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进中国的世界遗产
定价:29.00元
售价:20.3元,便宜8.7元,折扣70
作者:李静,刘皓,王宏伟
出版社:山东友谊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806428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走进中国的世界遗产》将中国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31处自然与文化遗产和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类和合理安排,并精心组织编辑而成。全书内容翔实、知识丰富,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全面深入地展现了中国世界遗产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二者的结合之美。为了方便读者,每处遗产的正文中,还穿插了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旅游指南。
中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是祖国锦绣山河的缩影,国土景观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标志和骄傲,让我们共同走近她,关心她,爱护她,使她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把这过去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尽可能完美地献给未来。
目录
自然遗产
武陵源——扩大的盆景 缩小的世界
九寨沟——美丽的童话世界
黄龙——千层碧水 人间瑶池
三江并流——世界罕见奇观
文化遗产
长城——人类历史上的军事工程
明清皇宫——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伯瑰宝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谊华的地下宫殿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宝库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国猿人之家
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典范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千年礼乐归东鲁 万古衣冠拜素王
武当山古建筑群——道教建筑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丽江古城——神仙遗忘在人间的城郭
平遥古城——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苏州古典园林——万里湖山入名园
颐和园——皇家园林艺术博物馆
天坛——中国精美的皇家坛庙建筑群
大足石刻——集“三教”造像之大成的石刻之乡
青城山一都江堰——幽甲天下的教洞天和镇川之宝、富蜀之源
龙门石窟——辉煌的洞窟艺术
明清皇家陵寝——中国皇家丧葬艺术的杰作
安徽古村落——中国画里乡村 桃花源里人家
云冈石窟——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浮出历史长河的灿烂文明经典
澳门历史城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建筑艺术
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泰山——五岳独尊
黄山——天下奇山
峨嵋山及乐山大佛——佛国仙山与世界大佛
武夷山——奇秀甲天下 清幽绝世间
世界文化景观
庐山——雄奇秀险的宗教荟萃之地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昆曲——百戏之祖
古琴——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东方音乐明珠
蒙古族长调民歌——我国与外国联合申报并通过的项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给我的震撼,是那种从心底里升腾起来的,关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与现代世界对话的深刻反思。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罗列着年代和帝王的沉闷叙事,反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其细腻的侧写,将我们带入到那些历史遗迹所散发出的独特“气场”之中。作者的笔触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考古学家,他挖掘的不仅是地下的文物,更是埋藏在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集体记忆和信仰体系。我尤其欣赏他描述那些宏伟建筑群时所采用的意象——那些石块、木梁,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他没有直接阐述这个概念有多么高深,而是让你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比如,他对某处山水画卷般园林的描绘,几乎让我能闻到空气中湿润的泥土和松针的味道。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感官的细腻体验完美结合的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朝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珍视的很多生活美学,其根源都深植于这些被时间精心雕琢的角落。
评分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横跨数千年的精神漫游,但这种漫游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强烈的“在场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于“地方性知识”的尊重与呈现。它没有试图用一个宏大的、西方的历史框架来套用中国的复杂现实,而是非常谦逊地蹲下身子,去聆听那些偏远角落里,那些手艺人、老农、甚至寺庙僧侣口中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往往是官方史书里一笔带过,却蕴含着最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偏远古镇的描写,作者笔下的小镇似乎拥有自己的呼吸和心跳,那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记录着商贾的喧嚣和离别的泪水。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遗产”二字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质存在,更是流动的、不断被诠释的文化血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乡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思考“记忆的重量”究竟该如何被传承下去。
评分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落入“浪漫化”的窠臼,把历史美化得不食人间烟火。但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极其坦诚地揭示了这些辉煌背后的“代价”与“挣扎”。它没有回避那些被权力更迭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断裂和痛苦。作者用非常克制的笔墨,勾勒出不同时期普通劳动者在建造这些伟大奇迹时所付出的艰辛,那种将个人意志消融在集体宏大叙事中的无奈与奉献,读来令人动容。这种不回避矛盾、不粉饰历史的批判性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更为坚实可靠。它不再仅仅是赞美,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理解这些遗产是如何在无数次的破坏与重建中,顽强地“活”到了今天。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敬畏,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全部认知之上的,包括它的光荣与阴影。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轻松的旅游指南,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观”的哲学探讨。作者擅长设置精妙的对比,比如将秦汉的磅礴气势与宋代文人的清雅内敛并置,让读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趣味中穿梭。这种强烈的对比,不是为了批判或赞美,而是为了展现中华文明在面对“永恒”这一命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一处古代防御工事时,他没有停留在军事层面的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筑墙者们的“安全焦虑”和“社群构建”的心理需求,将建筑行为提升到了人类生存本能的高度。这种将物质遗存与深层心理学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冰冷的砖石材料焕发出人性的温度。它迫使我跳出“看风景”的心态,转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建造?我们建造的究竟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交响乐。作者的遣词造句,常常带着一种古典诗词的韵律,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愉悦感,仿佛是透过一层打磨光滑的琥珀在观察历史。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自然与人工景观融合得天衣无缝的地方时,文字的流动性达到了极致。他描绘的景象是如此鲜活,让人感觉自己正站在那个历史的现场,甚至能感受到光线折射在古老飞檐上的角度。更难得的是,这种华丽并不流于空洞,它总是精确地服务于表达核心观点。例如,在描述某一处古代祭祀场所时,他用了大量关于“回声”和“寂静”的描写,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神圣的、令人敬畏的氛围,让你明白,在那个时代,人与“神”的沟通渠道是何等具体而庄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美的最高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