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原训练
定价:46.00元
作者:王清,冯连世,翁庆章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0932178
字数:
页码:3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的科技项目“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高原训练》是反映此项目主要研究成果的汇编。
《高原训练》的承担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高原训练》的主要协作单位为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高原训练的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对血液流变特征产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经过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渗透脆性、悬液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等,比一般人有明显下降;红细胞滤过率和红细胞变形能力比一般人明显增加。由于长期训练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Hct减少,运动员安静状态的血黏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Hct、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等。其中,Hct是影响血液黏度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Hct升高到50%N60%时,血液黏滞性呈线性增加,当超过这一水平时血液粘滞性则呈指数增加。酒井秋男曾提出了一个“Hct适值”概念。他认为,Hct加大是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但增多过盛反而对机体不利。“Hct适值”应是50%左右。适宜的高原训练应控制Hct在适值范围内,使红细胞有效摄氧达到较佳状态,并对血液黏度也有利。冯连世等人(1998)的研究也表明,高原训练时血沉、血沉方程1c、纤维蛋白原等下降和网织红细胞增加;此外,高原训练对血流特征产生的有利影响在下高原3周后得到了充分体现。
红细胞变形性是影响血液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网织红细胞增加,这是血液红细胞平均年龄下降的表现,而年幼的红细胞比老化红细胞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能显著提高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性的提高对改善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变性等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高原训练期间机体的血液流变特征可能会得到改善。其显著增加的红细胞数及较佳的血液流变性提高了机体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2.2.3.3 红细胞变形能力
血液成分中与高原训练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由于红细胞的变形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血液对组织的供氧能力及对C02和其他物质的运输能力,因此,红细胞的变形性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规律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高原训练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有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在程度上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但不如平原训练显著。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冯连世等(1998)通过观察模拟不同海拔高度训练对大鼠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发现:平原和高原训练1周都可提高大鼠红细胞的变形性,但高原训练1周不及平原训练1周那么显著;模拟海拔2000m训练时,其训练负荷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海拔3000~4000m训练时,高原缺氧则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主要表现在高原训练后,其中,以海拔2000m训练的效果佳,并且这种提高可能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长而消退。
与单纯停留在高原相比,高原训练时的高原缺氧附加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更能促进组织缺氧,导致红细胞比表面代偿性增加。红细胞这种在形态学上对高原缺氧的适应,是提高红细胞变形性的内部因素之一。高原训练开始后l周,血2,3-DPG提高,并在整个训练期间都保持上升,而血中2,3-DPG能通过改善红细胞膜的机能状况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强。在中等海拔高度,血pH值正常,而2,3-DPG上升,也可能使变形性增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碱过量显得更为明显,并且2,3-DPG也增加;在高海拔高度时,呼吸性碱中毒超过了2,3-DPG的影响,从而扰乱了红细胞外环境,有可能使得红细胞变形性受到削弱。
总之,高原训练后红细胞数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血浆黏度降低,使血液阻力减少,血流速度加快,改善了血液的流变特性,有利于血液对各器官及工作肌的灌注,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对代谢产物的排除率。同时,还有利于调节体温及激素的体液调节。
……
序言
1 高原训练的发展历史
1.1 高原训练的定义
1.2 高原训练的起源
1.3 高原训练的发展进程
1.3.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
1.3.2 个高潮阶段(20世纪60年代)
1.3.3 争议中的探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3.4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1.3.5 我国高原训练简况
1.4 主要参考文献
2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基础
2.1 高原应激的生理变化
2.1.1 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1.1 肺通气量
2.1.1.2 缓冲系统
2.1.1.3 血氧水平
2.1.1.4 大摄氧量(寸02max)
2.1.2 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2.1 心率(HR)
2.1.2.2 心输出量
2.1.2.3 血压
2.1.2.4 心电图
2.1.3 血液成分的高原应激反应
2.1.3.1 血浆容量
2.1.3.2 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11BC)
2.1.3.3 (EP)
2.1.3.4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1.3.5 血乳酸
2.1.4 神经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 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1 肾上腺皮质激素
2.1.5.2 儿茶酚胺
2.1.5.3 甲状腺素
2.1.5.4 抗利尿激素
2.1.5.5 其他激素
2.1.6 消化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 .1.7 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7.1 物质代谢
