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十三陵(彩图版)——中国遗产之旅
:35.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0.5元,折扣70
作者:徐志长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534732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中国遗产之旅:明十三陵》亲身体验,提供*详实、*可靠的资讯,解决行旅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倾心创作,由学者撰写深入浅出的文字,探索建筑、园林、山水的历史渊源。专业聚焦,以的实景图片全彩呈现中国遗产的魅力。
《中国遗产之旅:明十三陵》一书特邀十三陵特区副研究馆员胡汉生先生执笔。《明十三陵(彩图版)》不仅仅对长陵、定陵、昭陵三个开放陵区进行了详细介绍,还对另外十个未开放陵区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深入介绍墓主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也是《明十三陵(彩图版)》的一大特色。《中国遗产之旅》是一套旨在深度介绍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园林山水的百科式旅游丛书。每一本书都力邀各遗产景区的专家撰写文字,充分挖掘每一处景区的园林建筑艺术及其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书中的实景图片均来自相关景点的职业摄影师,使得本系列丛书具有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明十三陵(彩图版)》编辑还多次深入景区,为广大游客搜集到翔实可靠的旅行资讯,使得《明十三陵(彩图版)》成为一本集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旅游工具书。
认识十三陵
十三陵概览
明朝十六帝
十三陵的地理形胜
十三陵的营造
走进十三陵
长陵
石牌坊
大红门
下马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
石望柱与石像生
气势恢宏的陵宫建筑
定陵
定陵地上建筑
定陵的考古发掘
神秘的地下宫殿
定陵出土文物珍品
明十三陵博物馆
昭陵
昭陵的特点
昭陵的历史陈列
未开放陵区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庆陵
德陵
思陵
十三陵附属建筑
皇妃和太监墓
军事防御设施
其他地区的明朝帝陵
皇陵
孝陵
祖陵
景泰帝陵
显陵
胡汉生,北京昌平人,1949年11月生,清华大学电力系毕业,现在十三陵特区文物科工作。研究馆员,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和明十三陵历史的研究,著有《明十三陵大观》、《明十三陵》、《明朝帝王陵》、《明十三陵探秘160问》、《图说明朝帝王陵》等专业著作。
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考证上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深度和广度。它似乎动用了大量的一手档案和地方志,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细化到了具体的工匠技术、材料的来源地,乃至当时的预算和劳役制度。这种微观层面的深入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明代皇家陵寝工程复杂性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匠人精神”——比如对琉璃瓦烧制工艺的推测、对神道石像生雕刻风格演变的精细划分。这些内容,对于那些真正想探究“为什么”而非仅仅知道“是什么”的深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它不满足于宏观的歌颂,而是致力于还原历史建造过程中的每一步艰辛与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历史编年体,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种旅行随笔的灵动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又带着人文关怀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那些尘封的宫殿与陵寝之间。他擅长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抛出引人深思的疑问,然后用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笔触进行解答,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比如,对于某些建筑布局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官方记载,而是结合了风水学、堪舆学的理念,并辅以现代考古发现进行交叉验证,这使得整个解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严谨的学术支撑。读来让人感觉,这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层层剥开历史迷雾的惊喜感,是阅读过程中最让人沉醉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封面那几近可以触摸到的历史厚度,立刻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光滑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版式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将大量的空间留给了视觉元素,让那些宏伟的建筑遗迹仿佛突破了纸张的限制,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细节的配图,它们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插画,更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修复的历史切片,每一处光影、每一块砖石的纹理,都诉说着岁月的低语。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特别是对于那些钟情于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种触感和视觉的完美结合,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历史遗迹的“物”与背后所承载的“人”和“时代精神”进行了有效的联结。它没有将这些陵寝仅仅视为古代帝王的安葬之所,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明代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体系乃至意识形态构建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剖析。通过对这些建筑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帝国的权力运作逻辑、皇权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投射。这种“由物证史”的思维方式,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度社会学考察。它成功地将一座座陵墓,转化为了解读一个王朝兴衰变迁的活化石,拓宽了读者对历史遗产价值的认知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它既有古代文辞的典雅韵味,能够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但又避免了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古语,使得现代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沉浸其中。作者对景物和氛围的描摹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地步,笔下的场景不再是冰冷的石头和木结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张力。例如,当描述到某处碑亭的肃穆时,文字的节奏会变得缓慢而沉重,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数百年风雨洗礼后的那种苍凉与坚韧。这种文字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读者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