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040208696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共分4个部分:部分为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第二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则;第三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分析;第四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计资料。
部分 《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与《教育部办公厅》加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设的通知》
第二部分 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则
一、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
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检测细则
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检查验收细则
四、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数据统计规范
第三部分 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分析
一、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样本构成、监测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二、2004年汉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2004年汉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二)2004年汉族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分析
(三)2004年与2002年汉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比较
三、2004年藏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第四部分 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计资料
一、2004年汉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计资料
(一)2004年汉族学生测试指标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
(二)2004年汉族学生派生指标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
(三)2004年汉族学生测试指标百分位数
(四)2004年汉族学生派生指标百分位数
(五)2004年汉族学生各种营养状况分布
(六)2004年汉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
(七)2004年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
二、2004年藏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计资料
(一)2004年藏族学生测试指标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
(二)2004年藏族学生派生指标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
(三)2004年藏族学生测试指标百分位数
(四)2004年藏族学生派生指标百分位数
(五)2004年藏族学生各种营养状况分布
(六)2004年藏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
(七)2004年藏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
(二)内外科体检
内外科体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健康筛选,为体质健康监测统计样本输送“正常”学生。体检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内科医师负责。每个检测队应有一名内科主治医师负责业务指导和会诊工作。
使用器材:诊断床、听诊器、。
检查方法:按照病史采集方法询问病史,按物理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对检测卡片(见附表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网络工作检测卡片(2))写明的重点项目,逐项填写清楚。将根据病史、体征即可诊断的疾病,经必要检查确定的现患疾病,是否允许参加身体素质测定等意见,写入“体检小结”栏内,主检医师。对体检中发现的阳性体征,应进一步进行检查,必要时通知家长,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凡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得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因此不列人体质测定的统计样本:
(1)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有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哮喘、肝炎、肾炎等);
(2)身体发育异常(如侏儒症、巨人症);
(3)身体残缺、畸形者(如严重脊柱侧弯、鸡胸、跛足、明显的O型腿和X型腿等);
(4)急性病患者,或近一个月内曾患高烧、腹泻等急性疾病而体力尚未恢复者;
(5)女生月经期。
对能够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的受检者,应将检测卡片上“是否能参加素质项目测试”中的“是”字圈住;相反,如不能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应圈住“否”字。后者不列入统计样本。
这本书的封面,朴实无华,却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性。2004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而对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来说,也可能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我希望能在这份报告中,看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它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当时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真实状况,无论好坏。我渴望了解,在那个时代,是否存在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例如肥胖率的攀升、近视率的居高不下,或是其他一些我们不太关注但却影响深远的问题。报告中是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份报告,不应只是一份冰冷的数据集合,更应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记录,它承载着对一代年轻人的希望与期许,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和健康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沉稳的字体和清晰的标题,这似乎预示着其内容的严肃和严谨。作为一名一直关注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长,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它并非一本畅销小说,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一份“监测报告”,这让我联想到科学数据、统计分析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的现实。我好奇的是,这份2004年的报告,在当时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图景?它是否揭示了一些我们之前未曾察觉的问题?又或者,它是否也提供了令人振奋的进步迹象?作为读者,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孩子健康状况的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这份报告,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理解当下与未来的窗户,而我,迫切地想透过这扇窗,看到更多。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2004年,那还是一个距离我们不算太远,但又似乎遥远得有些模糊的时代。当时的学生们,他们的生活状态、学习压力、体育锻炼习惯,与今天相比,会有多大的差异?这份《中国学生体制健康监测报告》恰恰提供了一个回溯的视角。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呈现出当时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具体数据,例如身高、体重、视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平均水平,以及这些数据背后可能存在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甚至是性别差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报告能深入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教育制度的变化,是生活方式的演变,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份详尽的监测报告,不应该仅仅罗列数字,它更应该是一个深入的社会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时代背景下,年轻一代的身体状况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这些状况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现在已为人母的读者,我翻开这本书,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2004年的中国学生,他们正经历着怎样的青春?他们的体质健康,在那个时代,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以及对当下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份报告,能够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网络是如何运作的,其监测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是怎样的。我想知道,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便捷的年代,这份报告是如何将分散的监测数据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健康画像的。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状况的记录,更是一项巨大的信息工程,是对未来世代健康福祉的深切关注,其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的。
评分拿到《中国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它肩负的责任感。2004年,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无疑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特别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具有可比性的监测体系,让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当时中国学生在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上的整体表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数据背后的驱动因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教育理念的演进,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深层原因的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未来的青少年健康发展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引,它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数据基础,让我们能够更理性、更科学地看待和解决中国学生面临的健康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