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
定价:35.00元
作者:翟立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0302427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科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素质培养、社区科普与居民素质培养、其他科普形式与素质培养、用评估促进公民素质建设的发展等多元角度出发,为各级科技、教育、科协等主管部门和组织工作者,基层中小学校的教师、社区科普工作者如何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供了详尽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指导。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结合先进地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出6个活动方案和教学方案、16个典型案例、18篇媒体相关专题报道。这些具有先进性、实效性的鲜活事例,有益于读者在获得理性思索的同时促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实践操作。
本书适合科普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翟立原,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高中毕业后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了《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青少年科学探究》和《社区科普与公民素质建设》等5部图书,在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它也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那些对相关领域背景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某些专业术语的密度偏高,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进行理解。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这种挑战性便转化为了巨大的成就感。作者的写作态度是坦诚的,他从未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掩盖知识的艰深,而是选择直面复杂性。书中最后部分的展望和未来趋势预测部分,尤为精彩,它将前文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熔铸一炉,指向了未来发展的多个可能性方向,这不仅是对既有研究的总结,更是一种前瞻性的部署,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感觉自己站在了一个新的研究制高点上。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复杂社会现象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预设好的“标准答案”。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展示了影响最终结果的无数潜在因素。例如,在分析某种特定实践的成效时,他没有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单一的政策工具,而是细致地拆解了文化土壤、资源禀赋、治理结构以及公众参与意愿等多重维度,并辅以大量的对比案例进行佐证。这种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启发了我在日常工作中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它教会我的不是“应该怎么做”,而是“如何去思考一个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这种思维方法的迁移能力,远比具体的知识点本身更具长远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选用了沉稳的藏青色,配以简洁的白色宋体字,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与专业的深度。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上乘,厚实而富有韧性,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能让人沉浸其中而不易分心。内容排版清晰,字号适中,章节划分逻辑性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切入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图表和案例的引用都经过了精心挑选,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极高,许多数据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理论模型,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及其团队在出版流程上的专业态度,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的体验都非常到位,为后续深入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期待,相信这是一次高质量的知识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呈现出一种克制而有力的理性美学,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过于煽情或口号式的表达,而是选择了一条扎实的、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论证路径。阅读过程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冷静的洞察力在字里行间流动,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展示现象、分析成因、对比国际经验,最终汇聚成一个有力的、无可辩驳的观点。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写作风格,对于要求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能留下几句空洞感言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在空白处做些笔记、进行自我诘问的智力挑战。书中穿插的若干历史回溯和文化背景的剖析,也极大地丰富了论证的维度,使得整个结构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评分初读这本专著,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行文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仿佛作者早已将所有可能的论证路径都预演了一遍,然后择其最精妙、最无懈可击的一条铺陈开来。不同于一些论述性著作中常见的跳跃式思维或含糊其辞的过渡,这本书的每一段话、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都像是精密齿轮般咬合得天衣无缝。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认知走向,他总是在你以为快要理解透彻时,抛出一个新的视角,将原有的理解框架稍微拓宽,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前文的论断。这种步步为营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面对抽象的理论框架,阅读过程也充满了“解谜”的快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概念界定的细致入微,每一个术语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和校准,这在学界是极其宝贵的品质,保证了后续讨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