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9
渤海國曆史文化研究 978720711043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渤海國曆史文化研究 | 作者 | 劉曉東,郝慶雲 |
定價 | 112.00元 | 齣版社 | 黑龍江人民齣版社 |
ISBN | 9787207110435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字數 | 頁碼 | 498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渤海國是唐及五代時期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其製度和文化皆仿效中原中央政權。 《渤海國曆史文化研究》以詳實的文獻史料和豐富的考古材料為依托,對渤海的族屬族源、社會經濟、政治製度、內外往來、地理交通、文化風習等方麵進行瞭全麵的史料考訂與係統論述,是研究渤海曆史文化的新力作。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章 靺鞨源流 節 周秦時期的肅慎族 一、肅慎的地域 二、肅慎的社會生活 三、肅慎遺存 第二節 漢魏時期的挹婁族 一、挹婁的族源 二、挹婁的社會生活 三、挹婁遺存 第三節 兩晉北朝時期的勿吉族 一、勿吉的地域及勿吉七部 二、勿吉的社會生活 三、勿吉遺存 第四節 隋唐時期靺鞨族 一、靺鞨的構成 二、粟末靺鞨的由來與演變 三、白山靺鞨的遷徙 四、粟末靺鞨的遷徙 五、唐初營州地區的靺鞨部眾 六、靺鞨遺存 第二章 開國史略 節 唐初對東北地區的經略 一、唐初東北地區的形勢 二、唐朝在東北地區建置的府 三、唐朝在東北各族地區的羈縻州 第二節 渤海國的建立 一、營州之亂 二、大祚榮率軍東奔 三、渤海國的建立 四、“渤海”國號的確立 第三章 地理疆域 節 地理環境 一、地理位置與山川地貌 二、自然資源 三、人口數量 第二節 疆域四至 一、渤海建國之初的疆域 二、渤海前期疆域 三、渤海後期疆域 第三節 行政區劃 一、五京十五府的建置 二、屬部製 第四章 民族構成 節 渤海國前期的民族構成 一、靺鞨族 二、高麗遺族 三、漢族、契丹、九姓雜鬍 第二節 渤海國統治集團的民族屬性 一、“東奔”隊伍的構成 二、大祚榮及王室的族屬 三、高麗彆種問題 第三節 渤海族興起與發展 …… 第五章 典章政體 第六章 都城建製 第七章 京府體係 第八章 朝貢與邦交 第九章 紀年與曆法 第十章 生業與物産 第十一章 科學與技術 第十二章 交通與貿易 第十三章 教育與儒學 第十四章 語言與文學 第十五章 文學與藝術 第十六章 禮儀和音樂 第十七章 習俗與宗教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
編輯推薦 | |
文摘 | |
《渤海國曆史文化研究》: 四、粟末靺鞨的遷徙 粟末靺鞨在與中原內地和高句麗人交往中,加速瞭其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緻使社會整體水平顯在靺鞨諸部之上。粟末靺鞨同高句麗壤地相接,為鄰較久,在相互接觸、碰撞的過程中,既有較為密切的交往和影響,也常常伴隨有相互間的衝突和戰爭。早自5世紀中葉以後,勿吉人與高句麗間的邊境衝突就逐漸呈擴大之勢。如延興五年(475)乙力支等朝貢北魏時,就曾奏報:“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並力取高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請其可否?”錶明當時的勿吉人已對強大的高句麗政權構成瞭的威脅,“每寇高麗”①,麵對粟末靺鞨的進攻和搶掠,高句麗方麵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故不時地予以反擊,甚至於主動齣擊。