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非线性电路——基础分析与设计
:62.00元
售价:42.2元,便宜19.8元,折扣68
作者:张新国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0403158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由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新国、马义德、李守亮编著的这本《非线性电路——基础分析与设计》,内容清新、深入浅出,凝聚了他们多年科研、教学的精粹,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新作,也是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很适合于作为研究生及大学生教材或自学参考用书。这本书首先以较大的篇幅介绍非线性电路的处理方法,通过数学分析方法、图解法、利用电路仿真和软件仿真以及物理电路实验等方法来探究非线性电路及系统的规律,建立非线性的思想体系与观念,更深刻、更全面地从微观、宏观、宇观来认识和改造我们的环境。其次通过大量典型混沌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引出混沌电路同步与混沌遮掩、混沌调制、混沌开关等混沌在保密通信工程中的运用。再次是介绍非线性电路的分形基础研究,神经网络图像处理技术,尤其是鉴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N图像处理方法。*后是用MATLAB、VB等计算机软件对非线性电路的仿真。这本书虽然以非线性电子电路为切入点,但是所采用的方法与结论都不失其普遍性,是非线性电子学与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交叉与汇接,别具一格。
马义德、李守亮等编著的《非线性电路——基础分析与设计》介绍非线性电路基础理论、分析和设计,内容包括静态非线性函数电路原理、动态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典型动态非线性电路、自然界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与电路模拟、神经网络混沌电路、混沌测量、混沌电路同步与混沌保密通信、非线性单元电路设计方法、非线性电路中的分形、非线性电路仿真等。本书的非线性电路实验程序使用PROTEL、PSPICE、EWB、VB、MATLAB编写,并以图表的方式显示程序运行结果,便于读者理解。
《非线性电路——基础分析与设计》可供高等院校电子类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章 绪论
1.1 线性与非线性科学的历史
1.1.1 人类早期对于混沌的认识
1.1.2 线性科学统治的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1.1.3 20世纪混沌学研究
1.2 非线性与混沌
1.2.1 非线性问题与混沌
1.2.2 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信息丢失、同步问题
1.2.3 如何描述现实世界
1.3 非线性电路的研究内容与范畴
1.3.1 现代非线性电路的研究内容
1.3.2 非线性电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3 现代电子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3.4 现代电子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1.4 如何掌握非线性电路知识体系
1.4.1 非线性电路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
1.4.2 非线性电路的多维知识结构和多维学习方法
习题
第2章 静态非线性函数电路原理
第3章 动态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第4章 典型动态非线性电路
第5章 自然界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与电路模拟
第6章 神经网络混沌电路
第7章 符号电路与混沌测量技术
第8章 混沌电路同步于混沌保密通信
第9章 非线性单元电路设计方法
0章 非线性电路上的分形
1章 非线性电路仿真
2章 非线性电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参考文献
附录
对于工程实践者而言,最怕的就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书籍。然而,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专注于设计应用,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似乎深谙“做中学”的道理,他没有给出大而全的通用设计流程,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非线性模块,比如限幅器、运算放大器的饱和区应用、以及开关电源中的电流模式控制。他展示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比别的方法好”。比如,在设计一个快速响应的反馈系统时,他对电流反馈结构和电压反馈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差异进行了细致对比,用仿真结果佐证了理论推导的准确性。书中大量的图表和仿真波形,清晰地展示了设计参数微小变化如何导致系统性能的巨大差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需要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我刚翻了没几页,就被它那种深入骨髓的严谨性给镇住了。说实话,市面上讲电路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都是浅尝辄止,或者过于偏重实验操作而忽略了背后的理论支撑。这位作者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似乎铁了心要把那些看似抽象的“非线性”概念,用一种近乎几何学的美感展现出来。比如,在讨论某个复杂开关状态下的瞬态响应时,他没有直接抛出一个复杂的微分方程组让读者去解,而是先构建了一个物理模型,然后用图形化的方式逐步推导出系统的相轨迹,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幅精心绘制的星空图,每一个轨迹的弯曲、每一次突变,都蕴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初学者可能会觉得吃力,但我认为,对于那些想真正理解电路“灵魂”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种对数学工具的精妙运用和对物理直觉的培养,简直是无价之宝。他似乎在不断提醒我们:数学是工具,但物理直觉才是王道。
评分从排版和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无疑走的是学院派的严谨路线,甚至可以说有点“冷峻”。行文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词或煽情色彩,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在陈述一个不可辩驳的定理。我猜想,作者在撰写时,脑海中始终有一位极其挑剔的审稿人在监督。这种风格的好处是信息密度极高,翻阅时很少有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叙述上;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对于那些需要循序渐进、通过生动比喻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我个人倾向于将它视为一本“工具书”或“参考手册”,而不是入门读物。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某个棘手的非线性现象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精确的数学框架和相应的分析工具来应对,它更像是一个冷静可靠的智者,而非一个和蔼可亲的导师。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消化了关于稳态分析那一章。我必须承认,作者对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教学智慧,但也同时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他没有绕弯子,直接切入了问题的核心——如何处理那些在特定工作点附近才有效的线性化近似,以及如何判断这些近似的适用边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滞后现象的处理,不是简单地引用教科书上的公式,而是结合实际的磁滞回线,详细阐述了能量耗散是如何在时间尺度上产生不可逆变化的。这让我对那些含有铁磁材料的变压器和电感器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把它们仅仅看作是理想的L或M元件。书中的例题设计得极其巧妙,常常需要你跨越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考验的不仅仅是你会不会套公式,更是你对整个系统逻辑链条的把控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它对“不完美”世界的深刻洞察上。线性电路分析之所以简单,是因为我们假设所有元件都是理想的,响应与输入成正比。但现实世界充斥着饱和、截止、阈值、迟滞这些非线性的“瑕疵”。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将这些“瑕疵”提升到了分析的主体地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器件模型简化时的审慎态度,他会明确指出在何种频率范围、何种激励强度下,某个常用的简化模型会失效,并给出修正的思路。这使得读者在应用书中的理论时,能够时刻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将模型套用到所有场合。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搭建电路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深入理解电路在真实物理约束下如何“思考”的书,对提升设计者的底层逻辑能力助益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