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通信技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杨秀清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1151896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本书由高职院校教学一线教师和通信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本书的编写是为了适应高职等职业教育的需要,结合移动通信行业的特点和移动通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职高专广大师生提供一本移动通信教学的教材。因此,教材的编写侧重于对高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必须、够用”为度,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所使用的2G移动通信系统(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技术,3G移动通信系统和技术,重点介绍了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的性能测试、维修以及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维护、建设等实际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教材中适当引入移动通信的新技术和新内容。
本书由高职院校教学一线教师和通信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通信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移动通信行业相关人员的培训用书。
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4 移动通信的发展
1.5 我国民用移动通信的频段分配方案
习题
第2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2.1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
2.1.1 模拟信号数字传输系统
2.1.2 语音编码技术的分类
2.2 信道编码技术
2.2.1 信道编码技术的分类
2.2.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
2.3 数字调制技术
2.3.1 数字调制/解调的分类
2.3.2 小移频键控和高斯滤波小移频键控
2.3.3 正交相移键控调制(QPSK)
2.3.4 交错正交(或四相)相移键控(OQPSK)
2.3.5 π/4-DQPSK调制
2.3.6 正交复四相相移键控调制
2.4 多址技术
2.4.1 频分多址
2.4.2 时分多址
2.4.3 码分多址
2.4.4 空分多址
2.5 分集接收技术
2.5.1 分集接收技术的概念
2.5.2 分集技术
2.5.3 合并技术
2.6 组网技术
2.6.1 移动通信网的制式
2.6.2 无线区群的组成
2.6.3 不同情况下无线小区的划分
2.6.4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
2.7 用户占用信道的方式
习题
第3章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3.1.1 GSM系统的组成
3.1.2 GSM网络接口
3.1.3 号码识别与编号
3.1.4 GSM系统的业务
3.2 GSM系统的多址方式与频率配置
3.2.1 多址方式
3.2.2 频率配置
3.3 GSM系统的信道类型
3.3.1 信道类型
3.3.2 GSM的帧结构
3.4 GSM系统采用的有关技术和措施
3.4.1 数字移动通信的信道技术
3.4.2 交织技术
3.4.3 跳频技术
3.4.4 同步与定时
3.4.5 鉴权和加密技术
3.5 GSM系统的运行与管理
3.5.1 位置登记与更新
3.5.2 呼叫接续
3.5.3 越区切换
习题
第4章 GPRS移动通信技术
4.1 GPRS概述
4.1.1 GPRS系统定义及构成方法
4.1.2 GPRS的特点
4.2 GPRS的网络结构
4.2.1 GPRS网络总体结构
4.2.2 GPRS网络的主要实体
4.3 GPRS的业务
4.3.1 GPRS业务概述
4.3.2 GPRS无线业务的应用特征
习题
第5章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1 CDMA系统的特点
5.1.1 扩频通信技术
5.1.2 码分多址技术
5.1.3 CDMA系统的特点
5.2 CDMA系统采用的有关技术和措施
5.2.1 功率控制技术
5.2.2 RAKE接收技术
5.2.3 语音编码技术
5.2.4 CDMA系统容量
5.3 CDMA系统的频率配置与信道划分
5.3.1 前向逻辑信道
5.3.2 反向逻辑信道
5.4 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
5.5 CDMA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功能
5.5.1 登记注册
5.5.2 漫游管理
习题
第6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6.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6.1.1 概述
6.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
6.1.3 IMT-2000频谱情况
6.2 WCDMA技术
6.2.1 WCDMA技术概述
6.2.2 WCDMA系统结构
6.2.3 系统接口
6.2.4 WCDMA无线网络的小区结构
6.2.5 WCDMA系统信道结构
6.3 TD-SCDMA技术
6.3.1 TD-SCDMA系统特点
6.3.2 TD-SCDMA系统结构
6.3.3 TD-SCDMA系统信道结构
6.4 CDMA2000系统
6.4.1 概述
6.4.2 CDMA2000系统网络结构
6.4.3 CDMA2000系统信道
习题
第7章 基站子系统
7.1 基站系统的组成
7.1.1 传输设备
7.1.2 动力设备
7.1.3 天馈线系统
7.1.4 环境设备
7.1.5 监测设备及走线架
7.1.6 基站收发信台(BTS)
7.2 基站子系统的维护
习题
第8章 天线系统
8.1 天线辐射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8.2 天线的性能指标
8.2.1 电性能参数
8.2.2 机械参数
8.3 天线的类型
8.4 天线的选型
8.5 天线的安装
习题
第9章 其他移动通信技术
9.1 PAS系统
9.1.1 个人通信接入系统的概念
9.1.2 系统的组成
9.1.3 PAS系统发展
9.2 无线局域网技术
9.2.1 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概念
9.2.2 无线局域网的结构
9.2.3 无线局域网的主要协议标准
9.2.4 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前景
9.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9.3.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9.3.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9.3.3 个人移动通信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简介
习题
0章 手机的功能电路
10.1 射频系统
10.1.1 接收机的电路结构
10.1.2 接收机的功能电路
10.1.3 发射机的电路结构
10.1.4 发射机的功能电路
10.2 逻辑控制电路
10.2.1 控制器的组成
10.2.2 逻辑音频电路
10.3 电源系统
10.3.1 开机信号电压
10.3.2 逻辑电路供电电压
10.3.3 射频电路供电电压
10.3.4 SIM卡电路供电电压
10.3.5 显示电路供电电压
10.3.6 其他电路供电电压
习题
1章 手机常用无器件识别
