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路实验与实训教程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张彩荣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564114039
字数:399000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根据教育部1995年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电工技术(电工学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当前企业用人单位对新型人才需求的要求及创新教育的需要,编写了这本实践性教材。
本书的内容分为3章,章为电路实验与实训基础篇,主要讲述测量及误差分析、实验实训的基本要求、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介绍,常用电路元器件介绍;第2章为电路实验与实训篇,本部分首先介绍EX3X—1型实验装置的结构,然后重点讲述20个基础实验的原理及实验内容、9个设计性实验及电路实训内容;第3章为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篇,主要介绍Muhisim 9的软件及仿真分析方法,并给出了8个仿真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电类专业、机械类专业及计算机类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科技人员参考。
这本号称是“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教材,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书里充斥着大量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动手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灾难。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帮助我快速理解现代电力电子系统架构,并且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分析的书籍,结果拿到的却是这样一本“理论堆砌”的砖头。书中的章节安排也十分混乱,一会儿讲半导体器件的物理特性,一会儿又跳到复杂的控制算法,让人完全无法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更别提书里那些自以为高深的脚注和参考文献,大多引用的是几十年前的冷门文献,对当前主流的技术进展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我尝试去理解其中的某一个章节,比如关于新型功率模块的介绍,结果发现它对器件的封装、散热设计以及实际的可靠性问题避而不谈,只留下一堆公式,这根本无法指导实际的项目开发。总体来说,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深入理解某个特定的电力电子应用场景,这本书可能只会让你迷失在理论的迷宫里,而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
评分翻开这本《嵌入式系统编程实战指南》,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浓厚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气息。书中的内容组织更像是对各种独立研究成果的拼凑,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索。例如,它用了很大篇幅去探讨某个特定微控制器内核的流水线优化,但对更基础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选型和配置却一笔带过,这对于需要快速搭建原型系统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本末倒置。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物联网(IoT)连接性的章节,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MQTT、CoAP协议在资源受限设备上具体实现的代码示例或者性能分析,然而,书里只是用非常概括的语言描述了这些协议的概念,没有任何可以实际操作的指南。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的代码示例大多是基于一个非常老旧的编译器版本编写的,许多现代的C++特性完全没有体现,甚至有些语法在当前的主流开发环境中直接编译报错,这极大地阻碍了读者的学习热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零散的讲座,收获的知识点相互之间联系松散,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来应对复杂的工程挑战。
评分对于一本号称是《先进材料科学基础与前沿》的书籍,我最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对纳米技术、生物复合材料等新兴领域的深入剖析,并能结合最新的实验数据和结构-性能关系进行阐述。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末期的经典材料理论上。它的前几章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晶格结构、相变动力学,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想要了解“前沿”的读者来说,显得过于基础和冗余。关于高熵合金和金属玻璃的章节,内容更是简单粗暴,仅仅停留在物相的描述阶段,完全没有触及到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工艺窗口控制和力学性能的微观起源。书中引用的实验数据图表分辨率很低,有些甚至模糊不清,这在依赖精确数据的材料科学领域是不可接受的缺陷。我尝试去查找一些关于增材制造中材料行为的讨论,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缺陷控制和残余应力分析的见解,但这本书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仿佛材料科学的发展已经停滞不前。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为初学者准备的概览,而不是一本面向研究人员的进阶参考。
评分这本《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威胁狩猎手册》的标题听起来极具实战意义,但实际内容却令人大失所望。我本来指望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狩猎”框架和工具链的使用指南,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理论概念的堆砌。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攻击向量(如APT、零日漏洞),并用流程图展示了概念上的防御模型,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模型落地到实际的SIEM、EDR平台中去编写有效的查询语句(如Splunk SPL或KQL),以及如何针对特定的日志源进行定制化分析,几乎是只字未提。例如,在讨论“横向移动检测”时,书中只给出了一个高层次的描述,却完全没有给出关于PowerShell日志分析中哪些事件ID组合是关键信号,或者如何利用Sysmon的特定事件ID来构建有效的狩猎规则。很多章节读起来像是把公开的安全报告拼凑起来,缺乏作者基于一线经验的深度洞察和反思。这本书更适合给管理者进行概念普及,但对于一线安全分析师而言,它提供的实战价值微乎其微,更像是一本“理论普及读物”而非“操作手册”。
评分我购买《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掌握一些非传统优化问题(如约束满足问题、大规模图算法的并行化处理)的最新解法,特别是那些在实际工业界大规模部署的成功案例。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选择,明显更偏向于经典的计算机科学理论课程。大量的篇幅被分配给了P/NP问题、NP完全性证明、各种复杂度类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基础算法书里都能找到,而且往往讲解得更透彻。书中对图算法的讨论,也停留在Dijkstra或Floyd-Warshall这些基础算法的变种上,对于处理万亿级节点图谱时如何利用图数据库的特性,或者如何应用Sketching技术来处理数据流问题,完全没有涉及。关于近似算法的设计,虽然有所提及,但缺乏对不同近似比背后的实际工程权衡的讨论。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并没有展现出“高级”的特质,反而更像是一本对经典算法的重复梳理,对于急需解决前沿、大规模计算挑战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工具箱显得过于陈旧和受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