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
定价:88.00元
作者:张承惠,郑醒尘 等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7702900
字数:
页码:4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重要环节,需要农村金融发挥促进作用。当前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自2012年起,围绕农村金融主题调研走访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并对2005年以来的农户金融服务进行统计分析,组织各方人员参与相关研究。
《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反映当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障碍、诉求与建议,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思路及对策,并提供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经验介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
基层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些文献则肯定省联社基本模式的合理性。祝晓平(2005)论述了省联社模式的合理性,认为它是兼具政治经济学意义和产权意义的制度安排,能通过激励内部人以及对外部人实现反干预,优化当前信用社法人治理。周素彦和周文平(2007)认为选择省联社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银行海N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认为,省联社模式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确立具有“路径依赖”因素和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需要注意产权虚置问题。
后,关于深化农信社体系改革。不少文献强调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赵明,2005;阮红新,2006;周素彦和周文平,2007;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吴盛光,2011)。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省联社要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关于省联社改革,赵洁和金晓春(2009)认为,省联社改革需要坚持提高效率,贴近“三农”,政企分开、管理合法,行业管理职责落实到位等四项原则。现有文献主要讨论了六种省联社改革模式: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模式、省级农村合作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金融服务公司模式、行业协会模式和农村金融监管机构模式(阮红新,2006;周鸿卫和彭建刚,2008;赵杰和金晓春,2009;吴盛光,2011)。其中,前四种模式曾列为讨论对象。省级农村合作银行模式或联合银行模式是由县联社自下而上人股形成联合银行,省联社具有从事批发性存贷款业务的职能。金融持股公司模式是成立金融持股公司参股或控股县级联社。金融服务公司模式是指县级社自下而上组成联合服务公司,保留二级法人制。与联合银行不同,金融服务公司模式不能提供批发性存贷款业务。行业协会模式是将省联社改造成为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具有社团法人性质的行业协会。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模式是将省联社改造为地方监管机构,对农信社进行监管。关于以上六种模式谁是优模式,不同文献有不同观点。
3.利率市场化
国内学术界和政策界围绕利率市场化曾有过争论。“放开论”主要基于以下理由认为农村金融改革中应放开利率管制。一是利率管制下扭曲的利率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和农村信贷供给不足(徐忠和程恩江,2004)。二是利率管制损害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徐忠和程恩江,2004;周小川,2004;谢平,2006)。三是对“三农”的支持不一定要通过利率限制或优惠利率来体现。徐忠和程恩江(2004)认为金融支农的重点应放在降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苦地区的信贷风险和交易成本上。
……
序言
我对《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期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的全景图。报告的结构清晰,从宏观政策导向到具体金融产品的落地情况,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令我眼前一亮的是,报告并未止步于对现状的描述,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诸如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农业保险的赔付机制、以及农村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等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样对农村金融风险略有担忧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特别关注了报告中关于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实践案例。2014年,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如何落实这些政策,如何让那些原本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如贫困户、边远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报告中的一些具体例子,比如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探索,让我看到了希望。尽管书中涉及的金融术语和专业分析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上,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时,预想过它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数据和晦涩理论的书籍。然而,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在严谨的学术研究框架下,融入了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报告对2014年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创新特别是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模式在农村的渗透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新兴金融工具的出现,无疑为打破农村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可及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报告中对一些地方性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小额信贷、农产品众筹等业务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农村金融充满活力的另一面。同时,我也注意到报告中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随着金融服务的普及,如何防范农村居民因缺乏金融知识而上当受骗,如何构建有效的消费者维权机制,是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这充分体现了报告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虽然书中一些关于金融风险建模的分析,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门槛,但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多角度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农村发展议题一直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这次有幸接触到《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这个非金融领域的读者在某些章节稍感吃力,但它所呈现出的宏观视角和微观案例分析,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2014年,对于中国农村金融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报告深入剖析了宏观经济环境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比如当时的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这些大背景如何体现在农村信贷、保险、投资等各个领域,报告都有条理地进行了梳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供给的章节印象深刻。近年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不断涌现,它们在金融需求、风险特征等方面与传统农户有所不同,如何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瓶颈,满足这些新兴主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报告中的研究和建议,比如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等,都让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报告中一些数据和模型分析可能需要更高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但其背后所传达的,关于金融如何赋能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愿景,却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数据报告,更是对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中金融支撑作用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刻反思。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非专业人士,《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观察维度。我深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血液”作用,而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活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报告对于2014年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解读,让我对当时政策的意图和效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旨在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改革措施,虽然具体执行起来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改革方向是值得肯定的。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农业保险在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农民收益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的部分印象深刻。在一些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农业保险的缺失或不足,往往是导致农民返贫的重要原因。报告中对不同险种的分析、以及一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金融工具在风险转移和收益稳定方面的巨大潜力。虽然书中有不少地方涉及到金融学的专业知识,但我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们希望通过金融的力量,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苦用心。
评分《201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我尤其欣赏报告在分析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短板”时,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罗列,而是深入探究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2014年,正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面临着如何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挑战。报告中对当时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服务效率的评估,为我们理解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提供了数据支撑。令我感到鼓舞的是,报告中对国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我特别关注了报告中关于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探讨。一个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报告中提出的相关建议,如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优化薪酬激励等,都非常有针对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关于过去一年农村金融状况的总结,更是一份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指引,让我对中国农村金融的未来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