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明 传统科学 传统农业 9787214176189

传统文明 传统科学 传统农业 97872141761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火其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文明
  • 传统科学
  • 传统农业
  • 中国传统文化
  • 农业史
  • 科学史
  • 文化史
  • 历史
  • 社会科学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76189
商品编码:296743616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文明 传统科学 传统农业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严火其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141761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宪法史上的国旗、国歌、国徽》是我社“宪法知识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大量考证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了国旗、国歌、国徽的历史及制度、发展脉络等,旨在分析与探讨国旗、国歌、国徽的宪法意义、审定的机构与程序以及有关使用的规范,是一本科普型宪法知识类读本。

内容提要

晚清以来,国旗、国歌、国徽这些政治符号在中国的相继出现,意味着中国也逐渐迈进了现代国家的行列。从它们被选定的那一刻起,就烙上了时代的明显印记,比如政治意念、符号图案、色彩意义等。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只要不发生暴力革命,政权更迭在宪法秩序之下运行,那些当时鲜明的时代元素或许会淡化,沉淀下来的只是其历史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书梳理了国旗、国歌、国徽的历史及制度、发展脉络等,旨在分析与探讨国旗、国歌、国徽的宪法意义、审定的机构与程序以及有关使用的规范。


目录


作者介绍

余凌云,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警察法学。著有《行政法讲义》《行政法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行政契约论》《行政自由裁量论》《行政法上合法预期之保护》《警察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等10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 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五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文摘

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1949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新政协”)筹委会召开次会议,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国歌评审小组”(第六小组),马叙伦任组长,、茅盾任副组 长,成员包括张奚若、田汉、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马寅初、张澜(刘王立明代)、陈嘉庚、欧阳予情、廖承志等名流。彭光涵担任秘 书。7月4日,第六小组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设立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和国歌评选委员会。
  7月10日,由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等草拟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会批准,7月15日至26日,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天津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进步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上连续刊登,向海内外征召新国旗图案。要求是:
  (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
  (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丙)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
  (丁)形式色彩以红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截至8月20日,收到应征稿件1920件,共2992余件(一说为3012件) 作品。大致分为四类:类,为镰锤交叉并加五角星,此类多,并有变体。第二类,为嘉禾齿轮并加五角星,或不加五角星,也有变体。第三类,以两色或三色 之横条或竖条组成旗之本身,于左上角或中央置镰锤、嘉禾或五角星。第四类,旗面大部分为红色或多色,加以红色或黄色五角星。经评委、专家反复研究,认为前 三类“多模仿、不简洁”,不采用。第四类较好。从中遴选了38件入围,分别编号,隐匿作者姓名,制作图册,送各位委员审阅、挑选。
  但是,委员们对后入选的方案争执较大。9月25日,毛、在丰泽园召开国旗、国歌等协商会议。毛期望能够选出一幅,“能一致通过”。毛亲自选定了编号为32的、由曾联松设计的“红地五星红旗”。毛说:“中 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党领导下以工农为基础,团结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斗争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今后还要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 义。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了我国革命人民大团结。不但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我看这个图案是较好的图案。”
  但是,原设计的大五星中央镶有镰刀与斧头,与苏联的国旗近似,所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次全体会议采纳了取消镰刀斧头之后的五星红旗方案,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第四条规定,“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红色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10月1日,在北京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上,由毛亲手升起的五星红旗,是由北京美术供应社的赵文瑞赶制的,用的是北京瑞蚨祥提供的红绸子和黄缎子。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答读者问,对国旗的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1954年,我国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之后的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都没有变化。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

