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读书目 9787203099802

不必读书目 97872030998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刀尔登 著
图书标签:
  • 读书笔记
  • 自我提升
  • 思维方式
  • 学习方法
  • 效率
  • 时间管理
  • 个人成长
  • 知识管理
  • 阅读技巧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203099802
商品编码:2969004523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不必读书目 作者 刀尔登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ISBN 9787203099802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题记

不读《山海经》/001

不读游记/005

不读《左传》/009

不读公羊/013

不读《》/016

不读《论语》/020

不读《孟子》/024

不读《墨子》/028

不读《庄子》/032

不读《孙子》/036

不读图书/040

不读《周易》/044

不读《太玄》/048

不读《命书》/052

不读《尧曰》/056

不读《论衡》/060

不读《贞观政要》/064

不读李白/067

不读李贺/070

不读王维/074

不读韩愈/077

不读四六/081

不读文薮/084

不读桐城/087

不读袁枚/091

不读文言/095

不读世说/099

不读《二十四诗品》/103

不读《古文观止》/107

不读西游/111

不读三国/114

不读水浒/118

不读红楼/121

不读《儒林外史》/125

不读《考工记》/129

不读《尔雅》/133

不读《内经》/137

不读茶经/141

不读马经/145

不读酒诫/149

不读酒经/153

不读书/157

不读樵歌/161

不读情书/165

不读《笑林》/169

不读《三字经》/173

不读目录/177

不读书目/181

不读方志/184


   编辑推荐

“海内中文论坛才气di一”、“我们时代少有的好作者”刀尔登逆流高呼:

山海经、、论语、孟子、孙子兵法、李白、王维、古文观止、西游、三国、水浒、红楼……,统统不必读!


   文摘

   序言

《不读不收:一本关于“不读书”的反思录》 前言:告别“读书焦虑”,拥抱“生活真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海量知识和无数书本淹没。“不读书”似乎成了一种罪过,一种落后,一种知识匮乏的象征。然而,这种“读书焦虑”是否真的必要?我们追求的究竟是读书的“量”,还是读书的“质”?抑或是,我们可以在不读书的缝隙中,发现另一种同样宝贵甚至更贴近真实的智慧? 《不读不收》并非一本宣扬“拒绝阅读”的宣言,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与对现代社会阅读现象的剖析。这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读书至上”的观念,探讨了在信息触手可及、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知识”与“学习”,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路径,并且在“不读”中,发现“真知”。 本书的核心论点并非否定阅读的价值,而是要质疑那些被盲目推崇的“必读书目”,以及那些以数量衡量个人价值的畸形追求。它试图唤醒读者,让我们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生活的探索者。 第一章:被算法绑架的“读书清单”——是谁在定义“应该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推荐算法的时代。从社交媒体到电商平台,大数据精准地捕捉我们的喜好,然后为我们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然而,这种“兴趣”真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求,还是被算法精心饲养的幻象? 本章将深入剖析“必读书目”的由来与演变。从古老的精英阶层知识传承,到现代出版业和教育体系的商业化运作,究竟是谁在制定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典”?我们是否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者为了在某种社交圈层中显得“有文化”,而被迫去啃读那些并非真正引起我们共鸣的书籍? 我们将审视那些“名人推荐书单”、“年度必读书籍”等现象,分析它们是如何制造一种“不读你就落伍”的心理暗示。作者将以非批判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思考:这些被热烈讨论的书籍,真的能够触及我们生活的本质吗?它们与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有多大的距离? 第二章:“阅读”的定义有多宽?——知识的载体并非只有纸张 “读书”这两个字,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几乎等同于打开一本书,然后逐字逐句地阅读。然而,知识的传播和获取,早已突破了纸张的限制。 本章将拓展我们对“阅读”的理解。播客、纪录片、讲座、艺术展览、甚至一次深刻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和启迪思想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生动、最复杂的“书”。 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一次成功的项目,一次失败的尝试,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观察社会百态,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这些“生活经验”是否比书本上的理论更具指导意义?我们如何才能学会“读懂”生活,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见? 第三章:无效阅读的陷阱——啃书皮的时代,你真的吸收了吗?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读书越多越好”的误区,却忽略了阅读的深度和吸收的程度。很多人将阅读变成了一种“KPI”,或者一种社交资本,结果却是“读了很多书,却什么都没记住”。 本章将揭示“无效阅读”的种种表现。速读、跳读、只看目录和结论、囫囵吞枣式的记忆……这些看似高效的阅读方式,往往让我们错失了深入理解的机会。我们沉迷于“读完”的成就感,却失去了“理解”的乐趣。 我们将讨论如何进行“有效阅读”,即便我们选择的书籍并非“畅销”或“经典”。如何提问,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将书本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些都是本章探讨的重点。同时,也会分析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不读”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四章:告别“知识焦虑”,拥抱“自我觉知” 现代社会充斥着“知识焦虑”,仿佛不掌握某个领域的最新理论,我们就无法生存。这种焦虑感,让我们不断地追逐新的信息,却忽略了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 本章将引导读者从“知识焦虑”中解脱出来。我们并非都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并非都需要了解所有热门话题。真正的智慧,往往来自于对自身兴趣和需求的清晰认知。 我们将探讨“自我觉知”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认清自己的热情所在,明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相关知识,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在“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更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驱动自己成长的动力。 第五章:“不读”的时机与智慧——何时放下,才能看得更清? “不读书”并非意味着永远不接触书籍,而是在特定的时刻,有意识地选择放下,以便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本章将探讨“不读”的时机与策略。在进行一项创造性工作时,过多的参考资料反而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在经历一段迷茫时期,沉浸在书海中也未必能找到答案。有时,放下书本,去行走,去体验,去静思,反而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我们将讨论“留白”的重要性。就像绘画需要留白,思考也需要留白。适当地“不读”,能够为我们的思维腾出空间,让灵感得以迸发,让已有的知识得以整合与升华。 第六章:重塑“学习观”:从“输入”到“输出”,从“被动”到“主动” 传统的学习观往往侧重于“知识输入”,而忽视了“知识输出”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本章将鼓励读者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真正的学习,是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分享、教学、实践等方式,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我们将探讨如何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寻找答案,主动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读书”有时反而是促使我们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的催化剂。 结语:拥抱多元的认知,活出真实的自己 《不读不收》并非要让我们完全放弃阅读,而是呼吁一种更理性、更健康、更个体化的阅读与学习观。在这个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审视那些被普遍推崇的“知识路径”,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节奏。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被“读书焦虑”困扰的人们。它告诉你,不必强迫自己去啃读那些与你无关的书籍;不必为那些“没读过的书”而感到自卑。你的认知,你的智慧,可以来自于更广阔的天地。 愿你我都能在“读”与“不读”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拥抱多元的认知,活出更加真实和精彩的人生。因为,生活的真知,常常蕴藏在那些不被书本定义,却在我们生命中真实发生的故事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偶然翻阅到一本《不必读书目》,还带着那个熟悉的9787203099802的ISBN码,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这本书,怎么说呢,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堆砌知识、教人“如何成功”的书那样,上来就给你画大饼,而是以一种相当接地气的方式,让你思考“不读”这件事本身。我特别喜欢它里面那种“反思性”的笔触,不是否定阅读本身,而是引导你去看待阅读的“边界”。比如,它谈到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反而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了,本末倒置,忘记了思考本身的重要性。那种感觉就像,你手里拿着一堆零散的乐高积木,但不知道该搭什么,最后只是堆在那里,看着别人搭出了宏伟的城堡,自己却一头雾水。这本书没有告诉你具体要“不读”什么,而是让你去审视自己“为什么”要读,以及“读了之后”真的获得了什么。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是不是常常在“假性阅读”中消耗时间,而不是真正地吸收和内化。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有人点醒了你,你之前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核心意义,这本书给了我这样一个契机,让我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知识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评分

