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
:60.00元
售价:40.8元,便宜19.2元,折扣68
作者:陈山枝,时岩,胡博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21045073
字数:
页码:5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移动性管理是未来信息通信网络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未来泛在、异构、协同网络环境中,用于实现用户跨异构接入网络、跨不同终端、跨不同运营商间的无缝持续通信和业务应用的需求,实现移动信息社会。《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详细介绍了移动性管理技术的定义、分类、目标、基本功能及相关理论基础,从一个新的视角介绍与分析了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IP、mSCTP、SIP和H.323等有关移动性管理实现技术。全书以移动性管理的协议参考模型和网络参考模型为主线和视角,注重不同技术之间的分析与比较,概念清晰,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内容广泛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前瞻性,为读者展现了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既可供通信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章 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1.1 引言
1.2 移动性管理的基本概念
1.3 各相关标准组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性管理理论
2.1 移动性管理的协议参考模型
2.2 移动性管理的网络参考模型
2.3 传送平面的基本功能
2.4 控制平面的基本功能
2.5 现有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简介
2.6 移动性管理的基础理论
2.7 移动性管理的计算机仿真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动性管理的目标和相关技术
3.1 终端移动性
3.2 个人移动性
3.3 会话移动性
3.4 业务移动性
3.5 子网移动性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银色的字体,整体给人一种既专业又现代的感觉。拿到手里时,能明显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清晰锐利,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尤其是目录页的设计,布局清晰合理,让我能迅速对全书的脉络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也颇具匠心,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顺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善于运用图表和示意图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理解效率。例如,在阐述某个关键模型时,书中提供的可视化图示比纯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体现了作者在教学和表达上的深厚功力。整体来说,从拿到书本到翻开阅读的初步体验,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了我非常积极的信号,让人充满期待去深入探索其内部的知识宝库。
评分在实践应用层面,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象牙塔,而是将抽象的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书中收录的案例分析详实而富有代表性,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次身临其境的模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理论是如何在复杂的商业或技术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作者在描述解决方案时,步骤描述得极其细致,从初始问题的界定到最终成效的评估,每一步骤的逻辑支撑和潜在风险都被分析得透彻无比。特别是书中介绍的那些工具和方法论,工具箱的丰富程度超乎我的预想,而且作者还贴心地标注了适用场景和局限性,这避免了读者盲目套用方法的误区。对于希望将所学知识立刻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份即取即用的高质量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学术的严谨与某种近乎于散文的流畅感。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即便是面对那些通常被认为枯燥乏味的技术性描述,也能用一种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的文字来呈现。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生僻词汇,因为作者总是能在引入新概念的同时,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解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会巧妙地插入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虽然不直接构成技术论证的核心,却能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去反思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影响。这种兼具知性和感性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教材,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着实令人称道,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概念的简单罗列和复述,而是展现出作者对该领域深刻的洞察和批判性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颖视角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每一步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同时又不乏开创性的见解。在阅读关于某些经典理论的章节时,我惊喜地发现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独到的解读,这些解读不仅拓宽了我对传统知识的理解边界,更激发了我对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书中的术语定义精准且专业,没有丝毫含糊不清之处,这对于一个需要精确掌握专业词汇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态度也值得称赞,他清晰地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各自的优劣势,这种平衡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非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
评分从知识的覆盖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宏大的视野。它并没有将重点局限于某一个狭隘的分支,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涵盖全貌的知识体系。书中对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追踪得非常及时,许多最新出现的研究方向和新兴技术,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论述和分析,显示出作者紧跟时代脉搏的能力。这种全景式的梳理,对于初学者建立整体认知框架至关重要,同时也为资深人士提供了一个回顾和整合已有知识的绝佳平台。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使得整个知识结构浑然一体,没有碎片化的感觉。这种大局观的构建,体现了作者对于该领域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和高屋建瓴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