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化与农民进城
定价:35.00元
作者:叶兴庆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71006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当中国农民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进城时,却遭遇了一系列的“中国难题”。面对这些难题,《现代化与农民进城》从“农民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民如何退出农村”、“农民如何进入城市”、“土地如何城镇化”、“农民进城了,农业怎么办”这五个方面,一一作了解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目录
自序
编 农民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关于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新增国债资金使用范围的建议
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
“招工难”向中部地区蔓延意味着什么
用好用足城镇化效应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民进城面临五大特殊难题
第二编 农民如何退出农村
城市化的另一种阻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对人口迁移的抑制
持续释放农业劳动力的思考和建议
不应把“双放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
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退出机制势在必行
农民“退乡进城”过程中的集体资产处置问题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农民“被城市化”过程中的集体资产处置问题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第三编 农民如何进入城镇
清理民工收费取得积极进展,巩固成果尚需解决深层问题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
农民作为有产者进城
——江东区“三改一化”的核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农民工
——建议把解决进城农民工居住问题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储备性政策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解决成本消化问题
促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建议
第四编 土地如何城镇化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看法和建议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征地制度改革专题研究之一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必须迈过三道坎
——征地制度改革专题研究之二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构想和建议
——征地制度改革专题研究之三
改革征地补偿制度的补充建议
第五编 农民进了城农业怎么办
中国农业现代化究竟滞后在哪里
工业化中后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重大选择
中等收入阶段的粮食安全前景与对策
高度重视“八连增”背后的“八连赤”
抓住培育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市场的关键环节
——浙江省慈溪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做法及启示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接续和提升农业产能中的中坚作用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中国农机化的新机遇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分析与建议
作者介绍
叶兴庆,1964年生人,1984、1987、1995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长期在国家智库机构从事政策研究咨询工作,自2004年以来参加过十个中央1号文件起草组工作,在扶贫开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现代农业、土地制度、城乡统筹、农民进城等领域做过深入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大量调研材料和政策建议。多次获得国家相关部委调研成果奖,著有《中国边缘地带的经济增长》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充满洞察力的作品,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视角,去审视转型期社会中那些微妙的心理变化。作者似乎对人类面对剧变时的那种无措感有着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身份认同”松动的描绘尤其精彩,当旧有的社会结构不再提供明确的坐标时,个体如何重新锚定自己的位置?这种精神层面的探索,远比单纯的经济数据分析来得更重要。书中对不同群体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获得”与“失落”进行了非常平衡的呈现,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特定时空下做出各自选择的普通人。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对“发展”这个词汇有了更复杂、更审慎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褒义词,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权衡和潜在风险的动态过程。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批判性思维令人印象深刻。它摒弃了那种浅尝辄止的表面分析,而是扎根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历史脉络梳理之上,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论证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既没有陷入过度浪漫化的陷阱,也没有采取一味否定的姿态。书中的数据和案例的引用都非常恰当,为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探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权力再分配问题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承认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复杂性远超一般大众想象。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人思维得到极大锻炼和提升的佳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少了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多了一些基于事实的理性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文学性,即便探讨的是社会学或经济学议题,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枯燥感。作者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像是在讲述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时代命题。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穿插其中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那些小人物的挣扎、抉择和最终的妥协或反抗,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得让人心疼。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进步”的代价究竟是什么?“融入”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消亡?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议题,通过微观个体的悲欢离合展现出来,使得严肃的议题变得可亲近,也更具感染力。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对社会变迁的描摹入木三分。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深入到个体命运的褶皱之中,去捕捉那些在时代洪流里悄然发生的改变。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场景,转化为具有深刻寓意的场景。我读到那些关于乡土记忆的片段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那是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忧。书中对人与土地关系的处理尤为精妙,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当这种连接被打破或重塑时,个体的情感世界会发生怎样的震颤,作者展示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洞察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和层次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久久不散的思考余味。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社会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那些被忽视的、却至关重要的情感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结构上的宏大与微观的完美结合。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当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到村落层面的传统瓦解,再到个体家庭内部的张力,作者的视角切换得无比流畅自如。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代际差异的描述,老一辈对故土的依恋与新一代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之间的冲突,被描绘得真实而又充满悲剧色彩。这种冲突不仅仅是观念上的不同,更是生存策略和价值取向的根本分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代入其中,去想象如果是我处于那个十字路口,又会做出何种艰难的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证明了作者对人性深处的把握是多么到位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