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钮锐评: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
定价:39.00元
作者:钮文新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30481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钮文新为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经济学家,财经名人博主,点击量一千七百万,很多精彩的博文引发了业界热议。
内容提要
本书集结了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的精彩文章,针对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在新常态、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可怕而可悲的技术进步;实体经济的春天还是冬天;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经济改革怎样落在点上,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
目录
章可怕而可悲的技术进步?
食品价格为什么总涨?
中国经济不能指望消费
看懂CPI的背后
城里人下乡与股市机会
楼市要活不要火
房价泡沫的关键所在
房价涨跌怎么看?
“水”是一篇大文章
中国农业之殇
个税调整留了“后手”?
让国资为国民养老
防止有分配无收入
不仅加薪,还得减负
用电不
第二章实体经济的春天还是冬天?
关注民营企业境况
向实业资本致敬
钱从实体经济流出
保护传统产业优势
保卫中国能源战略
中国在出口需求
3.35万亿元贸易顺差去哪儿了
我挺王石
对董明珠能不能宽容一些?
当心中国好公司变型
别逼着企业“逃废债”
云南大山里的“高科技”
股市与振兴实体经济
第三章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
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
中国经济死穴:金融短期化
电商造孽中国经济
取缔余额宝!
“回应挨骂”
莫为他人做嫁衣
商品市场别玩火
经济学家的悲哀
中国经济中有“圈套”吗?
不要给“一带一路”添堵
中国经济状况不容撤火
中国经济切忌青黄不接
中国财经媒体悄然之变
夺回经济舆论主导权
舆论必须懂得中国利益
宏观经济现在就是拐点
宏观经济见底回升?
第四章经济改革怎样落在“点”上?
了解中国经济的本质
中国经济内需为重
制止中国经济恶性循环
金融不纠错,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难改
产业政策得失如何评价?
中国经济该由“双轮驱动”
重大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产能与结构问题怎么办?
去产能不要搞“”
必须强力扭转中国经济恶性循环
改革是探索、是创新
经济的关键在于良性循环
法治之路是创新之路
重新定位金融改革
紧缩货币会摧毁改革红利
股市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发展是硬道理
国企改革不能上行下效
兼并重组的重要意义
谁是“人士”?
未来20年的经济动力渐渐清晰
作者介绍
钮文新198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198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90年开始专业财经新闻报道,是新中国代专业财经记者。钮文新在专业财经新闻领域从《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到《财经时报》总编辑,任职过所有财经新闻业务岗位。1996年到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工作期间,作为总编导、总撰稿制作完成大型电视专题片《走进国债》《金融风暴》和《资本市场》。钮文新看问题一贯坚持“国际视野、系统论证”的特点,所以他总能对国内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独立的判断。1997年在制作《金融风暴》系列片时,钮文新在中国次提出:“和平时期,一个国家安全并非军事安全,而是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核心是国家的金融安全。”该观点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常委会分别致电中央电视台,甚至上门向钮文新索要电视片脚本。经过多年的研究,2009年,他更是大胆地否定自己,提出:鉴于特殊的经济结构,中国根本不具备效仿美国发展轨迹的历史条件,所以金融必须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而且对中国而言,更需要关注实体经济的风险,而金融风险则是实体经济风险的衍生品。20多年的财经新闻工作中,钮文新几乎访遍了中外大牌经济学者和经济官员,撰写文章上千万字。2003年,他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以及国内多家财经电视台担任财经评论员,他的评论风格视野宽阔、理论扎实、朴实无华、语言清晰、观点鲜明、逻辑细腻、敏感透彻、独到独立。如今,钮文新除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担任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以外,还为《中国经济周刊》、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等多家财经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并兼任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中国外汇研究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防灾减灾学院客座教授等;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钮文新担任当年国家社科基金重要科研课题——《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总撰稿,不仅要参与研究,而且负责撰写全部研究报告;同时,他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获得党和的高度重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挺抓人的,“老钮锐评”这几个字就带着一股子不羁和犀利的劲头,再配上“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立马就勾起了我对这个世界现状的好奇和一丝隐忧。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各种信息爆炸,各种改变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有时候确实让人感觉有些失控,好像旧的秩序还没建立稳固,新的冲突就已经接踵而至,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已经被更迭甚至遗忘。这种“破坏”感,有时候是技术的迭代,有时候是观念的冲击,有时候是社会结构的调整,它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改变是否真的带来了更具建设性的“创造”,就很难说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评论者,剖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哪些因素在驱动这种“破坏”的浪潮,而所谓的“创造”又在哪里,是否被破坏所掩盖,或者说,这种破坏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创造?我很好奇“老钮”作为一个观察者,会给出怎样的视角,是冷峻的分析,还是带着点温情的反思,又或者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呐喊?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出了一个疑问,这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留给了读者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对我来说,阅读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之中,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激发思考。