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电路分析(第3版) |
| 作者/主编: | 刘健 编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21281181 |
| 出版年份: | 2016年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0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9元 |
| 实际重量: | 4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刘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要讲授《电路分析》等课程,主编的教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
1.1.1 实际电路的功能和特点 (1)
1.1.2 电路模型及其意义 (2)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3)
1.2.1 电流及参考方向 (3)
1.2.2 电压及参考极性 (4)
1.2.3 电功率 (5)
1.3 基尔霍夫定律 (6)
1.3.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7)
1.3.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7)
1.4 电路的基本元件及方程 (8)
1.4.1 电阻元件 (8)
1.4.2 电容元件 (9)
1.4.3 电感元件 (11)
1.4.4 独立电压源 (13)
1.4.5 独立电流源 (14)
1.4.6 受控源 (15)
1.5 应用 (16)
1.5.1 电阻值的工程表示法 (16)
1.5.2 防接地电路模型 (17)
本章小结 (18)
名人轶事 (18)
综合练习题 (18)
第2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20)
2.1 电路的化简与等效 (20)
2.1.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0)
2.1.2 独立源的串联和并联 (22)
2.1.3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
其等效变换 (22)
2.2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
等效变换 (25)
2.3 等效电路及等效电阻 (27)
2.3.1 等效电路及等效电阻的概念 (27)
2.3.2 等效电阻的计算 (27)
2.4 电路的拓扑图及电路方程的独立性 (28)
2.4.1 网络图论的初步知识 (28)
2.4.2 KCL方程的独立性 (31)
2.4.3 KVL方程的独立性 (32)
2.5 支路法 (33)
2.6 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34)
2.6.1 网孔电流法 (34)
2.6.2 回路电流法 (36)
2.7 结点电压法 (38)
2.8 应用 (42)
2.8.1 万用表的原理 (42)
2.8.2 万用表的使用 (43)
本章小结 (44)
名人轶事 (44)
综合练习题 (45)
第3章 电路基本定理及应用 (47)
3.1 叠加定理和齐性定理 (47)
3.1.1 叠加定理 (47)
3.1.2 齐性定理 (49)
3.2 替代定理 (50)
3.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51)
3.3.1 戴维南定理 (51)
3.3.2 诺顿定理 (54)
3.4 大功率传输定理 (56)
3.5 特勒根定理 (58)
3.6 互易定理 (60)
3.7 对偶原理 (62)
3.8 应用―T形电阻网络数?模转换器 (63)
本章小结 (64)
名人轶事 (65)
综合练习题 (65)
第4章 动态电路 (66)
4.1 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换路定则 (66)
4.1.1 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 (66)
4.1.2 换路定则与初始值的确定 (66)
4.2 一阶电路的分析 (69)
4.2.1 RC和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9)
4.2.2 RC和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72)
4.2.3 全响应 (75)
4.2.4 三要素法 (76)
4.3 二阶电路的分析 (78)
4.3.1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8)
4.3.2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与
全响应 (82)
4.4 阶跃响应与冲激响应 (83)
4.4.1 阶跃函数与冲激函数 (83)
4.4.2 阶跃响应 (85)
4.4.3 冲激响应 (86)
4.5 应用 (89)
4.5.1 闪光灯实例电路 (89)
4.5.2 点火装置应用电路 (90)
本章小结 (90)
名人轶事 (91)
综合练习题 (91)
第5章 正弦稳态电路 (92)
5.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92)
5.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92)
5.1.2 正弦量的相位差与参考正弦量 (93)
5.1.3 正弦量的有效值 (93)
5.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94)
5.2.1 复数的表示形式及运算 (94)
5.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95)
5.3 基尔霍夫定律及元件方程的
相量形式 (98)
5.3.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98)
5.3.2 元件方程的相量形式 (99)
5.4 阻抗和导纳 (102)
5.4.1 阻抗的定义 (102)
5.4.2 导纳的定义 (104)
5.4.3 阻抗与导纳的关系及等效
阻抗 (104)
5.5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07)
5.5.1 相量法 (107)
5.5.2 相量图 (110)
5.6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112)
5.6.1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的定义 (112)
5.6.2 功率因数的提高 (114)
5.6.3 大功率传输 (116)
5.7 应用 (118)
5.7.1 电磁系仪表 (118)
5.7.2 电动系仪表 (120)
本章小结 (122)
名人轶事 (123)
综合练习题 (123)
第6章 三相电路 (124)
6.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124)
6.2 三相电路的连接 (126)
6.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28)
6.4 不对称三相电路 (129)
