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未来UMTS的体系结构与业务平台:全IP的3GCDMA网络
定价:88.00元
作者:(英)Castro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112530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点击查看:
内容提要
《未来UMTS的体系结构与业务平台:全IP的3G CDMA网络》涵盖了UMTS所有关键内容,并分别从工程设计人员、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的角度分析了UMTS的实现。本书研究了如何在新区域和当前的2G/2.5络中部署UMTS网络的有关问题。
通过提供UMTS及其演进过程的完整资料,本书对工程设计人员,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样,无线通信和相关领域中的技术、业务主管(或经理),以及商界(或营销领域)代表,也将从这本3络和业务引擎简明教程中受益。电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级(或研究生)水平的学术研究人员,也可在本书中获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章 演进中的移动网络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宽带无线多媒体的发展路线图
1.3 UMTS性能增强技术
1.4 UMTS网络需求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系统分析原理
2.1 系统分析原理
2.2 3G通信环境
2.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UMTS业务构件
3.1 业务生成环境
3.2 UMTS承载业务体系结构
3.3 UMTS承载业务中的QoS属性
3.4 UMTS服务质量类与属性
3.5 QoS属性映射
3.6 端到端QoS
3.7 互通场景中的QOS
3.8 应用与业务提供
3.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UTRA物理层设计
4.1 主要特征
4.2 专用与通用传输信道
4.3 FDD物理信道配置
4.4 TDD物理信道配置
4.5 TDD中的扩展与调制
4.6 复用与信道编码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4.A DPDCH与DPCCH域
附录4.B 压缩模式与Npilot=4时的位表示
附录4.C 辅同步码的分配
第5章 UMTS开发平台
第6章 IP多媒体子系统
第7章 部署3络
第8章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
第9章 UMTS传输系统
0章 3G业务引擎
1章 资源与网络管理
2章 UMTS辅助技术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设计充满了未来感,用色大胆却不失稳重,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专业书籍。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个人对这种将技术深度与阅读体验相结合的出版物非常欣赏。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协议流程图和架构示意图,印刷得清晰锐利,即便是标注很小的英文字体也能轻松辨认,这对于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电信核心概念至关重要。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只注重内容的堆砌,却忽略了视觉的呈现,但这本处理得非常好,让人愿意捧着它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查阅资料的工具。从细节处看,出版社对读者的尊重是显而易见的,这为后续深入研读打下了极佳的心理基础。我相信,对于任何致力于钻研移动通信核心网结构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实体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Castro,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他似乎能预见到未来十年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所震撼。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当时的技术现状,更是在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面向未来的技术蓝图。尤其是在讨论如何从传统的3G架构平滑过渡到全IP化的核心网时,作者提出的那些设计哲学和接口兼容性策略,其前瞻性和可行性至今看来依然令人称奇。这不像是一本教科书的平铺直叙,更像是一位行业资深专家在给你进行一场高强度的、私密的头脑风暴。他用词精确,论证严密,丝毫没有为了凑字数而加入的冗余信息,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厚重的技术分量。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方式,虽然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要求,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收获将是指数级的增长。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复杂的电信网络架构,最怕的就是陷入碎片化的知识点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而,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方式堪称典范。它以一种极具条理性的方式,从宏观的系统目标出发,层层深入到具体的信令流程和网元功能实现。特别是对“全IP”这一核心理念的阐述,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详细拆解了如何在物理层、链路层乃至应用层实现真正的端到端IP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效率和业务灵活性的巨大飞跃。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隐形联系,读完某一特定模块后,会发现它与前面介绍的某个基础原理完美契合,这种结构上的闭环感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3G核心网演进路径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结构化的学习框架。
评分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技术人员,市面上关于移动通信的书籍我已阅览甚多,但大多聚焦于某一具体技术点的深入剖析,鲜有能将技术架构与实际业务平台紧密结合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技术实现与商业应用之间的桥梁。作者似乎深知,一个成功的网络架构最终还是要服务于高效、灵活的业务部署。他对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快速支撑新业务(如多媒体、数据服务)的平台层设计,给予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探讨。这种将“网络能力”转化为“业务潜力”的思维方式,对于那些不满足于仅仅操作设备、而渴望参与网络规划和创新的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网络如何工作”,更是“网络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服务未来”。
评分坦白说,初次翻阅时,书中大量涉及底层协议栈和接口定义的章节,阅读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反复对照网络参考模型进行理解。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速读”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和时间。但正是这种阅读上的“门槛”,筛选出了真正需要深度理解核心网络原理的读者。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流程图,或是成功解析作者对某一技术难题的精妙解决方案后,那种成就感是无以言喻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件需要打磨的工艺品,需要读者投入精力去细细品味和实践验证。它不会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推导,最终形成自己独立且深刻的技术认知。对于渴望从技术新手蜕变为专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必经的一场知识的“马拉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