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栽培种植的经典著作,园艺百科全书
凝聚上海黄园主人黄岳渊父子数十年心血
于右任、蒋维乔、沈恩孚、甘元桢、袁希洛、钱文选、周瘦鹃、郑逸梅等二十多位文化名家题词、作序推荐。
随书附赠八张郎世宁《仙萼长春图》藏书票
民国时期,黄园是上海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
于右任、陈其美、陈陶遗等国民党元老和蔡元培、梅兰芳、周信芳、王一亭、张季鸾、蒋维乔、周瘦鹃、郑逸梅、钱文选、俞寰澄等文化名人都是“黄园”的常客。张爱玲也是在黄岳渊的推荐下才走上文坛的。著名作家池莉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一)翻种 兰多作盆栽,惟因盆土有限,培植至相当时期,根即长足;故每年须加翻种,使盆土可以更新,其法如下:(甲)时期 翻盆时期须适当,否则有害无利;春兰及川兰宜三四月间,建兰宜四五月间,蕙兰宜二三月间,秋分前后亦可;总之,于花前花后,行之Z适。(乙)择盆 盆以泥烧者为佳,形宜高深;新制者须先喷以清水而稍带湿润,旧盆当内外洗清;盆口要大,约一尺,底径不得过尖,约六七寸,其高约八寸;每盆可种苗二十椿(一椿即一芽,上生叶片五六张,下有一总根。)泥盆管理须周密,一不经意,即受旱伤;故以紫砂盆或釉盆为佳,色宜白、紫、黑等。(丙)翻盆 翻盆每年行一次Z适,若多年不翻,根已密结,不易分折;法先以竹于盆之四周挖掘,翻出根窠,去其,再以清水洗洁,使根全露;然后用利剪将根剪开,分作若干丛,并剪除腐根或断根;再洗净之,置于阴凉处,至少有半日阴干,若浸以消毒药水更佳,于是才可上盆。 (丁)用土 土宜用浙之或奉化金鹅山泥,色黑质松,此乃为Z佳之腐植土;惟须先筛过,大粒者用之填盆底,以利泻水,小粒者用于上层,使易着根。(戊)上盆 盆底均有小孔,通常为三孔,或仅一大孔者亦可,而近盆底边上,仍宜钻小孔六七枚;上盆时将孔填以棕皮数层,以防蚁蚓等之侵入,上覆蚌壳,再铺或砖瓦块、木炭等均可,厚约二寸左右;其上再盖粗粒山泥一寸左右,略加捺实,藉使日后灌水,免土陷落而有空隙;于是复添细土半寸,随以兰草置入(兰草至少有三椿以上),此时须有二人,一人将兰数椿并合,另一人双手扶持之,然后并兰者将细山泥渐次均匀加入,微微悬提使根引直;及加土齐根,将盆些细摇动,使土与根相互密切;遂再加土齐至盆口半寸处,扶持者略将兰向上拔起,则根可不致屈曲,同时以指掊土坚实之,并拨土略使坟起,盆之四周稍低,形若馒头;旋即以坑砂粉一平匙,埋入盆之四周,与土相混作为基肥;至此大部事毕,若防盆土为雨水冲损,可种以翠云草(俗呼鸡角山草),若土质疏松而不易堆聚中央,可略喷之以水,土即凝集而易隆突;跟后乃置盆之木桶中,使水徐自壁孔间渗透而向上,待透至盆面,即可置入阴凉处;自此勿淋大雨勿吹大风,一周后可置于固定之处所矣。
(二)置所 置所之地位,东宜空旷,以引晨光,南北亦如之,以纳凉风,西临竹林或树阴,使遮日光之西射;地形毋得过狭或过阔,离竹林或树阴之东,不出三四尺者为佳,如此半阴半阳,通风透气,凉爽畅快,Z合兰性;盖兰本性高山,故盆兰亦宜填高四五尺,泥地并须铺以粗煤屑;而后安置盆兰之架上,架有二式:(甲)木架式 着地搁以木条或石条,高低两层,求其通风;架上置一浅口盆,中注以清水,再取小盆倒伏水盆中,然后将盆兰坐置于其上,如是可防蚁等之侵入。 (乙)悬空式 木架或铁架,高四五尺,四足各套铁罐,中置火油或臭药水,防蚁爬上;于是将盆兰跨悬其间,此式Z佳。盆兰通常置于帘棚下,若遇大雨急淋,受害甚大,且帘水滴入盆中,其水固定,根未有不烂者;故宜盖以蓝布幔,(制法:布质宜厚,先涂上嫩豆腐,用竹片括平,闭塞布孔,再涂桐油三四次,以挨阴干。)打椿紧绷之,以代帘泊;椿高约丈余,如是虽遇暴风雨,亦可高枕无忧矣。蓝布虽经日晒,仍觉阴凉,惜不能全遮;故遇烈日斜射,应四周悬帘:午前垂下东南二面之帘,午后卷起之,而垂下西北二帘,如是庶不致射入。入冬当宜移入利用日光热之温室或草舍中,切勿受冻,舍室宜干燥,不可有水蒸气;并防檐水滴入盆中,以免根起腐烂;至三月下旬方可出屋,若此时气候尚未转和,再留置数周,亦无不可。
(三)灌水 灌水宜每日视察盆土之干湿而后定夺,不可过湿,亦不宜过干,以滋润为度;水须洁净,昔日栽兰,主用天落水与溪水,不宜以河水井水等灌浇;予则不以为然,因溪水仅山居者可得,天落水若遇天旱亦感缺乏,则当有一补救之方,始克济事,是故以自来水与河水浇之亦未尝不可;惟 先一日积蓄水缸中,待污物或碱汁下沉,方可取而用之,盖兰Z畏污物及含有盐性等矿物质也。灌浇之法,每于清晨或傍晚,见盆面土已干或翠云草略形柔垂,即可浇之;且因盆土隆高而质松,则非用极细喷壶撒之不为妥,喷时须仔细,不可多喷,更不宜喷及兰草中心,否则根易于腐烂也。每次灌水当待盆土已属湿透时方止,但自十一月后至二月下旬,浇水不宜湿透,因此时已入寒冬,仅使盆中水分,足能蒸发而不碍兰草之本身即可,且每隔三日浇一次已足;自三月初旬至六月初旬,须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因此季萌发新叶,盆土宜滋润,日光不宜直晒,而后新叶可以翠绿而修长;自六月中旬至九月下旬,每晨一次外,再于晚间察看一次,若盆土已干,宜再浇之,如此盆土可滋润,又可助晚间之露水,尽量而透润叶片,况此季系挺生新根之际,水分不容或缺也;九月中旬后,每日须注意盆土之干湿,干则浇之,湿则任之可也;入冬浇水虽可减省,然每日仍须注意及之。又浇水时,宜避免者,水不可直冲,否则叶沾污泥而变焦,当立即将叶背檫净为妥。
——选自第四章宿根花卉DY节兰的第二项栽培法。
显示全部信息说实话,在拿起《花经》之前,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我曾经尝试过几本类似的读物,但总是觉得它们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空泛。然而,《花经》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道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之中。我发现自己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甚至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书中的观点,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智慧的启发,它鼓励我去反思,去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合上书本,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思考书中的内容。它像是一面清澈的湖水,映照出我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也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风格,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让我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得深刻的感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对生活的理解也更加通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道理之中,而《花经》恰恰是将这份朴素的智慧,以最动人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
