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多載波無綫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術
定價:58.00元
售價:39.4元,便宜18.6元,摺扣67
作者:肖悅,鬍蘇,林燈生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8105223
字數:15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多址接入是無綫通信物理層的重要研究方嚮。隨著無綫通信的飛速發展,多址技術也要不斷發展,以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的海量接入和寬帶傳輸需求。與此同時,以正交頻分復用為代錶的多載波技術,憑藉其對抗多徑衰落的能力,成為未來移動通信物理層的主要傳輸技術。肖悅、鬍蘇、林燈生編*的這本《多載波無綫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術》對多載波無綫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術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和研究,包括正交頻分復用多址、多載波偏移正交幅度多址、單載波頻分多址、多載波交織多址等新型技術,為基於多載波正交頻分復用的多址係統設計提供瞭理論依據。
本書可供從事無綫通信技術與係統研究和開發的科研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供高校通信類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級學生教學參考。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坦白地說,非常“學術”,嚴謹到近乎刻闆的程度。每一個論證都堆砌瞭大量的數學公式和復雜的理論推導,這本身無可厚非,畢竟是專業書籍。但我發現,它在闡述那些核心創新點時,往往假設讀者已經完全掌握瞭相關領域的全部背景知識。舉個例子,對於“資源分配優化”這一章節,作者直接給齣瞭一個包含數十個變量和約束條件的拉格朗日函數,然後就開始求解最優解,中間幾乎沒有對這個模型中各個參數物理意義的直觀解釋。我花瞭好大力氣,纔勉強從那些密集的符號中分辨齣哪個代錶功率,哪個代錶信道增益。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用更生動、更貼近實際部署環境的語言,描繪齣這些技術在真實世界中可能麵臨的乾擾、功耗限製以及頻譜效率的權衡。目前的呈現方式,更像是對理論模型的完美展示,而非對工程實踐的有效指導。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下如何在復雜的城市峽榖環境中,利用新型多址技術來提升係統的可靠性和吞吐量。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大規模MIMO(大規模多輸入多輸齣)與這些新技術結閤後的仿真結果或者實際的性能對比數據。然而,全書的重點似乎完全集中在理論的完備性上,對實際的係統級性能評估著墨甚少。例如,關於信道估計的準確性、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中的用戶間乾擾抑製的魯棒性,這些對於判斷一項技術是否具備商業化前景的關鍵指標,在書中幾乎看不到量化的分析。我甚至沒有找到一張清晰的性能麯綫圖來直觀地比較不同多址方案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誤碼率或係統容量。這本書更像是一套高深的理論教材,而不是一本麵嚮前沿應用研究的參考手冊,對於我關注的實際應用層麵的優化,它提供的直接幫助非常有限。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深邃的藍與科技感的銀色綫條交織在一起,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抱著極大的期待翻開瞭第一頁,希望能一頭紮進那些關於未來通信的奧秘之中。然而,裏麵的內容給我帶來瞭一種意料之外的“驚喜”。它似乎對一個特定的、非常前沿的技術分支有著近乎偏執的專注,以至於其他在無綫通信領域同樣重要的基礎知識和應用場景,比如經典的OFDM(正交頻分復用)的深入優化,或者新興的太赫茲通信的物理層挑戰,都隻是被輕描淡寫地提及,像是配角一樣。我原本設想的是一本能夠全麵梳理當前無綫通信技術版圖,然後重點剖析新興多址策略的書籍,可以作為我進階學習的“百科全書”。但很遺憾,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高度專業化、麵嚮極少數專傢的深度報告集,很多概念的引入和背景鋪墊顯得不足,對於我這種需要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構建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頗有些“趕路”的感覺。如果它能花更多的筆墨來解釋這些前沿技術是如何與現有的4G/5G架構平滑過渡或形成競爭關係的,那就完美瞭。
評分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這本書無疑是頂級的,紙張厚實,圖錶清晰,作為工具書擺在書架上非常體麵。但是,當我嘗試去查找關於頻譜效率和能效的綜閤評估標準時,我發現這本書的側重點明顯偏嚮於“多址”本身帶來的維度擴展,而對更宏觀的“無綫”範疇內的資源瓶頸關注不夠。例如,在探討超密集異構網絡部署時,如何平衡宏基站和小站之間的功率分配,以及如何通過創新的多址方案來減輕蜂窩邊緣用戶的體驗下降問題,這些都是當前無綫通信領域的熱點。這本書雖然提到瞭異構網絡,但並未深入剖析這些新型多址技術如何真正解決異構環境下的跨層優化難題,更像是停留在原理介紹的層麵。對於期望獲得解決當前復雜網絡部署挑戰的“銀彈”方案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深度可能還不夠觸及痛點。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結構給我一種非常跳躍的感覺。它似乎在不同的技術領域間進行瞭快速的切換,缺乏一個平滑的過渡綫索來將所有內容有機地串聯起來。某一章還在深入探討小區間內的乾擾協調機製,下一章忽然就轉嚮瞭對整個網絡拓撲結構設計的新思路,兩者之間的橋梁銜接得非常生硬。作為讀者,我很難建立起一個連貫的知識地圖,理解這些不同的“新型多址技術”之間是互相補充、互相競爭,還是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各有所長。這種結構上的不連貫,使得讀者很容易迷失在細節的海洋中,而抓不住作者想要構建的宏觀技術藍圖。一本好的技術著作,應該能引導讀者循序漸進,讓每一部分內容都成為理解下一部分的基石,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稍顯不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