2.1.7.2 能量代谢
2.1.8 高原应激的病理反应
2.1.8.1 急性高山病
2.1.8.2 高原肺水肿
2.1.8.3 高原脑水肿
2.1.8.4 肾出血
2.2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2.2.1 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1.1 肺通气功能
2.2.1.2 血液缓冲能力
2.2.1.3 血氧水平
2.2.1.4 大摄氧量(Vo 2max)
2.2.2 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2.1 心率(HR)
2.2.2.2 血压
2.2.2.3 心输出量和心功能
2.2.2.4 心脏结构
2.2.3 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3.1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2.2.3.2 (EPO)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2.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2.2.3.5 血乳酸
2.2.4 内分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2.2.4.1 血清睾酮(T)与皮质醇(C)
2.2.4.2 肾上腺皮质激素
……
3 高原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 云南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5 青海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6 甘肃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7 模拟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8 德国高原训练专著介绍
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沉静的力量”。它不鼓吹浮夸的英雄主义,而是聚焦于科学、自律和长期的积累。作者们仿佛是站在更高的维度,俯瞰着人类挑战自然极限的种种尝试,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平静来解析其中的得失成败。在阅读过程中,我很少被煽情的情节所打动,反倒是那些关于时间管理、压力阈值控制的细节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谈到高原反应的心理疏导部分,它没有采用空泛的安慰,而是着重于如何建立对身体信号的精确辨识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心理建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整套严密的逻辑框架,让你在面对身体极限的拷问时,能够从容不迫地调出对应的“操作指南”。它不仅仅是一本训练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身体达成深度契约的教科书,教会你在绝境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执行力。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系统性”的强调。很多人谈论高原训练,往往停留在“多喝水”、“慢适应”这种浅层认知上,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套详尽的施工图。它把一个复杂的生理适应过程,拆解成了若干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模块,从行前准备的生理基线评估,到不同海拔阶段的营养配给侧重,再到恢复期的主动与被动策略,简直是面面俱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如何应对低氧环境时所采用的那种类比手法,虽然专业名词不少,但通过生活化的比喻,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构建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导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无数个精微环节精准衔接的结果。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是否也应该用这种系统、严谨的态度去规划和执行每一个目标,这超越了体育训练本身的范畴,具有极强的普适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耐心的“攀登”过程。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畅销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恰恰相反,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过去的训练记录,或者查找一些相关的医学资料来加深理解。但正是这种“费力”,才铸就了阅读的价值。它迫使我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比如,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非依赖性适应策略来提高耐力储备,这部分内容我尝试在下一次训练中进行微调,效果立竿见影。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深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一旦理解了底层逻辑,未来面对任何新的环境变化,你都能触类旁通,自主做出最优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乍一看有些严肃,甚至略显枯燥,但只要沉下心来深入阅读,便能体会到那种字斟句酌背后的专业深度和作者对精确性的执着。它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写,而是为了对那些真正想深入了解高原生理机制的跑者、登山者,乃至高原工作者负责。其中关于体能衰减模型和个体差异的讨论尤其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多套应对不同身体反应的“备用方案”。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科学态度——承认复杂性,并提供应对复杂性的工具箱。我尤其喜欢其中提到的一些野外急救的经验分享,那绝对不是教科书上那种规范化的流程,而是带着血和汗水的气味,是无数次在紧急关头挽救生命的实战技巧。这些看似“花絮”的内容,恰恰是区分一本“理论书”和一本“生存指南”的关键所在。读罢,你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实质性的加固,不再是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力量感,那种硬朗的字体和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户外和挑战。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硬核”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励志读物,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装帧的细节就能看出作者对“真实”的追求,每一个版块的划分,每一张配图的选择,都仿佛是经过了无数次海拔爬升和严寒考验后沉淀下来的精华。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高寒缺氧的空气稀薄感,以及每一步踏实迈出的沉重与坚持。作者显然是深谙此道之人,他们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用近乎冷峻的笔触,描绘出在极端环境下,身体和意志如何被重新塑造成型的过程。这种朴素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它告诉你,想达到那个高度,就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和对极限的精确把控。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因为它相信你愿意去面对那些不那么舒服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