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甘肃:丝绸路上的瑰丽石窟
定价:6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董玉祥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9042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如果进行掠影式的了解并不难,但要全方位深入了解中国,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在这方面,“全景中国”系列丛书希望能给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提供帮助。这套系列丛书的突出特点,是以省、市、区为单元,编辑出版若干册,每册独立成书,从不同的角度,文图并茂,介绍各地**特色的看点。读者通过这些看点了解当地真实鲜活的日常生活、多彩的社会面貌、发展中的经济状况,以及相关的信息资讯等。
内容提要
甘肃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散布着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遗存。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它像一条金藤结出了许多古代文明的硕果。仅以石窟为例,就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永靖的炳灵寺石窟等,由此,使甘肃成为世界闻名的石窟艺术之乡。
本书以横贯甘肃全境的古丝绸之路作为地域背景,重点介绍了沿线的主要石窟寺,那里的风光与人文特色,以及今日甘肃的风貌。对于想了解甘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有趣而有用的书。
目录
石窟文化源远流长
释迦牟尼与佛教文化
丝绸之路与石窟寺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宝库
绿宝石的传说
繁荣都会
三危山的佛光
早的洞窟
走向民族化的艺术
莫高窟的盛世
夕阳依然照耀
飞天与乐舞
王道士其人其事
丝绸之路上的外国掠夺者
保护莫高窟的人们
世界文化遗产
国际显学——敦煌学
河西走廊与石窟寺
酒泉与石窟寺
张掖与石窟寺
武威与石窟寺
黄河岸边的炳灵寺石窟
丝绸之路的要道
再度发现
神秘的169窟
各个朝代的佛菩萨像
密宗壁画
东方大的泥塑博物馆
艰辛的开凿
人间仙境麦积山
人神合一的雕塑
保护和研究
麦积山石窟的近亲
陇东高原的石窟寺
初次考察
重新发现北石窟寺
南北石窟寺的创建
规模大的七佛窟
普贤菩萨与阿修罗
唐代造像
再走古丝绸之路
来自敦煌的乐舞
欧亚大陆桥与《读者》
从玉门起步的甘肃工业
雨水集流工程
再走古丝绸之路
附件
一、甘肃省主要涉外机构一览表
二、甘肃省主要国际旅行社一览表
三、甘肃省主要涉外宾馆饭店一览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向来对那些宏大叙事型的历史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为了追求广度而牺牲深度。然而,这本深入探讨丝路沿线石窟群落的书籍,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这些石窟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庞大的、流动的贸易、宗教和民族交融的脉络之中去解读。比如,书中对比分析了新疆地区与甘肃地区在佛教艺术传播路径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地域性的、对比性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丝绸之路”概念的理解。作者似乎拥有地图般的空间感,能将千里之外的艺术影响,精准地定位到某一个偏远的石窟壁龛之中。书中的学术考据扎实得让人敬佩,引用了大量的碑刻和文献佐证,但行文却绝不拖沓晦涩,反而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洞察力。如果说有些书籍是教你“是什么”,这本书则是在教你“为什么会这样”。它引发了我对于文化传播、本土化适应以及信仰在地生根的深刻思考,远超出了单纯欣赏艺术的范畴,更像是一次对古代文明“软实力”的深度考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光影”在石窟艺术中作用的探讨。我们习惯于在博物馆里,被精心布置的灯光所引导去欣赏艺术品,但这本书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了石窟的原始语境之中——那种依赖洞口天光和酥油灯微光照射下的神秘感。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时辰,阳光如何穿过狭窄的洞口,在巨大的佛像面庞上投下动态的光影,从而使得佛像的表情似乎也随之变化。这种对环境因素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古代造像艺术“活态”的理解。它不再是静止的雕塑,而是与自然环境互动共存的有机体。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测绘和光学原理的小知识,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反哺了对古代工匠智慧的赞叹。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层次感丰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探索事物底层逻辑和技术原理的读者群体。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品尝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入口时可能有些苦涩(指代其专业性),但回甘无穷,韵味悠长。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朝代顺序机械地推进,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比如专门讨论“供养人”的社会地位与画像的秘密,或是集中剖析某一特定地域的“密宗影响”等。这种跳跃性的叙事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逻辑性。特别是关于那些被历史尘封的、不为人知的小型石窟群的介绍,如同在广袤的沙漠中发现了几颗闪烁的稀有宝石,让人惊喜连连。作者在描述壁画色彩的衰退与斑驳时,所使用的文学语言非常具有画面感和象征意义,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逝去之美”的哲学意境。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美学体验的引导。我个人认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佛教艺术体系的严肃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进行了完美结合。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带着一丝“西方视角”的刻板印象,以为它可能更侧重于介绍那些被西方探险家发现的历史。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几乎完全是以一种深植于本土文化情怀的视角展开叙述的。作者的笔触中流淌着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热爱,即便是描写那些饱经风霜、遭受破坏的遗址,也充满了维护和尊重的基调。书中对于石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记录,虽然篇幅不长,却非常感人。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成果,更着墨于那些无名英雄在戈壁滩上与风沙、与岁月抗争的艰辛历程。这些细节,让整本书的格调从高远的艺术史降格到了脚踏实地的“守望者”精神。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壮丽,背后凝结了多少代人的心血与坚守。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匠人精神的赞颂,使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厚重,引人深思,远非一本普通的旅游指南或艺术鉴赏手册可以比拟。
评分这本关于敦煌的著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作者的文笔细腻得如同莫高窟的壁画颜料,层层叠叠地铺陈开来,让人仿佛真的能嗅到千年古刹中那股特有的香火与尘土混合的气息。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文物图录,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叙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那些早期开凿石窟的僧侣、工匠们日常生活的描摹,那些汗水、那些虔诚,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切片。书中对不同时期石窟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逻辑清晰,又不失生动性,比如隋代那种大气磅礴与唐代那种雍容华贵的对比,通过精选的彩图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飞天”形象的演变那一章节,简直是艺术史的绝妙解读,从早期飘逸的线条到盛唐丰腴的体态,每一步都凝聚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信仰深度。读完合上书时,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订一张飞往那片大漠深处的机票,亲眼去触摸那些被时间温柔抚摸过的佛像。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艺术之间的桥梁,让晦涩的佛教造像语言变得平易近见,对于任何对世界艺术史或者中亚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珍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