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据通信原理(第4版)
定价:45.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毛京丽,董跃武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3543564
字数:548000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这三种基本传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接着分析了差错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几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和ATM交换)及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继而介绍了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数字数据网(DDN)和ATM网的基本构成及应用,论述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和下一代网络(NGN)。后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宽带IP城域网、路由器与Inter的路由选择协议等。全书共有7章:章概述,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第3章差错控制,第4章数据交换,第5章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第6章数据通信网,第7章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和习题。
对于一个自学数字信号处理和信息论的学生来说,这本书中关于调制解调技术的部分简直就是一座宝库,但其深度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作者对各种数字调制方式的阐述,并非简单地罗列星座图,而是紧密围绕着“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内实现最大的信息速率,同时保证可容忍的误码率”这一核心矛盾展开。例如,在介绍正交幅度调制(QAM)时,它不仅详细推导了不同阶数QAM在同等功率下的信噪比增益,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接收端如何利用判决信息来优化性能,引入了最大似然判决的概念,这对于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接收机设计至关重要。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最佳接收机”的讨论,将线性均衡器和迫分解滤波器(DFE)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说明了DFE如何通过消除码间干扰来提升系统性能,这在很多其他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的内容。唯一的遗憾是,虽然内容深度足够,但部分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的应用推导过程略显跳跃,可能需要读者额外参考其他信号处理的教材来辅助理解某些中间步骤的代数操作。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大纲梳理了其中关于网络协议栈分层模型的论述,感到作者在处理抽象概念时的逻辑递进是极其严密的。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它采用了自底向上(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推进方式,每深入一个层面,都会以前一个层面的成功或局限作为铺垫,从而自然地引出新层级的必要性。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数据链路层中差错控制机制的讲解,作者不仅详细剖析了自动重传请求(ARQ)的几种变体——停止等待、后退N帧、选择重传——还非常巧妙地将理论模型的性能分析与实际的延迟、丢包环境联系起来,避免了纯粹的数学推导脱离实际的弊病。有一处我认为是点睛之笔,就是在对比面向字符的同步和面向比特的同步时,作者通过一个场景模拟,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同步机制在面对突发错误时的恢复速度差异,这比教科书上常见的对比表格要生动得多。但同时,在讨论拥塞控制的初期模型时,对于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边界划分,我认为可以再增加一些现代网络架构下的案例进行佐证,纯粹基于传统TCP的描述,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难以立即将这些理论与SDN或虚拟化网络环境联系起来。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对概念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的关注,它不像某些新近出版的教材那样,直接从最新的技术标准切入,而是通过回顾早期技术的不足,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发展出更先进的方案。例如,在讨论路由选择算法时,它首先详细介绍了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的原理和它固有的“慢收敛”和“路由黑洞”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些局限性的深刻认识,才引出了链路状态协议(OSPF)和BGP的设计思想。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读者明白每一个技术进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前一个技术瓶颈的直接回应。此外,书中对协议数据单元(PDU)在不同层之间封装和解封装过程的动态图解,是教科书中最清晰的之一,它有效地解决了初学者对“数据包”如何层层穿透协议栈的困惑。要说美中不足,那就是对于最新的网络安全威胁(如更复杂的DDoS攻击向量或加密协议的更新迭代)的讨论略显保守,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这或许是任何经典教材都难以避免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讲究,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感觉很扎实,蓝白相间的色调既专业又不失稳重,很符合它作为一本技术教材的定位。拿到手时,我特别留意了字体和排版,印刷清晰度没得说,图表的线条和标注都非常锐利,这对于阅读大量复杂概念和流程图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入新章节时,经常会用一些简短的引言来铺垫即将要讨论的核心思想,这种“热身”环节设计得很人性化,避免了直接抛出公式或模型带来的阅读疲劳。比如,在讨论信道编码的部分,它不是一上来就堆砌代数,而是先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冗余”的价值,然后才过渡到香农的理论框架。不过,初版的一些早期插图在扫描和重排后,某些细节部分略显拥挤,比如在介绍时分多址(TDMA)的帧结构时,时间槽的划分图看起来略微密集了些,如果能稍微拉开间距,或者用不同的阴影区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会更直观易懂。总体而言,从物理接触的感受和初期的视觉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是令人信服的,它确实给人一种“厚重且值得信赖”的教材印象。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系统架构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成功地在理论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传输介质特性时所采取的结构:从有线(双绞线、光纤)到无线(电磁波传播特性),最后再到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这种系统性的分类方法让人对“信息如何跨越物理距离”有了宏观的把握。特别是关于光纤通信的那一章,作者不仅解释了瑞利散射和色散的原理,还用图示说明了色散补偿技术(如色散补偿光纤)的工作机制,这种对实际工程解决方案的关注,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目标感。相比于只停留在公式的教材,这本书更像是工程师手册与学术专著的混合体。然而,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讲解当前主流的接入技术,比如PON(无源光网络)的ODN结构,或者4G/5G基站的MIMO天线阵列是如何在这些底层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具体部署和优化的,那么这本书的工程实用性会更上一层楼,对于希望直接进入行业应用的人来说,会更加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