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陈健美, 宋余庆, 朱峰,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811309348
字数: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是一部系统介绍数字图像的获取、处理与分析、识别及其相关技术的著作。全书共10章,分别为绪论、图像处理数学基础、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恢复与重建、图像压缩与编码、图像分割、图像特征与描述、图像挖掘与识别、基于内容图像检索。可分为三个部分,~3章为图像基础部分,介绍有关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图像及图像处理基本概念、应用领域、成像原理、数学基础知识、图像变换等。第4~6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如图像增强、图像压缩与编码、图像恢复与重建。第7~10章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图像分析与识别技术。
这本号称《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的书,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从基础数字信号处理到高级图像识别算法的书籍,结果翻开它,感觉就像误入了一座结构混乱的博物馆。书里塞满了各种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那些关于傅里叶变换、小波分解的章节,如果不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简直就是天书。更要命的是,它似乎对“实际应用”这件事不屑一顾,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Matlab或Python代码示例的痕迹,更别提如何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医学影像分析、遥感制图或者工业检测中去。读完一半,我更困惑了——图像处理的“处理”环节讲得过于抽象,而“分析”部分又缺乏深度,仿佛只是机械地堆砌了各种定义和公式,却没能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这本书搭建起实践框架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深的理论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带着我从零到一解决问题的实用指南。它的逻辑跳跃性太大,从某个滤波器的介绍直接跳到概率密度函数的讨论,中间的衔接显得生硬而突兀,让人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本来挺高,毕竟书名听起来就涵盖了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广阔范围。然而,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但山顶却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这本书在对图像基础概念的描述上显得格外啰嗦和陈旧,仿佛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技术层面。对于诸如边缘检测、图像增强这类基础操作,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那些早已被更高效算法取代的经典方法,对于深度学习在图像分析领域掀起的革命性变革,几乎只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避而不谈。这种对前沿技术的“选择性失明”,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用现代的框架去理解和改进传统的算法,而不是沉溺于历史的细节中无法自拔。此外,书中的插图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许多关键的示意图模糊不清,色彩失真,完全没有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反而成了阅读的障碍。这不禁让人怀疑,编辑和审校环节是否足够严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平铺直叙,缺乏一种引人入胜的引导力,读起来枯燥乏味,需要极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它更像是一份技术文档的汇编,而不是一本精心编写的教材。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先验知识,对“为什么”和“如何做”的解释都显得敷衍了事。比如,当引入一个复杂的特征提取算法时,它直接给出了最终的数学表达,却跳过了设计这个算法的初衷、它试图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它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势和劣势的对比分析。这种“黑箱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削弱了读者的探索欲望。我常常需要在阅读完一个章节后,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来理解作者在特定环节到底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项枯燥的体力劳动,而不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探索之旅。它似乎更关注于知识点的覆盖面,却牺牲了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在章节安排上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位,让人感到非常困惑。比如,它在非常靠前的位置就开始深入讨论高级的模式识别理论,而关于图像的噪声模型、基本的噪声抑制技术,却被安排在了接近全书末尾的附录部分。这种倒置的结构,使得初学者在面对复杂理论时,缺乏必要的底层工具和概念支撑,自然难以理解其精髓。我试图将它作为自学材料,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学习路径。更令人失望的是,书中对于各种算法的性能评估标准——比如信噪比的计算、均方误差的意义——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一个强调“分析”的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疏忽。没有量化的指标,一切讨论都成了空中楼阁,无法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选择。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个研究人员的个人笔记集合,未经系统的梳理和重构,直接推向了市场。
评分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虽然这或许是次要的,但对于一本严谨的学术书籍而言,确实影响了整体观感。页码的引用偶尔出现错误,导致读者在查找特定术语时会浪费时间。更严重的是,书中的专业术语翻译似乎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同一个英文概念在不同章节被赋予了不同的中文名称,这在需要精确对照原文进行学习时,造成了不必要的混淆。比如,对于“稀疏表示”这个概念,一会儿用A术语,一会儿又用B术语,让人不得不猜测作者是否在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参考资料。此外,虽然我并未深究代码实现,但从书中的描述来看,对于一些关键公式的推导,似乎存在笔误或简化过度的问题,这些小瑕疵累积起来,极大地削弱了读者对作者专业性的信任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面面俱到,但最终却在细节的打磨上功亏一篑,留下了一个结构松散、细节有待推敲的遗憾成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