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登山健身指南(科学健身指导丛书)
定价:32.00元
作者:国家体育总局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009439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登山过程中,人们亲近了自然,陶冶了情操,放松了心情,健壮了体魄。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登山健身指南》的目的是为普通人提供科学的登山健身知识,为指导普通人登山健身服务。
《登山健身指南》章为登山运动概况,简要介绍了登山健身的定义及其作用;第二章介绍了登山的一些误区和风险防范的知识;第三章登山健身路径的选择;第四章登山健身的科学方法;第五章登山装备的选择;第六章登山健身中常见的运动医学问题,如常见的伤病及其防治方法,登山健身过程中的营养补充等。
在当今社会,登山户外运动日趋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登山,我们亲近白然,放松心情。安全科学地登山至关重要,本书会告诉你:登山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防范登山风险的方法,登山健身的科学方法,不同登山路线的选择,登山中常见的伤病及其防治方法,登山过程中如何进行营养补充等。对于想了解登山的人,对于想参加登山的人,对于刚刚踏上或已经走在登山路途上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你不妨翻翻这本书,也许它会帮你解答登山道路上的一些问题。本书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周锦琳博士主编。
目录
章 登山运动概况
节 登山运动的起源
第二节 登山运动项目介绍
一、高山探险
二、攀岩
三、攀冰
四、山地户外运动
五、滑雪登山
六、拓展
七、山地竞速
八、徒步穿越
第三节 登山健身运动
一、登山健身运动的定义
二、登山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第二章 登山误区和风险防范
节 登山的误区
一、“小山无风险”
二、 “一日无所谓”
三、“随意结伴行”
四、 “日久自成才”
第二节 登山中的风险防范
一、人为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
二、自然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
第三节 登山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一、身体检查与监控
二、登山前后的热身运动
三、装备的准备
四、行程的安排
五、注意力
六、野外遇险时的求救
第三章 登山健身路线的选择
节 路面
一、石板台阶路线
二、跳石路线
三、泥土路线
四、灌木丛路线
五、沟谷路线
六、冰雪路线
第二节 坡度和海拔高度
一、坡度
二、海拔高度
第三节 登山路线选择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气候
三、水源
四、适合的营地
第四章 登山健身方法
节 登山健身的负荷
一、登山健身运动的频率
二、运动强度
三、运动持续时间
四、准备活动
五、整理活动
第二节 登山的技巧
一、身体姿势
二、步幅
三、步速
四、呼吸
五、行进与休息
六、膝关节的保护
七、结队行走
八、日常锻炼
第三节 登山健身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循序渐进原则
三、持久性原则
四、生态登山原则
第五章 装备的选择与使用
节 装备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第二节 常用装备介绍
一、登山服装
二、露营装备
三、背包
四、行走装备
五、其他户外装备
第三节 装备的选择、购买与使用原则
一、装备的选择原则
二、装备的购买原则
三、装备的使用原则
第六章 登山健身中常见的运动医学问题
节 身体不适
一、极点
二、肌肉
三、中暑
四、水疱
五、晒伤
六、运动中腹痛
七、运动后发寒与失温
八、冻伤
九、运动后呕吐
十、运动后头痛
十一、运动后不出汗(闭汗症)
十二、延迟性肌肉酸痛
十三、高山病
第二节 动物叮咬
一、蛇咬伤
二、蚊虫叮咬
三、蚂蟥叮咬
四、其它昆虫叮咬
第三节 运动损伤
一、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二、开放性损伤
三、骨折
第四节 登山健身与营养
一、登山健身者日常营养的要求
二、登山健身运动的营养要求
三、运动后的营养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充满力量感的排版,再加上几个清晰有力的动作插图剪影,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本关于“动起来”的书籍。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系统地指导我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适合自己体质的健身计划的,毕竟现在网上的信息太杂了,各种“速成秘籍”看得人眼花缭乱。我希望找到的是那种既有理论支撑,又能脚踏实地操作的指南。拿到手后翻了几页,感觉作者在基础理论的讲解上挺扎实的,没有那种浮夸的口号,而是着重于身体的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这让我对后续内容的实用性有了一定的信心。尤其是关于热身和拉伸的篇幅,写得非常细致,强调了动作的标准性和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不像有些书直接就让你上大重量,完全不顾及初学者的风险。我个人非常看重这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毕竟安全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坦白说,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胜在实用。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不同训练阶段的过渡处理上非常平滑自然。很多健身书籍要么就是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塞给你,要么就是阶段划分过于生硬,让人在某个瓶颈期找不到突破口。而这本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位耐心的教练,会先让你适应基础的负荷,确保你的肌肉和关节建立起足够的耐受性,然后再逐步引入更高级的复合动作和强度递增的原则。我尤其留意了它关于营养补充和恢复的章节,里面没有过度推销昂贵的补剂,而是强调了基础的宏量营养素配比和保证充足睡眠的重要性,这种朴实的建议反而更符合大多数普通健身爱好者的实际情况,不需要我们为了追求完美身材而付出不必要的经济代价。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国家体育总局出品的这类书籍抱有一种“官方出品,略显刻板”的预设。但这本书在讲解动作细节时,那种严谨的措辞和详尽的图解(虽然图画风格比较传统)真的体现了专业性。它不是那种只告诉你“做什么”,而是深入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讲解深蹲时,它会细致到膝盖与脚尖的相对位置、脊柱的自然曲度保持,甚至连呼吸的配合都有详细说明,这对于纠正我长期以来的一些错误发力模式非常有帮助。我发现,很多业余的健身博主在讲解动作时往往会忽略这些细微之处,导致我们练了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甚至受伤。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把这些“内行门道”用最清晰、最不含糊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人感觉像是获得了高水平教练的私教指导,只是这次指导是以文字和图示的形式呈现。
评分作为一名尝试将健身融入日常生活的中年人,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在“可持续性”方面的阐述。我们不是职业运动员,不可能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泡在健身房里。我需要的是一套高效、能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大收益的训练方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提供的模块化训练安排,可以根据你每周能抽出时间的不同天数进行灵活组合。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把“增肌”或“减脂”塑造成一个孤立的目标,而是将心肺功能、柔韧性、力量耐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这更符合我们追求的“健康生活”的理念,而不是仅仅追求健美杂志上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健身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投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期冲刺项目,这种心态上的调整,比任何一个具体的训练动作都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一味地强调“挑战极限”,而是非常注重“个体化”的调整。在不同的章节中,作者反复强调了倾听身体反馈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大量的替代动作和难度调整建议。例如,如果某个动作因为身体结构原因(比如髋关节活动度不足)做不到标准,它会立即提供一个既能刺激到目标肌群,又对身体限制较小的替代方案。这种“对人不对法”的指导思路,让我感觉这本书真正地站在了读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是强迫所有人都去适应一套僵硬的模板。对于那些因为尝试高难度动作而感到挫败或受伤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温和、更智慧的回归训练的路径,让人愿意长期坚持下去,因为它让你感觉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