序言



《薪火》: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如星辰般闪耀,科学如火炬般照亮前路,农业如根脉般支撑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沉淀了无数岁月智慧的宝藏?《薪火》系列,正是对这份宝藏的一次深情回望,一次对传统价值的深刻挖掘与重新审视。它并非简单地复述过去,而是致力于展现古人如何以独特的方式理解世界,如何将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融入日常实践,从而构建出富有韧性与智慧的社会体系。 第一卷:古老智慧的源流——《文明之镜》 《文明之镜》并非是一本陈列古籍、描绘王朝更迭的史书,它更像是透过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光辉。本书深入探讨了传统文明的基石——那些塑造了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古老思想体系。 我们首先会走进“道”的哲学殿堂。“道”——这个难以言喻的概念,贯穿了《道德经》的幽深,《庄子》的逍遥。它不是一种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生命存在本质的体悟。本书将解析“道”如何影响古人的宇宙观,如何引导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道”的指引下,古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与之和谐共处,如何看待生老病死,这些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阐释。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仁”的伦理追求。“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根本。本书将剖析“仁”的丰富内涵,从“克己复礼”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讨它如何构建了传统的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政治理想。我们将看到“仁”如何在宗法制度中得到体现,如何在血脉亲情中得以延续,又如何在社会治理中成为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约束。 此外,《文明之镜》还将深入探讨“礼”的社会规范。“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体现。本书将解析“礼”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从朝堂上的规制到民间的生活习惯,从祭祀的隆重到日常的问候,“礼”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个体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塑造了代代相传的中华美德。 我们还将触及“德”的道德自觉。“德”——是内在的修养,是人格的升华。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将个体的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我们将看到“德”是如何体现在忠诚、孝顺、信义、廉耻等一系列美德之中,以及这些美德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和发展。 《文明之镜》并非一味地歌颂传统,而是试图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传统文明的优点与局限,去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借鉴意义。它鼓励读者思考,在追求进步与创新的同时,如何才能不失传统文化的根基,如何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坐标。 第二卷:探索自然的奥秘——《科学之脉》 《科学之脉》并非记载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推导,它更多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独到而深刻的观察、体悟与实践。本书将揭示传统科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不同领域所展现出的智慧结晶。 我们首先会步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世界。不同于现代精密仪器的观测,古人的观星与计时,更多地源于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长期细致观察,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本书将介绍古人如何通过肉眼观测,绘制星图,预测天象,并将其与农耕、祭祀、历法等紧密结合。我们将看到,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 随后,我们将探索“医药学”的智慧。区别于现代化学制剂的疗效,《科学之脉》将聚焦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方法,以及“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古人如何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结合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将看到,中医并非迷信,而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经验之上,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我们还将踏入“数学与天文历法”的领域。虽然古人没有代数方程或微积分,但他们在几何、算术等方面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书将介绍如《九章算术》等经典著作,展示古人如何运用分数、比例、勾股定理等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将看到数学是如何与天文观测相结合,演化出精密的农历,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社会生活。 此外,《科学之脉》还将关注“地理学与博物学”。古人并非只关注脚下的土地,他们对山川河流、动植物的分类、分布,也进行了细致的记录与研究。本书将介绍古代地理著作,展示古人如何绘制地图,如何记录动植物的特性,以及这些知识如何服务于出行、军事、医药等领域。 《科学之脉》并非要与现代科学进行高低比较,而是要展现传统科学的独特价值与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联系的、以人为本的视角,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本书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在借鉴现代科学力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传统科学的精髓,构建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科学观。 第三卷:沃土生民生——《农业之根》 《农业之根》并非一本简单的农事操作手册,它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深层剖析,一次对“民以食为天”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哲学的探索。本书将展现传统农业如何不仅仅是生产食物,更是承载着文化、伦理与生态智慧的生命系统。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农时与节气”的精妙运用。在中国古代,农业的脉搏与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本书将详细解读二十四节气,揭示古人如何通过对日月运行、气候变化的精确把握,制定出科学的农事安排。我们将看到,每一个节气都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农事指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体现。 接着,我们将深入“耕作技术与工具”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革新从未停止。本书将介绍一系列传统农具,如犁、耙、耧车、石磨等,阐释它们的设计原理与使用方法。我们将看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却蕴含着古人对土地、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劳动效率的不断追求。 此外,《农业之根》还将探讨“水利工程与土地管理”。水是生命之源,在农业生产中尤为重要。本书将介绍都江堰、坎儿井等古代水利工程的宏伟成就,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地调控水源,造福一方。同时,我们还将了解古人对土地的精细管理,如休耕、轮作、施肥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深刻认识。 我们还将关注“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古人并非满足于现状,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不断选育出更适应当地环境、产量更高的农作物。本书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及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与贡献。 更重要的是,《农业之根》将探讨“农业与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农业生产不仅关乎温饱,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和文化习俗。本书将展现农业在构建家庭、宗族、村落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农事节庆、民间传说和乡土文化。我们将看到,耕读传家的理念,如何成为一种世代传承的价值追求。 《农业之根》并非是一部怀旧之作,它旨在揭示传统农业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传统农业的经验与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启示,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 《薪火》系列,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炼的思想洞察,生动的叙事方式,点燃您心中对传统文明、传统科学、传统农业的兴趣与敬意,让古老的智慧之光,在现代社会重新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看到《传统文明》《传统科学》《传统农业》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书。它似乎涵盖了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几个方面。我设想,在“传统文明”的部分,作者会不会深入探讨那些奠定人类文明基础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艺术表达?比如,早期人类是如何形成社群的?他们的宗教和哲学观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通过口头传承和艺术创作来凝聚认同感的?我特别希望能够了解到不同文明在面对共同挑战时,是如何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解决之道和生存智慧的。在“传统科学”这一块,我更加好奇,它是否会颠覆我们对科学的固有认知?它会不会介绍那些在现代科学框架之外,却同样有效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例如,古代人在天体运行、药物药理、建筑力学等方面的独特理解,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实践和经验不断完善这些知识的。而“传统农业”,我更是充满了期待,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根本。我希望它能展现古人如何与土地建立深厚的联系,如何利用自然规律来保障粮食生产,以及那些蕴含在其中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在当下尤其显得珍贵。