读《不必读书目》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它对于“选择性阅读”的强调。它并不是鼓吹我们放弃学习,而是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盲目地追求“读万卷书”反而可能是一种低效的策略。书里的一些例子,比如提到一些“经典”书籍,我们可能因为大众的推崇而强迫自己去读,但读完却一无所获,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让我反思,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是被社会舆论和“成功学”的标签所裹挟,去阅读那些并不真正适合自己,或者对我们当下生活没有实际帮助的书籍。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发问,引导你去探索自己的内心需求。它让你去思考,对于你而言,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才是能够触及你灵魂深处的思考。它鼓励我们勇于承认“我读不懂”或者“我不需要”,从而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能滋养我们,让我们成长的事物上。这种“断舍离”式的阅读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学会了一种更有效率、也更符合个体需求的学习方式,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筛选和汲取。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反智”的幽默感。它并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说教,而是用一种调侃、甚至有些戏谑的口吻,去解构我们对“读书”这件事的固有认知。比如,它会提到一些“不读书”反而成就斐然的人物,并不是要宣扬“不读书”是成功的捷径,而是通过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读书”这件事本身,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它让你意识到,知识的获取渠道是多样的,人生的价值实现方式也是多元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轻松,因为它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读书”这件事的某种“神圣化”的认知。它让我看到,阅读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驱动,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而不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更不是一种攀比的资本。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生活本身,从各种体验中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这种“放下”的姿态,反而让我更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知识和观点,不再带着沉重的“学习”包袱,而是以一种更自由、更快乐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评分

《不必读书目》让我重新认识了“有效性”这个概念在阅读上的应用。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获得某种技能。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直接带来“解决问题”的答案,有些书的价值在于激发思考,或者拓宽视野。它让我明白,阅读的“有效性”并非单指知识的直接应用,更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认知结构的调整。书里的一些章节,探讨了“为何要读”,以及“读了之后如何运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是不是常常读完一本,就束之高阁,而没有真正将书中的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才能让阅读真正地“为你所用”,而不是仅仅成为一种“知识的收藏”。它鼓励我们去主动地与书中的观点对话,去质疑,去辩驳,去找到与自己思想的契合点。这种主动的、批判性的阅读方式,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书,都是一次与作者的深度交流,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灌输。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慢下来”的勇气。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不由自主地被推着向前,好像不赶紧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而《不必读书目》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阅读本身带来的宁静和思考。它并不是反对我们获取新知,而是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保持一份从容和审慎。它让你意识到,有些深刻的道理,需要时间去沉淀,有些精妙的思考,需要时间去消化。它就像是一杯温润的茶,不是追求瞬间的浓烈,而是享受慢慢回甘的过程。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阅读的“初心”,不再是为了“功利”而读,而是为了滋养内心,为了与自己对话。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和内省。这种“慢阅读”的理念,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释然,仿佛卸下了重担,重新找到了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