6.5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测量 (132)
6.5.1 三相电路的功率 (132)
6.5.2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133)
6.6 应用――三相电路的用电
安全:保护接零 (136)
本章小结 (137)
名人轶事 (137)
综合练习题 (138)
第7章 耦合电感电路 (140)
7.1 磁耦合现象与互感 (140)
7.1.1 磁耦合现象 (140)
7.1.2 同名端与互感 (140)
7.1.3 耦合系数 (142)
7.2 含互感电路的分析 (143)
7.2.1 串/并联电路 (143)
7.2.2 去耦等效电路 (145)
7.2.3 含互感电路的分析 (146)
7.3 空心变压器 (147)
7.4 理想变压器 (150)
7.5 应用 (152)
7.5.1 钳形电流表 (152)
7.5.2 电力变压器中接线组
模式与命名 (152)
本章小结 (153)
名人轶事 (153)
综合练习题 (154)
第8章 非正弦周期信号及电路
的谐波分析 (156)
8.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156)
8.1.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 (156)
8.1.2 对称性的应用 (158)
8.1.3 频谱图 (159)
8.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
平均功率 (160)
8.2.1 有效值 (160)
8.2.2 平均功率 (161)
8.3 电路的谐波分析 (162)
8.4 应用 (165)
8.4.1 频谱分析仪 (165)
8.4.2 对称Y-Y中NN‘的电压和
对称Y-Yn的中线电流 (165)
本章小结 (166)
名人轶事 (166)
综合练习题 (167)
第9章 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 (168)
9.1 频率响应与RC滤波网络 (168)
9.1.1 网络函数与频率响应 (168)
9.1.2 RC滤波电路 (170)
9.2 串联谐振电路 (175)
9.2.1 RLC串联谐振 (175)
9.2.2 串联谐振的特点 (176)
9.2.3 电流谐振曲线 (177)
9.2.4 电压谐振曲线 (179)
9.3 并联谐振电路 (180)
9.3.1 GCL并联谐振 (181)
9.3.2 其他的并联谐振 (182)
9.4 应用―特斯拉线圈与人工闪电 (184)
本章小结 (184)
名人轶事 (185)
综合练习题 (185)
第10章 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186)
10.1 拉氏变换的定义及性质 (186)
10.1.1 拉氏变换的定义及收敛域 (186)
10.1.2 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187)
10.1.3 周期函数的拉氏变换 (190)
10.2 拉氏逆变换 (191)
10.3 运算电路模型 (194)
10.3.1 电路元件的运算模型 (194)
10.3.2 基尔霍夫定律的运算形式 (196)
10.4 运算法 (197)
10.5 网络函数及零、极点分布对
响应的影响 (200)
10.5.1 网络函数与单位冲激响应 (200)
10.5.2 网络函数的零、极点与
时域响应 (201)
10.5.3 网络函数的零、极点与
频率响应 (204)
10.5.4 卷积 (205)
10.6 应用 (206)
本章小结 (207)
名人轶事 (208)
第11章 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 (209)
11.1 二端口网络 (209)
11.1.1 网络参数与方程 (209)
11.1.2 等效电路 (213)
11.1.3 各组参数间的互换 (214)
11.1.4 互易和对称二端口 (215)
11.2 具有端接的二端口 (217)
11.2.1 策动点阻抗 (217)
11.2.2 转移函数 (218)
11.3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219)
11.3.1 连接方式 (219)
11.3.2 连接的有效性 (221)
11.4 含源二端口网络 (223)
11.4.1 端口伏安关系 (224)
11.4.2 等效电路 (225)
11.5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226)
11.5.1 多端元件 (226)
11.5.2 运算放大器电路模型 (227)
11.5.3 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
分析 (228)
11.6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230)
11.6.1 回转器 (230)
11.6.2 负阻抗变换器 (232)
11.7 应用――误差补偿型积分电路 (233)
本章小结 (234)
名人轶事 (234)
第12章 非线性电路基础 (237)
12.1 非线性元件 (237)
12.1.1 非线性电阻 (237)
12.1.2 非线性电容 (238)
12.1.3 非线性电感 (239)
12.2 含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241)
12.2.1 含一个非线性元件的电路 (241)
12.2.2 非线性电阻的串、并联 (241)
12.2.3 分段线性化 (242)
12.2.4 小信号分析法 (244)
12.3 含二极管电路的分析 (246)
12.3.1 二极管 (246)
12.3.2 含理想二极管电路 (249)
12.4 应用――整流滤波电路 (250)
本章小结 (253)
名人轶事 (253)
第13章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255)
13.1 电路拓扑矩阵及KCL、KVL
方程 (255)
13.1.1 关联矩阵 (255)
13.1.2 割集矩阵 (256)
13.1.3 回路矩阵 (257)
13.1.4 矩阵A、Bf和Qf的关系 (258)
13.1.5 关于独立变量 (258)
13.2 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260)
13.3 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262)
本章小结 (263)
名人轶事 (263)
附录A NI Multisim 11简介及
应用举例 (264)
A.1 NI Multisim 11简介 (264)
A.2 NI Multisim 11应用举例 (265)
附录B 电路分析模拟试卷 (269)
B.1 模拟试卷一 (269)
B.2 模拟试卷二 (272)
习题参考答案 (275)
参考文献 (287)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定理及应用、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拉氏变换及其应用、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非线性电路基础、电路分析的计算机方法初步、PSpice简介及应用举例。
