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使西纪程 | 作者 | 郭嵩焘, 黎庶昌;陆玉林 校 |
| 定价 | 64.00元 | 出版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257308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同治五年(1866年)春清派出一支临时出访使团,访问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十个国家,三个多月后便匆匆回国。使团随员主要是同文馆(清朝首所外语专科学校)的4名学生,其主要工作是担任随同翻译。其中一位同文馆学生叫张德彝,他和使团团长斌椿在回国后,分别撰写了相当于考察报告的出行记录,斌椿的报告叫做《乘槎笔记》,张德彝的报告叫做《航海述奇》。斌椿的《乘搓笔记》,向国人介绍了工业化之后的欧洲的各方面技术进步,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等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航海述奇》,从他的角度记录了中国人初次面对西方世界获得的种种见闻。张德彝是许多现代西方文明词汇首位汉译的中国人,为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近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最近迷上了一些关于近代中国变革的书籍,总觉得要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就必须得从“第一手资料”里找寻线索。这本《使西纪程》正是我要找的那种,它不是后人总结的二手观点,而是亲历者在现场记录下的鲜活感受。虽然我还没有时间细读关于具体外交事务的章节,但光是目录和引言部分透露出的那种严谨与审慎,就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信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了校注的陆玉林先生,这本身就提供了一重保障,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毕竟,文言文记录的史料,若无现代学者细致的考订和注释,普通读者读起来会非常吃力。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关于西方教育体系、法律制度,乃至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录,因为正是这些“小事”,往往折射出一个社会最本质的运行逻辑。
评分从阅读的乐趣上来说,我更偏爱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游记或纪实文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官方公文的集合,而是能看到郭嵩焘和黎庶昌作为个体,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文化体系时,内心世界翻江倒海的变化。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与那些他们从未想过会打交道的欧洲贵族、科学家、商贾进行有效沟通的。这种跨文化交流中的碰撞、摩擦与理解的瞬间,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这类著作的价值,远超其单纯的史料属性,它们是那个时代中国精英阶层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每一次翻阅,我都在寻找那些被历史洪流掩盖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细微情感与挣扎,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看待当代世界的清醒与洞察力。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摆在案头,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敬畏。《使西纪程》这四个字,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与遥远异域的微风,扑面而来。我翻开扉页,看到郭嵩焘和黎庶昌的名字,瞬间明白这不是寻常的游记,而是两位清末重臣亲身经历的、对西方世界的深刻观察与记录。尽管我还没能深入细读每一个细节,但仅凭着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了解,就能感受到这份记录的珍贵。想象着他们当年远渡重洋,带着“天朝上国”的旧有认知,去面对一个科技、制度都已远超当时的西方世界,那种内心的震撼与冲击,一定难以言表。我尤其期待看到他们如何细腻地描摹伦敦、巴黎这些大都市的景象,以及他们对西方政治、社会结构、民风教化的观察和比较。这本书绝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它承载着一个古老帝国在“开眼看世界”时期的集体焦虑与探索精神。光是那份勇气,就值得我们后人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昭示着内容的丰富与分量。我对清末外交史的兴趣由来已久,总觉得仅凭教科书上的几段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使西纪程》,汇集了两位核心人物的记录,无疑是一座宝库。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记述,比如他们是如何描述蒸汽机、电报这些“奇技淫巧”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在朝廷的报告中,将这些技术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进行论述的。这种从“见闻”到“建议”的转化过程,是研究近代化路径依赖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记述”,更是一种“建言”,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所能提供的最前沿的参考资料。我打算用足够的时间,配合地图和一些西方史的参考书一起阅读,力求将书中的场景在脑海中构建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摸上去沉甸甸的,让人有种捧读珍本的仪式感。不过,说实话,最初吸引我的是它背后的历史背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期。清政府派遣使臣出洋,本身就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郭嵩焘作为第一位驻外公使,他的视野、他的困境、他如何平衡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我最想挖掘的内容。我猜想,在那些洋洋洒洒的记述中,一定充满了对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惊叹,以及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深沉反思。阅读这类历史文献,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能站在今天的制高点,去审视古人的“不解”与“误判”,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外交家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