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郭传杰,汤书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30258144
字数:
页码:2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PUS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欧洲晴雨表◎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社会基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模型与测评指标体系◎测评的流程设计与过程控制◎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国际上.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工作业态转型的背景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也正展现出初期公民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建设主旋律的弘扬.网络传播公共平台的发育,知识型公民群体的快速成长……这些重大变化都推动着中国社会科技传播事业的转型。
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制定、公民科学素质监测系统的建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制度的实施、公民网络平台的危机传播与管理模式、媒介融合下的科技传播新趋势……非常鲜明的一系列政策与决策实践让人们感受到科学普及向科学传播转型的进程,刻画出了中国公民社会初期的学术命题。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的研究专著,全面阐述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与操作实践问题。章概述了美、英、日等国及欧盟“欧洲晴雨表”和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科学素质测评的成就;第二章从哲学、文化、政策、法律的视角讨论了我国当代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社会历史基础和文化价值;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模型以及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能力三向度的测评指标体系;第四章结合一个省级区域实验样本调查和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对比样本调查,介绍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实践的流程设计与过程控制;第五章讨论了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试与评价方法,特别是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在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中的应用;第六章阐述了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问题。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相关部门公务员的推荐读本或培训教材,亦适合传播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
全书共六章,大体是四类内容。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日本,以及两个国际组织的工作。其中,欧盟“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态度调查,是为了测评公众对于科学新发现及新技术的理解状况,便于科学政策的完善。OECD/PISA的科学素质调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15岁左右学生的科学能力达到何种程度,预定的科学教育目标有没有实现。这些测评的方法和方式都是使用标准化调查问卷进行大规模抽样,当然,各国或团体的公众科学素质测评在内容上都进行了适合本国或地区实际情况的调整。
第二章是从哲学、文化、政策、法律几个视角,从理性的层面,考察在我国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法规基础。作为在20世纪后期才在国际上兴起,到21世纪初更显兴盛的世界性实践行动,从理性层面来思考其社会动因、哲学阐释,以及文化背景、法规基础,显然是不宜忽视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基本取向,只有适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和特点,才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从这个意义而言,本章四个小节的内容便构成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深刻理解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结果的价值与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至五章侧重于测评实践的研究与实证内容,对于研究生或学者同行来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其中,第三章论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模型以及如何建构我们的测评指标体系。在对国际上公民科学素质概念与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历史回顾之后,提出了建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与测评指标体系的要求,指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从指标体系设计的技术要求上看,应当有“三个兼顾”,即兼顾国情适应性与国际可比性,兼顾历史连续性和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兼顾指标体系的决策支持目的和实践操作性。同时,“兼顾”之下还要侧重,就是要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出发点,要以国际比较性为基本参照,应该有助于保持历史的连续性,要以面向未来为重要的价值取向。确立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测评目标、测评指标、测评因子、调查问卷4个层面,结构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下而上层层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沉稳、严谨的感觉,那种深蓝色的底色搭配着清晰的白色和少许金色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学术重量。我一直对社会科学领域中那些探讨基础教育和公民素养的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这种探讨深入到具体的“测评”层面时,更是让人充满好奇。我个人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群体,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衡量和提升这种素质,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翻开目录时,那些关于测评框架、指标体系构建的章节标题,就预示着这本书不会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倡导,而是会提供一套扎实的、可操作的分析工具。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当前公民科学素质评估中存在的盲区与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路径,毕竟,理论的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实践的有效性上。这种对基础性问题的深度挖掘,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显然在构建整个理论体系时下足了功夫,结构层层递进,犹如搭建一座精密的逻辑桥梁。从宏观的哲学基础探讨到微观的量化指标设计,中间穿插着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模型的展示,使得整个论述过程既有高度的理论穿透力,又不失贴近现实的触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评价信度和效度”的章节,那种对科学性标准的执着追求,让我想起严谨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可贵,它避免了将公民素质教育简单化、标签化的倾向,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多维度、动态平衡的评价体系。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储备上,而更多地触及到了思维模式和决策倾向的层面,这种认知升级是阅读这本专著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评分装帧和纸张的质感也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态度,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学习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提醒着读者这是一本需要投入时间去消化的“硬核”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时非常审慎和详尽,每一处引文都标注得清晰明了,这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沿着某一特定研究脉络继续深挖的读者。对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实践中的困境”所持有的那种毫不回避的态度。很多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往往只描绘理想化的蓝图,但这本书却坦诚地分析了在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培训滞后等现实制约下,如何艰难地推进科学素质测评的落地问题。这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理论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测评”主题书籍的初始预期,它实际上提供了一份关于现代公民身份构建的深刻反思录。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测”,更关键的是在追问“我们到底想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当下,公民辨别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这本书恰好捕捉到了这一点。书中对特定测评工具的介绍,比如某个问卷的设计思路,展现了精密的心理测量学原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功底。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关于“文化差异对测评结果的影响”的探讨,这显示出作者拥有全球视野,认识到单一标准无法普适于所有社会背景下的公民群体,这种细腻的考量,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成熟和富有包容性。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石,供所有关注教育公平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士参考。我尤其推荐给那些身处教育管理层、负责课程设计或政策制定的同仁们。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系统性地、批判性地去审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那些关于如何将抽象的“素质”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的论述,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它为教育实践者提供了一张精准的导航图。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当前国内公民教育领域的一次有力推动,它不仅是学术交流的成果,更像是对未来社会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份严肃的路线图建议。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非常值得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