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药用植物栽培学(附盘)
:38.80元
售价:26.4元,便宜12.4元,折扣68
作者:郭巧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0401459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现代化示范教材之一。
本书共分总论、各论、附录及附篇四大部分。总论共分9章,主要介绍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内容。各论按人药部位分为6章,详细介绍了具有地区和用药代表性的36种常用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技术。附录包括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等五个法规性文件。附篇为本书的特色之一。作为本书的配套光盘,在收录全书内容的基础上,又参照各论补充收录了26种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本书是高等农林、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亦可供有关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他从事经济植物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总论
章 绪论
节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研究任务及特点
第二节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药用植物规范化生产与发展方向
第四节 我国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第二章 药用植物栽培生理学基础
节 药用植物生长与发育
第二节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药用植物产量构成与品质形成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
节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第二节 药用植物土壤耕作
第四章 药用植物繁殖与良种繁育
节 药用植物营养繁殖
第二节 药用植物种子繁殖
第三节 药用植物的良种繁育
第五章 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
节 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三节 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技术
第六章 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
节 草本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
第二节 木本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
第三节 菌物类药材的栽培管理
第七章 药用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节 药用植物的病害
第二节 药用植物的虫害
第三节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八章 药用植物的采收加工与质量管理
节 采收
第二节 药用植物产地加工
第三节 包装与贮运
第四节 质量管理
第九章 现代农业技术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节 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技术
第二节 药用植物现代设施载培技术
第三节 现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各论
第十章 根和根茎类
节 人参
第二节 三七
第三节 川芎
第四节 丹参
第五节 乌头(附子)
第六节 天麻
第七节 牛膝
第八节 半夏
第九节 甘草
第十节 白术
第十一节 白芷
第十二节 地黄
第十三节 当归
第十四节 泽泻
第十五节 桔梗
第十六节 浙贝母
第十七节 菘蓝
第十八节 黄芩
第十九节 黄芪
第二十节 黄连
第十一章 全草类
节 广金钱草
第二节 北细辛
第三节 肉苁蓉
第十二章 果实和种子类
节 山茱萸
第二节 五味子
第三节 宁夏枸杞
第四节 阳春砂
第五节 栝楼
第十三章 花类
节 忍冬
第二节 菊
第三节 番红花
第十四章 皮类
节 肉桂
第二节 杜仲
第三节 牡 丹
第十五章 菌和蕨类
节 金毛狗脊
第二节 茯 苓
附录
附录1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附录2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
附录3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评定标准(试行)
附录4 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
附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99号
附篇
共收载26种药用植物,详见光盘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的时候,内心是忐忑的。原因无他,我对“药用植物”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带着一丝神秘感和敬畏感,总觉得那是需要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才能触及的领域。而“栽培学”更是让我联想到无数繁琐的步骤和冰冷的术语。翻开第一页,本以为会扑面而来的是各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和复杂的生长参数,结果却惊喜地发现,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药用植物栽培的大门。 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大量的图谱或者数据,而是从药用植物的起源、历史演变以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娓娓道来。我了解到,原来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药用价值,而它们的栽培,也绝非简单的播种和浇水。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展现了不同药用植物独特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苛刻要求,以及为了获得最佳药效所需要付出的心血。比如,他详细描述了某种珍稀药材在野生环境中难以寻觅,而人工栽培又面临着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多重挑战,但正是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才使得这些宝贵的植物得以广泛应用。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分享他的种植心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智慧的光芒。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抱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毕竟,“药用植物栽培学”这个题目听起来就比较专业,我担心自己会因为缺乏基础知识而难以理解。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和力,打消了我的顾虑。 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先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比如,他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地区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当地居民是如何就地取材、世代相传地利用这些植物的。这让我感觉到,药用植物的栽培,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药用植物在不同医学体系中应用的介绍,比如中医、阿育吠陀等。这种跨文化的对比,让我看到了药用植物的普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它们的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植物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药用功效,以及这些功效背后可能存在的科学依据。这种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切入,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药用植物栽培学(附盘)》之前,我对“药用植物”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里,总觉得它们是某种需要特殊条件才能生长、并且功效神奇的植物。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带我认识了药用植物的“前世今生”。作者并没有急于讲解具体的栽培技术,而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介绍药用植物的分类、它们的药用成分来源、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这些植物的认识和利用。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药用植物历史演变的部分,感觉像是跟随作者一起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代医者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发现和总结出植物的药用价值。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植物学名、分类系统演变的故事,虽然不是直接关于栽培,但却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药用植物整体的理解,让我知道这些植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复杂的生物学背景和文化传承。这种“溯源”式的介绍,让我对后续的栽培技术学习有了更扎实的基础,也让我对每一种植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敬意,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某种“药材”,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着丰富内涵的生命体。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生命智慧的探索之旅。我原本以为,“药用植物栽培学”会是一本充斥着科学术语和繁琐操作的工具书,但事实上,它以一种非常人文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了药用植物的世界。 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怎么做”,而是先让我理解“为什么”。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比如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生理生化过程,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其药用价值的形成和稳定。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几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表型可塑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解释了同一株植物在不同环境下,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栽培不仅仅是让植物“活下去”,更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让它们“活得更好”,从而最大化其药用潜力。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植物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栽培”这个行为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最初期待,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实操性的栽培指南,毕竟“栽培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操作性。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作者并没有立刻给我列出一堆种植步骤和注意事项,而是先构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让我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药用植物。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品味书中关于药用植物的生态学原理的部分,例如不同植物对光照、水分、土壤pH值的细微要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与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关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药用植物只能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生长,以及在人工栽培过程中,我们需要如何“模拟”甚至“优化”这些自然条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更是一种基于对植物生命规律深刻理解的“因势利导”。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栽培一株药用植物,就像是与一个生命在进行一场细致的对话,你需要了解它的“语言”,回应它的“需求”。这种对科学原理的深入浅出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手中的“附盘”有了更深的期待,相信它会为我的理解提供更直观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