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陈实
定价:20.00元
作者:陈实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024576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制度实施成效,同时对比美国联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改进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具体设想。本书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统计数据库,详细解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较为全面、深入地解释了各项管理制度内涵。
本书对于从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科研人员具有的指导作用。鉴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各类科研机构中的代表性,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具有的借鉴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演变与创新的著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国家科研体系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书中的分析深入浅出,尤其在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管理模式的迭代过程中,作者展现出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演变”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没有将其简单视为线性进步,而是着重探讨了不同时期政策导向、资源配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复杂张力。例如,书中对上世纪末期实验室评估体系改革的剖析,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从偏重“投入”到逐渐转向关注“产出与影响力”的艰难转型,这对于理解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症结颇有启发。尽管如此,我期待能在书中看到更多关于具体科研人员在这些制度变迁中个体体验的描述,以增强文本的温度和真实感,避免纯粹的宏观叙事带来的距离感。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的力作,为理解中国科研管理的高级逻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初读此书,首先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似乎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有机体进行研究,而非简单地罗列法规条文。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创新”驱动力的探讨,远超出了传统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它巧妙地引入了组织学习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解读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书中对国际经验的引入与本土化实践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它没有陷入盲目推崇国外的窠臼,而是精辟地指出了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时,如何巧妙地规避“水土不服”的问题,保留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下的管理优势。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与深度。不过,如果能在探讨制度创新的具体案例时,能更聚焦于那些“反常识”的成功或失败案例,或许能让读者对制度的效用有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分析国家级科研机构管理哲学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田野调查,它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方式,梳理了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度从概念诞生到如今形成多维管理格局的全过程。叙事风格上,我感觉作者采取了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历史学家”口吻,不带过多感情色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制度背后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博弈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在论及实验室资源的“再集中化”趋势时,作者的描述令人警醒,揭示了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投入带来的潜在隐忧。这种对潜在风险的预判,是真正优秀管理学著作所必备的批判性精神。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部分章节在描述跨部门协调机制时,文字略显晦涩,对于非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其复杂的审批链条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是它对“管理制度”本身的定义进行了拓宽。作者似乎在试图论证,制度并不仅仅是上级下发的红头文件,更是一种由历史惯性、文化心理和群体共识共同塑造的“隐性契约”。书中的第三部分,专门探讨了如何在“放权松绑”的宏观指导下,微观层面的实验室如何通过建立适应性较强的内部治理结构来承接和消化这些政策红利,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操作性。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深入到实验室主任的日常决策困境中。这种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价值。要说建议,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学科领域(如理工科与人文社科类重点实验室)在管理制度适应性上的差异化比较,因为不同学科的科研范式差异巨大,管理制度的灵活性需求也应有所不同。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一本关于“管理制度”的书籍抱有刻板印象,认为其内容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感。作者的笔触在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之间游走自如,使得整体叙事充满了前瞻性和思辨性。特别是关于未来十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和数字化转型的章节,其构建的预见性模型非常新颖,它将制度创新置于更宏大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进行审视,提升了研究的站位。这种将历史经验与未来趋势相结合的叙事策略,让读者在理解“过去如何”的同时,也能思考“未来应如何”。对于那些希望从战略高度理解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者或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扎实的、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它证明了即便是严肃的管理制度研究,也可以写得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