取,这本书都透露出一种精心雕琢的匠心。它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只会被那些精彩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意识到,每一个看似独立的章节,其实都是在为最终的宏大论断添砖加瓦。作者对“效率”这一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解构,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效率,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在不同制度背景下,“效率”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并最终服务于特定的目标。书中关于“人才筛选机制的内循环”的描述,精准地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微妙机制,它超越了简单的阶层固化理论,深入到了文化资本与制度资本相互转化的细节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健的分析工具,让读者在面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喧嚣时,能够保持一份冷静和审慎的距离感,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口号所迷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