11.1 方框图
11.1.1 方框图种类
11.1.2 方框图功能
11.1.3 方框图的特点
11.1.4 方框图的识图方法
11.1.5 方框图识图注意事项
11.2 电原理图
11.3 印制板图
11.4 手机常用元器件识别
11.4.1 电阻
11.4.2 电容
11.4.3 电感
11.4.4 二极管
11.4.5 三极管
11.4.6 开关与按键
11.4.7 干簧管和霍尔元件
11.4.8 接插件
11.4.9 振动器
11.4.10 电声器件
11.4.11 送话器
11.4.12 显示器
11.4.13 新型背景灯
11.4.14 电源
11.4.15 天线、地线与屏蔽
11.4.16 基准频率时钟的识别
11.4.17 滤波器的识别
11.4.18 功率放大器的识别
11.4.19 实时时钟晶体的识别
11.4.20 VCO组件的识别
11.4.21 集成电路的识别
11.4.22 SIM卡卡座
习题
2章 蓝牙技术*
12.1 概述
12.1.1 蓝牙技术特点
12.1.2 蓝牙系统的功能单元
12.2 蓝牙网络
12.2.1 蓝牙网络的拓扑结构
12.2.2 蓝牙微微网
12.2.3 蓝牙散射网
12.3 蓝牙系统的应用
12.3.1 蓝牙可以为局域设备提供互连
12.3.2 支持多媒体终端
12.3.3 家庭网络
12.3.4 带有蓝牙功能的自动售货机
12.4 蓝牙发展的未来趋势
12.4.1 实践3阶段
12.4.2 未来发展趋势
12.4.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习题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愉悦感,这在技术教材中其实是相当难得的。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且富有条理,即便面对像MIMO或者OFDM这样公认复杂的概念,也能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进行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工程实践案例和历史背景介绍,这些内容让冰冷的技术原理瞬间鲜活了起来,让我理解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被提出和完善的。例如,在讲解网络架构演进时,作者的描述不仅仅是罗列3G到4G再到5G的代际变化,而是深入分析了驱动这种变化的实际需求和技术瓶颈,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相当出色,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耐心指导,而非一份枯燥的参考手册。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教材的逻辑层次感非常分明,过渡自然得像是浑然天成。它似乎是按照信息流动的路径来组织内容的:从最基础的信号与系统,到物理层的调制编码,再到媒介访问控制,最后上升到网络层和系统架构。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使得初学者能够稳扎稳打,而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方便地查阅和对比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总结与展望”部分,总是能够精准地提炼出本章的核心思想,并巧妙地引出下一章的内容,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这种精心雕琢的结构,使得整本书的知识点形成了一个紧密、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盘散沙,这对于系统性学习一门复杂技术至关重要。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深入探讨现代移动通信前沿技术方面,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度和前瞻性。我注意到它并没有止步于介绍主流的LTE或早期4G技术,而是相当详尽地覆盖了向5G乃至更远未来的技术趋势所做的铺垫。特别是对于频谱效率、能耗管理这些当前行业热点问题的讨论,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既有理论层面的论证,也有实际部署中的挑战分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教授现有知识,更在于培养读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预判能力。每当读到关于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如何融入移动通信的章节时,我都能感觉到作者对行业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对于希望从事研发或架构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和深度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能帮助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很少看到一本技术教材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紧密。它的习题并不是那种简单套用公式的机械练习,而是很多需要综合运用多章节知识才能解决的综合性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模拟了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复杂场景,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原理,还要懂得如何进行合理的近似和简化。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去攻克这些难题,虽然过程有些煎熬,但每当最终得出答案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极大地巩固了我的知识体系。这表明编写者非常清楚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后,如何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本书无疑扮演了一个优秀的“仿真训练营”的角色,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
评分这本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书,从头到尾都给我一种非常扎实、严谨的感觉。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只是泛泛而谈地介绍概念,而是深入到了技术实现的底层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基础理论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仿佛带着读者一步步搭建起整个通信系统的框架。比如,在讨论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的章节,作者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各种算法的原理,还配上了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图示,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每当我对某个技术点感到困惑时,回过头翻阅这本书的相应章节,总能找到清晰的解答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学习路线图,引导读者从宏观概念过渡到微观细节,最终形成对整个移动通信体系的全面认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配得上“精品教材”的称号,对于想真正掌握这门技术的工程师和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