评分

《传统文明》《传统科学》《传统农业》——这个书名组合,立刻勾起了我对人类历史根源的好奇。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古老的部落围着篝火,讲述着世代相传的故事;古老的智者在星空下观测,试图解读宇宙的奥秘;勤劳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用智慧和汗水滋养大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些古老的根脉,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现在世界的基石。在“传统文明”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关于不同文化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融合,又如何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核。比如,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那些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那些构成社会基础的伦理道德。而“传统科学”则让我联想到那些被现代科学体系所忽视,却同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知识。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介绍古代的数学家如何用有限的工具解决复杂的问题,古代的医师如何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宝贵的医疗经验,或者古代的工匠如何凭借对材料和结构的理解建造出令人惊叹的工程。关于“传统农业”,我则更加期待,它能否展现古人如何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那些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法,那些顺应时节的农耕智慧,那些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如何实现自给自足的精妙之处。

评分

《传统文明》《传统科学》《传统农业》——这个书名组合,勾起了我对于人类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浓厚兴趣。我常常在思考,在没有现代科技的介入下,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最终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文明的。我猜想,“传统文明”部分会带领读者回溯到那些人类文明的摇篮,去探寻不同古老文明在社会组织、思想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了解它们如何度过漫长的岁月,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传统科学”则让我眼前一亮,我期待它能够揭示那些被现代科学的光芒所掩盖的、但同样充满智慧的古老知识体系。这可能包括古代的历法、天文观测、医药学、工程技术,甚至是那些流传在民间却被忽视的经验智慧。我好奇,在没有精密仪器和复杂理论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实践,掌握自然规律的?至于“传统农业”,这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之一。我期望它能展现出古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利用土地的特性,如何顺应天时地利,发展出既能满足生存需求,又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耕作方式。我希望它能为我们当下如何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下,发展出更可持续的农业模式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

读到《传统文明》《传统科学》《传统农业》这个书名,我的思绪就飘到了那些古老的故事里。我常常在想,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认识自然,又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古老智慧。我猜测,在“传统文明”这个部分,作者或许会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礼仪、哲学思想,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或者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而在“传统科学”的部分,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古老文明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等领域的惊人成就。比如,古巴比伦人对天文的观测记录,古希腊人对几何学的贡献,或者中医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至于“传统农业”,我则希望它能展现那些古老而有效的耕作技术,比如轮作、休耕、堆肥等,以及与土地、气候、生物相协调的农业生产模式。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又是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重新审视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传统文明》《传统科学》《传统农业》。这三者组合在一起,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非常着迷,特别是那些古老的智慧和技艺,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走进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远古的篝火旁,到宏伟的金字塔下,再到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它会不会讲述那些早期文明是如何理解世界的?是如何观察星辰,又是如何摸索出种植的奥秘的?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失落的科学知识,那些在现代科学体系之外,却同样精妙绝伦的智慧。例如,古人是如何建造那些宏伟建筑的?他们对天文、历法、数学的理解又有多深?在农业方面,我尤其好奇,那些延续了数千年的耕作方式,比如梯田、水渠的修建,以及对土地、气候的精准把握,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否蕴含着我们现代人已经遗忘的关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道理?我希望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生动地展现传统文明的魅力,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从中获得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