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 |
| 作者 |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
| 定价 | 1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668400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部分专家简介 郭礼和:科技部“973”计划咨询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主编、上海国联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等职。20 世纪60 年展DNA化学合成和RNA 人工合成研究;对酵母tRNA 人工合成有杰出贡献,这是世界上**次人工合成的天然核酸分子,该工作1988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陈嘉庚奖。20 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创立了质粒上双向DNA 测序法,改变了原有的单链DNA 测序法,3 篇有关研究论文被SCI(包括Nature、Science、Cell 等)科学期刊引用500 余次,这项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基因工程研发和生物技术产业化获得重大成就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重组人生长素基因工程产品获国家卫生部新药证书,在20 世纪90 年代已产业化,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上海市领导下,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与刘新垣院士合作创立上海市生物技术工业园区;与施履吉院士等人合作在*早(1985 年)开展转基因动物研究,转基因兔研究成果在1990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施履吉院士合作在我国*早开展了异种器官移植和人工合成染色体研究工作;提出重组染色体技术概念,建立人类染色体库,实施转染色体工程,构建或创造人源化动物或新生命体。在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研究领域在国际上起步较早,有较大影响,发表SCI 论文40 余篇;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神经递质转运蛋白为靶点建立了神经药物评价和筛选平台,并且利用此平台筛到许多新药,申请了十余项外。此外,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也有诸多建树,尤其在羊膜干细胞研究领域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申请外发明5 项,发表研究论文约30 余篇。目前正在向临床研究方向推进,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研究。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马育芳: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繁殖生物技术与转基因育种。自2002 年开始就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克隆牛应用尝试研究工作。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期间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转基因猪的研究工作。目前负责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动物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和“环境友好型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中的子项目2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及省部级课题5 项。至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其中SCI 学术论文14 篇。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 项、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 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项。参与获得软件著作权2 项、1 项。 |
| 目录 | |
| 克隆技术及其应用——郭礼和 爱有差等与敬畏生命——从中西不同伦理观念看克隆动物食品——沈铭贤 克隆动物源食品现状——马育芳 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陈建泉 从遗传育种的观点看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张忠明 哺乳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陈学进 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牛、羊繁殖生产中的应用——白春玲 专家简介 部分媒体报道 |
| 编辑推荐 | |
| 以“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免疫学家郭礼和教授等多位专家围绕“现代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爱有差等与敬畏生命—从中西不同伦理观念看克隆动物食品”“克隆动物源食品现状与未来”“哺乳动物克隆技术及转基因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牛羊繁殖生产中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如下针对性建议:加强克隆动物食品的相关研究,争取在技术上取得地位;制定克隆动物食品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包括克隆食品的遗传学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一系列评估;做好相关政策研究,对克隆动物食品能否列入新资源食品给予解读;加强克隆动物食品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了解克隆与转基因的概念,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阅读《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开了我的想象力边界,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技术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克隆技术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上可能存在的巨大潜力。作者笔下的克隆动物,并非是科幻小说中那种冰冷、异化的形象,反而被赋予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希望。例如,书中关于提高肉类产量、减少饲料消耗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的论述,都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认为克隆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有些恐惧,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它可能已经在悄悄地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克隆技术研究上的进展进行了比较,也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克隆食品的接受程度,这些都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各界(包括消费者、科学家、政府)在推动这项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如何负责任地运用技术。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效率和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如何平衡伦理、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评分这本《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考。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作者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克隆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未来的餐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论述所吸引。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地球资源面前,传统的畜牧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提出了克隆技术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提高繁殖效率、缩短生长周期,甚至生产出更优质、更健康的肉类。当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伦理、安全以及公众接受度等难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原以为克隆动物食品听起来会非常冰冷、不自然,但书中的描述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它并非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展示,更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积极探索。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案例,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也让我对“未来食品”有了更清晰的图景。即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生物学原理,作者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述,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关于食品安全、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全新视角,让我对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这本书《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无疑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我原本对“克隆食品”这个概念充满了模糊的担忧和不确定,但通过阅读,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可能性。作者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既展示了克隆技术在提高食品产量、改善食品品质、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毫不回避地提出了其潜在的伦理争议、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公众的接受度等关键问题。书中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大量引用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权威观点,使得观点具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未来食品”这一概念的探讨,它不只是关于克隆,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利用科技来应对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和不断缩小的资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来评判一项新技术,而应该以一种开放、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它。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观念,让我开始思考,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是否会习惯于食用经过克隆技术生产的食物,以及这种转变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思考者。
评分《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光明与阴影。我被书中关于如何通过克隆技术来优化动物繁殖、提高肉类品质的论述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造出”什么,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产,如何在更少的资源消耗下,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食物。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的视角,罗列了克隆技术在解决全球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的潜在优势。例如,通过克隆技术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生长速度更快的动物,这在理论上能够大大缓解传统畜牧业的压力。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同样深入探讨了这项技术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公众的心理接受度、潜在的基因风险、以及伦理道德上的考量。这些现实的问题被摆在了读者面前,促使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科技奇迹的想象,更要思考其社会化、人性化的落脚点。它让我明白,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技术,都需要在科学、伦理、社会等多重维度上进行反复的权衡和讨论。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度的渲染,但字里<bos>中所传递出的信息量和深度,却足以引发长久的思考。
评分读完《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疑问。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描绘了克隆技术在改变我们未来食品生产方式上的巨大潜力。我被书中关于提高食物供给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应对环境挑战的论述所打动。作者不仅仅是描绘一个美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非常务实和审慎的态度,剖析了这项技术所面临的重重阻碍。从生物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到公众对未知事物的天然排斥,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严谨性,以及对伦理和哲学层面的深入探讨。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未来食品”,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社会、伦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产物。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对食物来源的认知,以及我对科技进步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警醒我们要以更加理性、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变化,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