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公众学习、通胀预期形成与优货币政策研究
: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卞志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0101535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从新视角出发,探讨中央银行与公众间不同策略互动如何导致实际经济偏离理性预期均衡水平;在新凯恩斯模型框架背景下,适当放松理性预期假设,并引入适应习刻画宏观经济预期形成过程;通过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不同货币政策目标制下实际经济对均衡水平的偏离程度以及相应的均值和波动水平。后,分析并甄选我国货币政策。
本书深入分析了公众学习、通胀预期形成机制与货币政策问题,为推动预期理论、货币政策规则和操作方法的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长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为中央银行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执行方案并熨平宏观经济波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众学习、通胀预期形成与优货币政策研究》:
由图2-1可以看出,预期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的总体走势基本吻合,但预期通胀率的变化幅度小于实际通胀率的变化幅度。从2001年2季度开始一直到2003年3季度,预期通胀率保持较低水平的稳定态势,实际通胀率围绕预期通胀率水平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但到了2003年4季度,实际通胀率出现突然上升,这种意料之外的变化显然未能被公众预知,但公众很快调整了预期,在2004年1季度实际通胀率回落之时,通胀预期上升并超过了实际通胀率;随后在2004年2季度实际通胀率回升之时,通胀预期受前一期高估实际通胀的影响而下降,有适应性预期的特点。此后的实际通胀率有所回调,但历经几次较高的实际通胀后,居民的通胀预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并在2006年4季度后随着实际通胀率的震荡上升而走高。直到2008年1季度达到顶点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迅速下降。2008年4季度特别是2009年1季度以后,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开始新一轮的上升,到2010年4季度,实际通胀率达到高点。2011年以来,南于欧债危机升级、国际局势依旧动荡、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我国实际通胀和通胀预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
二、央行信息披露的量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中国属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又处在改革转轨过程中,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而应重视货币供应量指标。在央行政策目标多元化的情况下,尤其是承担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时,通胀目标往往让位于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其只是央行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不能反映央行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既然我国央行的通胀目标不能代表央行真实的预测,那么采用什么办法衡量央行关于未来通胀的预测呢?
……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公众学习、通胀预期形成与优货币政策研究”。作为一名对经济现象和社会心理学交叉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通货膨胀这个看似抽象但实则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概念感到着迷。特别是“公众学习”这个词,它暗示了普通民众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到理解和塑造经济现实的过程中。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信息如何在公众中传播,认知是如何被影响,以及这种学习过程如何最终演变成影响通胀预期的关键因素。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社会群体的学习模式差异?比如,老年人与年轻人,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在面对经济信息时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会有何不同?又或者,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甚至是坊间传闻,在塑造公众认知上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社会互动与宏观经济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关于通胀预期形成机制的完整图景。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公众学习机制的深刻洞察,又会如何导向“优货币政策”的研究?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帮助央行更好地应对通胀挑战,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在我看来,远不止于学术研究,更可能为我们理解和参与经济活动提供全新的视角。
评分当我看到“公众学习、通胀预期形成与优货币政策研究”这个书名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来解读宏观经济现象。我们通常听到的是央行如何调控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如何影响流动性,但这本书似乎要把目光投向更根本的层面:老百姓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想法又是怎么来的。我想象中,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精力去研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机制,比如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流言蜚语,它们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公众的意识中,最终影响他们对未来物价水平的判断。这其中一定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理,比如锚定效应、从众心理、或是信息茧房效应等等。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通过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历史时期的恶性通胀,来展示公众学习和预期形成的过程是如何失控的?而“优货币政策”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的。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基于对公众学习过程的深刻理解,央行可以设计出哪些更有效、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工具,来引导通胀预期,避免其走向极端,那将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期待的是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尤其是“公众学习”和“通胀预期形成”这两个关键词,让我感到十分新颖。过去我对通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宏观模型,或者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将“人”——普通大众——置于了研究的核心。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书中会不会探讨,当经济信息模糊不清或充满不确定性时,公众是如何凭借直觉、经验或社会共识来形成对未来通胀的预期的?它会不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甚至年龄结构的人群,在面对通胀信息时,其学习路径和预期形成模式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也许,作者会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例如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问卷等,来量化这种公众学习的影响力。而“优货币政策”的研究,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是在这些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我设想,如果央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引导公众的学习过程,是不是就能更有效地锚定通胀预期,从而在稳定物价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更良好的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让我们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从一个更加“以人为本”的角度展开。
评分“公众学习、通胀预期形成与优货币政策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认知偏差和集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问题。我一直认为,经济决策并非完全理性,公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情绪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个领域的可能性。我猜测,作者可能会将经济学理论与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来解释通胀预期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传播网络中被放大或抑制的。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公众是如何筛选、加工和内化关于通胀的信息的?又或者,当经济前景不明朗时,负面新闻和悲观情绪是如何通过“学习”效应,迅速蔓延并自我实现,从而加剧通胀压力的?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在理解了这些“公众学习”的机制后,作者将如何提出“优货币政策”。我期待书中能够勾勒出一种更加精细化、更加具有同理心的政策框架,能够主动识别和干预那些可能导致通胀预期失控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在不牺牲经济活力的前提下,实现物价的稳定。这本书若能提供这样的见解,无疑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单凭“公众学习、通胀预期形成与优货币政策研究”这个书名,我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即社会大众的集体认知和行为,如何深刻地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别是通货膨胀这个现象。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阐述,当经济信息以何种方式在公众中传播,又是如何通过不同渠道被解读和学习的。这其中,我相信作者会深入分析,公众对通胀的认知是否会随着信息质量、传播速度甚至个体情感的差异而产生变化。或许,书中会探讨一些典型的“公众学习”案例,比如在过去某些经济危机时期,大众是如何通过观察、模仿或信息共享,来逐步形成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并最终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而“优货币政策”的研究,则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基于对公众学习和预期形成过程的深刻理解,为中央银行提供一套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制定和沟通策略,以更有效地引导和稳定通胀预期,从而维护宏观经济的健康与稳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