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DMA2000 1xEV-DO网络技术
定价:25.00元
作者:张智江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111168683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CDMA2000 1xEV-DO网络技术》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应用及电信运营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CDMA2000 1xEV-DO网络技术》全面介绍了CDMA2000 1x EV-DO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知识,内容涵盖了1x EV—DO的提出背景和设计思想、空中接口及系统关键技术、IOS接口、数据呼叫流程、网络安全机制、QoS保证机制、系统覆盖和容量性能分析、组网与混合终端操作、网络规划与优化及其进一步发展情况。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智江,总经理,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
。博士后,中国联通技术部总经理
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3G)实验专家组成员、CDMA发展组织(CDG)联通公司负责人、信息产业部科技委专家咨询组成员、第三代移动通信评估专家组成员、TD-SCDMA产业联盟专家组成员、中国标准化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全国智能交通系统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了中国联通3络技术实验(国家3G试验的一部分)、软交换实验、中国联通IPv6的实验(国家Ipv6试验的一部分),参与了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试验,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研究等。
指导和主持了基础电信网、宽带数据网、接入网、支撑网等各类网络的建设,并主持实施了有关电信网络系统安全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部级奖励8次,发表文章58篇,出版专著8部,提交国际文稿27篇,获得申请11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年代感,那种略显朴素的理工科书籍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移动通信技术迭代飞速的时代。我最初抱着了解过去经典技术的心态翻开它,没想到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扎实而严谨的学术态度。书中对于基本原理的阐述,几乎是手把手地引导读者从最底层的物理层概念开始搭建认知框架。比如,在解析多址接入技术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时分、频分以及码分的概念如何在CDMA的框架下进行巧妙的融合与演进。尤其是在描述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机制时,那种对网络稳定性和用户体验之间平衡的细腻考量,让人不禁对早期的工程师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即便是现在看来,许多核心的性能优化思想,例如功率控制和干扰抑制策略,依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为理解当前更复杂的5G/6G架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对通信工程思维模式的深度训练,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手册查阅。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怎么说呢,非常“工程师化”,直截了当,不带过多花哨的修饰。它更像是一本在实验室环境下,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详尽报告集。我对其中关于“数据业务承载”的那几章印象深刻。当时EV-DO作为3G向4G过渡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保证语音通话质量的同时,大幅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书中对数据包的调度算法和资源分配策略的分析,那种针对空口信道变化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的描述,展现了极高的系统优化水准。我能想象到,当年设计这些算法的工程师们,一定是在无数次的仿真和实网测试中,才提炼出这些稳定且高效的控制逻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套技术标准,更在于它记录了一种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思路和方法论,这比单纯的技术规格书要生动得多。
评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选择上体现了深厚的行业积累。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3GPP标准的相关部分,还穿插了许多业界实际部署中遇到的特有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落地”。例如,当讨论到如何管理上下行链路的功控环路时,书中对各种环境噪声模型和用户移动速度对反馈时延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这在纯理论书籍中是很少见的。它不像一本学院派的教科书那样完美无瑕,但它更像一本“武功秘籍”,记录了前辈们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于那些现在从事无线网络优化和维护的工程师而言,翻阅此书,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学习如何去应对那些千奇百怪的实际干扰和性能衰退问题。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复杂协议栈时展现出的非凡的逻辑梳理能力。很多教材在讲解类似这样的多层协议体系时,往往会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显得结构松散,读者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接口定义和信令流程中。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层层递进,清晰地勾勒出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再到网络层的各个功能实体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部分时,那种对数学公式的恰当运用,既保证了理论的精确性,又没有让公式堆砌成为理解的障碍。它似乎在不断提醒读者,每一个看似抽象的技术参数背后,都对应着实际的链路质量和频谱效率的取舍。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细节描述,让初学者也能感受到技术实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深思熟虑,而不是随意的拼凑,这对于想要从事底层研发工作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放在今天来看确实有些逊色,有些流程图的清晰度甚至需要对照着文字反复揣摩才能完全理解。但这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代入感——它让我体会到了技术知识传播的艰辛。它迫使我必须慢下来,用心去“阅读”那些图表,而不是习惯性地依赖高清的视觉信息。特别是涉及到切换流程和寻呼机制的部分,作者用相对基础的图示,却清晰地描绘了终端在不同扇区间“漫游”时的状态机转换。这种通过对复杂状态进行精确建模来保证系统健壮性的设计哲学,在后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本书仿佛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读者是否具备耐心去啃下那些硬骨头,而一旦理解到位,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巨大的,它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技术认知底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