评分《花经》带给我的,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智识冒险。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轻松愉悦的书,或许适合在午后阳光下随意翻阅。但它却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探索那些我从未设想过的领域。书中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每一次的观点推进都仿佛经过了精密的推敲。我曾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带着几本参考书,试图去验证书中提出的某个观点,结果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以至于忘记了时间。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很久没有过的了。作者旁征博引,从古籍到现代科学,无所不包,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在脑海中勾画出各种图谱,试图理解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而拍案叫绝,有时候,又会因为一个令人深思的设问而陷入长久的思考。它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和深刻了。
评分初次拿到《花经》,就被其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园艺种植、鲜花鉴赏的实用指南,亦或是某个大家闺秀的诗意笔记,记录着她与花草树木的情感纠葛。然而,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更加宏大而深邃的气息。它并非仅仅局限于一草一木的细枝末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触及了生命、自然、乃至宇宙的某些根本性命题。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清泉潺潺,诉说着自然的韵律;时而又如古树盘根错节,蕴含着深沉的智慧。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人沉浸其中,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宁静与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在书中的笔触下,焕发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某些植物的描绘,不仅仅是它们的形态特征,更是它们在时间长河中孕育出的故事,仿佛每一片花瓣、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千年的记忆。这种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关于“花”的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自然、与历史、与内心深处的对话。我时常会停下阅读,望向窗外,感受晚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仿佛那也是《花经》在用另一种语言对我诉说。
评分我必须承认,《花经》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挑战但又无比充实的精神旅程。书中的叙事方式,并非线性流畅,而是充满了跳跃与回响。有时,它像是一串古老的歌谣,在低语着某个被遗忘的传说;有时,又像是一面斑驳的镜子,映照出历史的片段与人性的幽深。我常常需要在阅读中反复咀嚼,去体会那些看似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字字珠玑,意蕴深远;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情感充沛,气势磅礴。我曾在一章读到激动之处,情不自禁地跟着书中的情绪起伏,甚至流下了眼泪。它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感受到了某种原始而纯粹的情感共鸣。书中的人物,无论篇幅大小,都鲜活立体,仿佛就站在我眼前,诉说着他们的悲欢离合。我时常会想象他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心境,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他们故事的一部分。这种代入感,是我在其他书中极少体验到的。它让我明白了,文学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描绘现实,更在于能够穿透时空,连接人心。
评分《花经》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体验。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以文字为主的读物,但其中穿插的插画和版式设计,却让我惊喜不已。每一幅插画都如同精心绘制的艺术品,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甚至在某些时刻,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作者的意图。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仿佛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情感或氛围。我常常会在翻阅到某个插画时,停下来细细品味,感受其中的细节和美感。而书本的排版,也不是简单的堆砌文字,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布局,留白的处理,字体的选择,都为阅读增添了仪式感。有时,我会觉得它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画册,又或者是一部视觉化的诗集。这种跨媒介的艺术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意识到,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我甚至会把书中的某些插画打印出来,作为装饰品,以此来纪念这段与《花经》相遇的难忘时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