《北蕃風俗記》記載:“初,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不勝。”另外,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八》嬰陽王條載“九年,王率靺鞨之眾萬餘侵遼西”,時當開皇十八年(598),即這時已有上萬的“靺鞨之眾”被高句麗人所驅使,錶明在這之前已有數萬靺鞨人淪為其屬部,從而暗示那場戰爭失敗的時間確為“開皇中”,其具體的時間似在開皇十四五年之間。 在這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中失敗後,大量的粟末靺鞨人或擔心遭到高句麗人的報復而不得不離開故土,或實際上受到瞭高句麗人的“驅逼”而被迫齣走。由於遼西地區既是隋朝直接統治的區域,又居住著大量的靺鞨之人,因之,嚮西南遷到遼西一帶也就成瞭他們的佳選擇。如前文所述,在這之中大的一次就是突地稽所領導的內遷。即在戰敗之後,率“八部勝兵數韆人,自扶餘城西北舉部嚮關內附”,被隋朝“處之柳城(今遼寜省朝陽)”。這次內遷的時間發生於“開皇中”(594-595)。 因為突地稽既是擁有上韆“勝兵”的粟末部落聯盟的“渠長”即大酋長,又有可能成為隋朝反擊高句麗的藉助力量,所以,隋朝對其“內屬”的要求做齣瞭積極的錶示。當突地稽率部南遷進入遼西地區後,受到瞭隋廷的歡迎和禮遇,其所率的部眾也得到瞭較為妥善的安置。大業八年(612),隋朝還特地在柳城即今遼寜朝陽一帶為他們“置遼西郡,並遼西、懷遠、濾河三縣以統之。”②突地稽本人則被委以重任,官居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成為當時營州地區高長官。此事對尚在高麗役屬或統治之下的其他靺鞨人産生瞭強烈反映,吸引他們繼續嚮營州投奔。於是,營州地區也就聚集瞭越來越多的靺鞨諸部人等。他們在這裏既感受到瞭朝廷的關切,與隋朝的關係極其密切;又有條件與當地的漢人、契丹人接觸往來,故能夠在各個方麵直接接受中原文明的影響和熏陶,逐漸發生一些重要的變化,即一方麵,因為羨慕中原文化及其風俗習尚,主動要求改易裝束冠飾而嚮漢人看齊,其生産生活方式也都逐漸不同程度地趨嚮於“漢化”,至少是上層社會中的某些人已有可能像當地的契丹人一樣地接受瞭儒學的教育,甚或齣現瞭“明習漢法”或“目擊朝章”①之類的人物;另一方麵,突地稽等人也乘隋末天下大亂而營州地區相對安定的有利時機,籠絡和團聚當地的諸部靺鞨人等,以積蓄和擴充自己的力量,從而逐漸形成瞭一支以粟末靺鞨人為主體的潛在的政治勢力。當然,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力量,對朝廷感激涕零的突地稽纔有條件勤於王事,當煬帝二徵、三徵高麗時,能“率其徙以從,每有戰功,賞賜優厚。(大業)十三年,從帝幸江都,尋放歸柳城,在途遇李密之亂,密遣兵邀之,前後十餘戰,僅而得免。到高陽,復沒於王須拔。未幾,遁歸羅藝。”② 沒有齣走的粟末靺鞨餘部,或改投其他靺鞨部落,或被迫淪為高句麗的屬部,不少人甚至被納入高句麗的管轄和控製之下。此外,還有白山部“素附於高麗”③,因之,高句麗的版圖也就逐漸達到瞭粟末水中遊和長白山周圍一帶。這些被高句麗政權所管轄及役屬的靺鞨部落,雖有可能在與高句麗人的接觸和共處中接受高句麗文明的直接影響和熏陶而加速瞭其社會發展的進程,其中的某些上層人士也確有可能受到某種優待並擔任軍職而齣現瞭不同程度的“高句麗化”;但就其整體而言,他們實際上處於被奴役的地位,並不得不承擔包括兵役在內的各種繁重義務,尤其是成韆上萬的青壯年男子被高麗政權強製其充當戰爭的工具,每有戰事,“常居前”④,如唐太宗徵高麗時,高麗方麵派高麗軍隊和靺鞨之眾共十五萬之眾增援安市城,結果戰敗,“延壽、惠真率十五萬六韆八百人請降”⑤,由於靺鞨兵在戰鬥中衝在前麵而給唐軍造成瞭不小的傷亡,故在戰後處理善後事宜時,唐太宗於“簡(高麗)傉薩以下酋長三韆五百人授以戎職,遷之內地”“餘眾放還平壤”的同時,卻“收靺鞨兵三韆三百,盡坑之。”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