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仿佛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坐在街角的茶馆里,呷一口热茶,用一种不疾不徐却洞察秋毫的语调,点评着世间的风云变幻。这个“老钮”的名号,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有一种久经沙场的沉淀感,不是那种浮夸的网红,而是实打实有着自己观察和见解的人。而“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这个问句,更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一种迷茫和不安。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变化,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铺天盖地,很多事情似乎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那个方向是否真的让我们感觉更美好,更前进,有时候答案是模糊的。我有时候会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进步”,更像是对旧事物的颠覆和拆解,而真正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创造”似乎变得稀少,或者被淹没在了喧嚣之中。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一点,用鲜活的例子,有力的论证,去揭示这种“破坏”的根源,以及“创造”的可能性,甚至是在破坏中孕育的某种新生,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精神体验。我期待的是一种有思想深度、有独立判断的解读,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口号。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老钮锐评”这四个字,就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毫不避讳、直抒胸臆的评论风格,就像一位不畏惧权威、敢于说真话的长者,用他饱经风霜的眼睛打量着这个时代。而“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这个疑问句,则深深触动了我对现实的观察。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确实看到了太多的颠覆和变革,很多陈旧的模式被打破,很多固有的观念被冲击。然而,这种“破坏”是否真的导向了更有价值、更可持续的“创造”,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经常会感到一种时代的焦躁感,好像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但这种变化带来的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却常常难以界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时代真实的模样,它能够深入剖析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破坏”现象,比如过度消费、信息茧房、传统价值观的失落等等,并试图去探寻,在这些破坏的表象之下,是否存在着被忽视的“创造”力量,或者说,这种破坏本身是否在以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孕育着新的可能。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犀利的观点,更是一种对时代困境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方向的思考。
评分“老钮锐评: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这样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批判色彩和哲学思辨的意味,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书籍充满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审视时代弊病,提出深刻见解的作品。“老钮”这个称谓,给我一种可靠、有分量的感觉,仿佛是一位饱读诗书、洞察世事的智者,他所做的“锐评”,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非一时冲动。而“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这个问题,则精准地戳中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疑虑。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充满剧烈变化的时代,技术的革新、经济的转型、文化的碰撞,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然而,在这些表面的“破坏”和“改变”之下,我们是否真正收获了与之匹配的、能够带来长远福祉的“创造”?我常常在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是否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或者只是在消耗着过去积累的财富,以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前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辨析这个时代的“破坏”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带来的影响有多深远,以及,在看似单调的破坏声中,是否隐藏着被忽略的、孕育着希望的“创造”火种,或者,这种破坏本身就是新生的必经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老钮锐评”,这几个字自带一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和一股子直率劲儿,让我感觉作者应该是一个观察力敏锐、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人。而“破坏大过创造的时代?”这个副标题,则像一个直击灵魂的拷问,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下社会种种令人不安的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得惊人,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很多东西似乎都在被颠覆、被淘汰,这自然会带来一种“破坏”感。但问题是,这种破坏,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建立更美好的事物,是为了实现更高级的“创造”,还是仅仅是一种无休止的内耗和对过去的否定?我有时候会感到一种无力感,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进步”,不过是在旧的框架上修修补补,或者是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来推进,而真正的、从无到有的、能够带来长久价值的“创造”,却显得弥足珍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评论家,深入剖析这种“破坏”的深层原因,它体现在哪些具体的领域,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并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去寻找和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甚至是,如何在破坏中发现新的生长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