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虽然常常被读者忽视,但在我看来,却是彰显其全面性和服务精神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傅里叶级数或者拉普拉斯变换的常用公式,而是针对电路分析中特定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快速查询的参考表。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激励信号(如阶跃函数、脉冲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对,都有明确列出,这在实际解题时能节省大量翻查其他参考书的时间。此外,书中对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如运算放大器在理想状态下的工作特性)也进行了专门的总结和回顾,这些都是在主要章节中可能被一笔带过,但在解题时又必不可少的知识点。这种全方位的知识覆盖和对读者学习便利性的体贴考虑,让这本书的使用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考研教材的定位,它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整个专业学习生涯的工具书,内容组织详略得当,服务意识极强。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预期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叠加定理”和“节点电压法”的章节,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妙。他没有停留在公式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多个层级的、由浅入深的实例分析,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电路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书中穿插的那些“陷阱提醒”,简直是神来之笔,往往指出的是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和潜在的错误方向,这对于我们准备高难度的考试来说至关重要。我甚至发现,即便是对于一些经典的电路分析难题,作者也提供了不止一种解题思路,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而不是被单一的解题路径所束缚。这种对知识体系构建的全面性考量,是很多同类教材所欠缺的。
评分作为一个需要跨越大量专业知识鸿沟的备考者,我对教材的语言风格要求很高,需要既严谨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这本书的文字表达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物理现象和数学推导时,用词精准到位,逻辑清晰,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但同时,在解释一些初学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概念时,又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生活中的类比,使得原本冰冷的电路理论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讲解动态电路的响应特性时,作者对“时间常数”的描述,就非常具有画面感,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其物理意义。这种既能保持专业水准,又能兼顾可读性的文字功底,是这本书成为指定教材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让我在攻克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时,也能保持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减少了“人机对抗”的挫败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习题设计给予高度评价,这直接关系到考研的实战能力。很多教材的习题往往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但这本书的题目明显经过了精心筛选和编排。基础练习部分,旨在巩固基本概念,保证基础分不会丢;中级挑战部分,则开始引入了不同电路拓扑结构的组合,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定理;而最精彩的是那些“综合应用与提高”的题目,它们往往设置得非常巧妙,需要读者对整个电路分析的框架有透彻的理解才能下手。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的课后答案或解析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不仅给出了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详细展示了推理过程的关键步骤,甚至会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特定方法而不是另一种。这种详尽的反馈机制,使得自我学习的闭环得以完美形成,每次做完题,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分析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会做”的表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醒目,色彩搭配既有专业感又不失活力,一看就知道是理工科的力作。我刚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吸引了,纸张的质量看起来相当不错,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细节也毫不含糊,这对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反复对照的考研学子来说,绝对是个加分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颇具匠心,章节划分清晰,理论推导与例题紧密结合,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迷失方向。尤其是那些关键公式和概念,通常会用加粗或者方框特别标注出来,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引入新知识点时的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网络分析和暂态响应,逻辑链条非常完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内容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整体来说,从物理感受和初步的视觉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硬件和软件(排版设计)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充满学习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