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文化比较(本科教材)
定价:28.00元
售价:18.8元,便宜9.2元,折扣67
作者:徐行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3010632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中西文化比较》对今天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汲取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所有积极成果,以中华文化中优势的力量,创造更科学、更进步、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中西文化比较》以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比较和剖析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精神为轴心,将以汉民族传统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希腊、罗马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化作为比较对象,分别从自然背景、文化精神与社会结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模式、宗教、法律、伦理,以及文学艺术等不同视角和层面展开分析与比较,考察两种文化的现象与根源,发现二者在文化基本精神和特征上的同异与短长,并通过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省,引起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学习本书,将促使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和平等对话的姿态面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目录
章 导论
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 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
第三节 “文化”释义
第四节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第五节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
第六节 我们的比较观
第七节 本书的思路与结构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节 历代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
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第四节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第五节 内向与开放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节 从宇宙观测到认识论
第二节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第三节 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第五章 神秘的魔圈——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节 语言、思维与文化
第二节 羚羊挂角与板上钉钉
第三节 中国套盒与西洋项链
第四节 雾里看花与光风霁月
第六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节 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第二节 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第三节 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第四节 王权与教权
第七章 礼制与法治——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之比较
节 克已复礼与维权奉法
第二节 中西社会规范的价值基础
第三节 德治与法治的社会实践
第八章 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
节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第二节 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
第三节 中西艺术的形成构成
第九章 主观的诗与客观的诗——中西文化比较
节 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
……
第十章 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文化——从文化比较到文化更新
后记
作者介绍
徐行言: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等职。著有《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作者)、《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合著)、《工程伦理学》(合著)、《艺术方法新论》、《论鲁迅艺术趣味与文艺思想的多元性》、《20世纪中国文学的声“呐喊”——<狂人日记>与表现主义风格在新文学中的发轫》、《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风格》、《疯人与文化叛逆者的寓言》、《走向东西方艺术精神的交汇点》等专著和论文数十种,主持编撰《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中西文化比较》的编排方式,我个人觉得非常有启发性。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理论和概念,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切入点开始。比如,它可能会先从饮食习惯的差异讲起,然后顺着引申到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甚至是历史变迁。这种“由小见大”的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放松,没有被知识的洪流淹没,而是能一步一步地跟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渐深入到文化的本质。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挖掘其根源,比如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体主义,是如何在宗教、哲学、历史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教材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这对于我们这种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很容易读懂,并且能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评分要说这本《中西文化比较》最大的特点,我觉得就是它极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将所讲解的理论,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在讨论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时,就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西方人守时”,而是会分析这种“守时”背后所代表的效率观念、契约精神,以及这种观念是如何影响了商业运作、社会管理等等。接着,它还会将这种对比延伸到我们身边,比如在中国,我们常常会听到“差不多就行”的说法,这种说法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逻辑,以及它在某些情况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应用,让我在阅读时,总能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仅教会了我认识文化差异,更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文化比较,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跳出自己固有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另一种文化。这本《中西文化比较》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站在某个文化的“制高点”上进行评判,而是用一种平等、开放的态度,去呈现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分析中西方在人际交往模式上的差异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定性为“热情”,另一方定性为“内敛”,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亲密”的定义、对“信任”的建立方式,以及不同社交距离的文化含义。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不同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包容、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差异,并且开始反思自己文化中的某些观念,是否也能有其他的解读方式。这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于我们未来参与国际交流,乃至处理日常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坦白说,初次拿到这本《中西文化比较》时,我曾有过一丝担忧,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读起来会相当吃力。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让我大跌眼镜。作者在梳理中西方文化差异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手法,将一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案例中。例如,在探讨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时,书中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各种教育理论,而是通过描述几个典型的家庭教育场景,来展现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期望子女达到的目标。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场景之中,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行为习惯是如何形成和塑造的。教材中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也揭示了表层文化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逻辑,这对于我理解和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很关注教材的结构设计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这本《中西文化比较》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有条理,从宏观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到微观的家庭伦理、艺术审美,再到更具体的社会习俗、沟通方式,都做到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章的引入都能够很好地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并且为下一章的讨论打下基础。更难得的是,在每个章节内部,作者都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中西方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具体差异,并且提供充分的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引用和辨析,非常严谨。不会轻易地将某些观点武断地归结为某一方的特点,而是会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可能存在的例外情况。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学习和研究中,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